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广州市各医疗机构的“合同护士”,当初是怀着这样的心境离开家乡的。 在数以百万计的南下劳务大军中,“合同护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属于知识型,但从事的却是劳务;她们眼下的情况很不错,但前景堪忧;她们心里都有一个玫瑰色的梦,但好梦难以成真。 90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趋繁荣的珠江三角洲各大、中城市的医疗单位的护理人员大量缺员,一个被称作“合同护士”的白衣天使群落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05,(3):52-52
二十年前的男孩子,标准的形象是脚踏一双白球鞋,穿条蓝布裤,胳膊肘上套件缎面般软滑的的确良。他们理个寸头往街边上一站,就是彻头彻尾的“酷哥”一个,保准让现在赶时髦的年轻人无法盗版。而当时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女孩儿家,自然也不堪寂寞,她们穿红蓝的碎花长裙,边角上还小心翼翼地打了褶。而最会装扮的姑娘则穿质地是的确良的白裙子,为防止走光,她们又套上一层衬裙,  相似文献   

3.
古时有个笑话.说两个兄弟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弟弟心眼少,于是哥哥便说服弟弟.两人合伙买一双鞋子。哥哥白天穿。弟弟晚上穿。弟弟怕穿的时间少而吃亏。便每天晚上都穿着鞋子出去跑……其实。两人采用的就是“拼”的消费方式。汉语词典里“拼”有两种解释:一是拼在一起。比如拼图、拼音等。二是不顾一切地去做。尽全力争取。比如拼命、拼搏等.这里所指的“拼”主要是指“拼”在一起合伙消费。笑话中提到的这种合伙消费方式正在成为时尚:一个“爱拼才会赢”的快乐时代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4.
美联社北京电皮尔卡丹公司首次使用中国模特儿的时装展览会今天在北京开幕,中国模特儿穿上了金色的高跟鞋,步履摇摆不稳,难为情地袒肩露膀,其中一个女孩子羞得满脸绯红,中途打了退堂鼓。法国时装设计大亨皮尔卡丹说:“是的,她们有些难为情,不过她们毕竟是第一次穿这种衣裳。说实在的,她们都是顶漂亮的姑娘。”展览会在北京饭店华丽的舞厅中举行。中国乐队奏起前奏曲后,一个在巴黎决不会掀起半点涟漪的时装展览会开始了。然而,当中国观众看到花边裙、金银线织的蝶蝴结以及橙黄色的男睡衣时,都咧嘴乐了。一位中年中国观众说:“这可真像万圣节前夕。”二十名英俊貌美的中国男女青年只经过两小时训  相似文献   

5.
她们越过一条线,从中学生变成“援交妹”。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穿上校服,她们被认作是稚气未脱的孩子;脱去校服,她们就变成陌生男人怀中的“伴侣”。她们脱去那件标识身份的衣服,只为了满足虚荣,甚至只为一点零花钱和零钱。  相似文献   

6.
泰山鸿雁     
初夏,在东岳泰山上,人们常常见到一个高高的个儿、黝黑脸堂、肩挂绿色邮包的老人,走云穿雾,汗流浃背,奔波在蜿蜒崎岖的登山盘道上。人们亲切地称他“泰山鸿雁”,谁见了他,都投以敬佩的目光。这个“泰山鸿雁”,名叫葛玉长。今年五十五岁,是个有三十多年工龄的“老邮政”。三年前,他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人,是好男人,年过三十,一直未娶. 有两位女子用各自的方式深深爱慕着他.一个爱穿旗袍,艳艳的,像红玫瑰;另一个喜欢素净,穿白色的套裙,宛若白玫瑰.她们是一般美好.  相似文献   

8.
流星的眼泪     
曾在孩提时代,邻家阿婆的膝盖上铺满我无尽的乐趣。就是在那苍老而又慈爱的膝盖上我知道了夜晚会唱歌的虫子名叫蛐蛐,知道了圆圆的月亮中还有一个漂亮的嫦娥,也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听说流星也有眼泪……那一晚,月亮只露出一个弯弯的小芽,不过星星却闪闪地满了天,稚气而又天真的我一边陪阿婆看星星,一边伏在她的盖上听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突然,我发现了阿婆那个无法读懂的目光。她若有所思地望着星星滑过的地方,叹了气说道:“转眼工夫就成了快入土的人了。”“阿婆,那是什么?”“流星。”“是不是那颗小星星不爱听你讲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我是山里伢”1911年11月14日,在武陵山中、澧水源头的桑植县樵子湾的一个小山村里,诞生了一个男伢子,他就是廖汉生。他的本名叫廖百俊,学名叫廖杰,名字中寄托了家族的希望,只是参加红军后,贺龙仍旧喊他的小名,于是“汉生”就成了一个红军战士响亮的名字。廖汉生10岁丧父,但他却是桑植县立高等小学堂最优秀的毕业生,在省城长沙深造数年后,便回乡开办新学。贺龙是廖汉生童年时崇拜的英雄,并一直在贺龙的呵护下就学成长,这为他以后参加贺龙的红军部队打下了基础。在贺龙极其艰难困苦的时期,家庭中有人指责贺龙:“你当过镇守使,当过军长,是有前程的。现在你当共产党、红脑壳,脱下将军服穿粗布衣,脱下皮鞋穿草鞋,图的是什么?”贺龙斩钉截铁地说:“我找  相似文献   

10.
张健 《新闻战线》2023,(10):17-20
今年4月3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刊发纪实散文《寻找“山果”》,讲述记者在云南实地寻访一位名叫“山果”的姑娘的经过,以扎实的采访、翔实的细节和朴实的文风,生动展现了大山深处乡村全面脱贫的巨变。从选题策划到采写编辑,再到全媒体传播,这篇文章为“大地”副刊如何用文学作品引导社会舆论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很多年以前读过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故事说,有一位富豪新盖了一座楼,落成之日,请一位名士题写楼名。名士本意是想题“观月楼”,因为在酒席宴上多喝了几杯,竟迷迷糊糊地题成“听月楼”。第二天匾额挂出,遭到非议:月亮只能看,怎么可以听呢?这位名士尴尬得下不了台。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却站出来为他辩解说,这个楼名题得很好,月亮不但可以看,也可以听,我还特地写了几句诗赞美它呢。这位朋友便随口吟道:听月楼高接太清,倚楼听月最分明。玉兔捣药声细细,吴刚伐桂斧铮铮,忽然一阵微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月亮怎么不可以听呢?大家先是一惊,接着便是众口一词地赞佩他的机智和聪明。编这个故事的人,用的便是“意料之外,情理之  相似文献   

12.
丁洪 《湖北档案》2005,(6):25-25
去年夏天,我们到江汉平原的一个新兴城市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调研。一个炎热的上午,太阳毫无遮拦地烤着大地。一个穿白色暗条纹的短袖上衣,米灰色的长裤以及同样色系皮鞋的人,手拿一本厚书匆匆赶来,额头的汗珠来不及擦试,寒喧待定坐下,第一句话竟是“我是一个怀旧的人。”  相似文献   

13.
经常看到一些名人的肖像漫画,只寥寥几笔,其神态便毕现纸上,即使比起人物本人照片来,恐怕还栩栩如生得多。何故?在于抓住了人物的“神”,也就是人物的个性“特质”。其实人物报道也是如此。山东《大众日报》一名叫于立利的女记者,曾写过一篇人物报道,题目是《王廷江,好样的》,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一开头这样写道:“临沂出了个王廷江,江泽民总书记说,这个农民了不起”。一上来就闪现在人们眼前一个大写意镜头:此人是  相似文献   

14.
贺景娣 《大观周刊》2012,(15):165-165
一位语文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出了这样一道题:以大海、月亮、渔船为素材。写一篇想象作文,200字左右。结果,有一个学生只花了七、八分钟便站起来向所有的听课者描绘了一幅“月夜下.渔船在海上自由自在地漂泊”的绝美画面,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听的人都频频点头。但不知何故,教者只是对他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请坐下。”便没了下文。而后,教者又让另外几个同学回答.虽然那几位同学的回答没有刚才的同学那么精彩.但教者对这几个学生的回答却是赞赏有加。听课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教者出此题的意图是要学生想象一个故事而非一个画面.难怪第一位学生受如此冷落。  相似文献   

15.
航拍是我记者生涯里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采访活动,我珍惜这种感觉。从空中鸟瞰大地,会发现很多在地面上看不到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大抵如此,只需换一个角度,换一个高度,便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199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新华总社组织了一次“空中看祖国”大型航拍活动。8月下旬,我率河南分社摄影记者朱广智、王颂、赵鹏和摄像记者歧晓峰,从安阳航校三次登上一架小型“运五”飞机,开始了前后近20个小时的“空中看河南”的拍摄。古老的中原大地,秀美的山川、生机勃勃的城市和田野匆匆在身下掠过。飞临豫北濮阳黄河滩区的时候,我的眼…  相似文献   

16.
穿上校服,她们被认作是稚气未脱的孩子;脱去校服。她们就变成陌生男人怀中的“伴侣”。她们脱去那件标识身份的衣服,只为了满足虚荣,甚至只为一点零花钱和零食。她们在很多城市的夜幕中暗自转换角色。她们身边,盛行着攀比之风,充满了叛逆与猎奇,被消费主义浸染得她们为此行走在边缘地带。2011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里,上海检方披露一起20多名女中学生集体“援交”的案子,在这起案件中,这些女中学生大都未满18岁,最小的不到14岁。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在全国各地公众对此事的评论沸沸扬扬,但在上海,关于援交的话题显得暧昧难言。  相似文献   

17.
林天宏 《新闻天地》2010,(12):22-23
有时她们会碰到一些听起来很“雷人”的问题,比如“北京有麦当劳吗?”“原来你们大陆人也穿得这么洋气啊?”这让姐妹俩又好气又好笑。得知姐妹俩寻找爷爷的事情后,台湾几乎所有的报纸和电视台都派专人前来采访。有个记者当面感慨道:“落叶归根哪,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明白的。”  相似文献   

18.
小时趣忆     
儿时的事,有些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有些还模模糊糊有点印象,但那个夜晚的一件趣事却使我难以忘怀。 那是在我7岁时的一个夜晚。当时 我常听人说用手指一下月亮, 就会被割掉耳朵,现在想起来当然可笑、但那时就不同了,因为,我还没有跨进知识的宝库,所以,对此总是半信半疑的。我也曾听到一些人在草地上谈着嫦娥奔月的故事,他们边谈边指着月亮那时,我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可是,他们的耳朵为什么没掉呢? 我解不开这个谜,便去问爸爸。爸爸说:“去试试。”我一听“试试”两个字,心里不由得害怕起来:耳朵掉了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就去…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1月6日,《浙江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推出一个全新专栏——“钱江浪花”。《开栏的话》以《点滴浪花汇成钱江大潮》为题,配以滚滚钱江潮的压题照片与醒目的蓝包边框,气势恢宏,引人入胜。 从这一天起,“钱江浪花”专栏便以几乎每日一篇的密度出现在《浙江日报》的一版上。蓝色边框内,一篇篇千字文,娓娓道来的虽然只是浙江大地上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传奇般人物,却小中见大地传递着丰富的内涵,蕴含着启迪人的经验、激励人的精神和教育人的哲理。由于该栏目具有新闻性、故事性与哲理性三位一体的特色,不仅留住了越来越多读者的视线,成为宣传浙江之路、浙江经验、浙江精神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20.
佚名  小沛 《出版参考》2007,(11):34-34
当我们长大到足够以知识去分辨月亮只有一个时.可能也就失去了想象有千百个月亮的乐趣了。 豆芽三岁时,有一天我们开车回家的途中,她望着窗外的月亮跟我说:“妈妈,月亮在跟我们走咧!她要跟我们回家吗?”我笑笑,回答她说:“对呀。月亮看你很可爱,喜欢你了,想跟你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