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阿Q的身世一直是个谜。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的第二章里这样写道:"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评论家们据此给阿Q划定了成分——雇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符号,除了表示句子中间的停顿以及一定的语气外,还有助于文章的表情达意,鲁迅的《阿 Q 正传》当为一例.一、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1.有的标点符号有助于描写人物的神态。如《阿 Q 正传》中写到革命党进城后,阿 Q 也决定“投降”革命造反了。他拿块断砖敲开静修庵的门后.有这样一段对话:‘你又来什么事?’伊(指老尼姑——笔者)大吃一惊地说。‘革命了……你知道?’……阿 Q 说得很含糊。”阿 Q不像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知道砸龙牌、拿宣德炉,他到静修庵来革命,怎么革自己也弄不清楚,所以说得断断续续,含含糊糊.两处省略号便传神地表现了阿 Q 当时的神态。又如,阿 Q的“中兴”,引起了村人的惊异。堂倌、掌柜、酒客、路人都对他表现出一种疑而且敬的神态来。掌柜也与他攀谈“发财发财,  相似文献   

3.
运用新修辞叙事理论把《阿Q正传》剖成阿Q的故事、“我”的故事、鲁迅的故事等三个层面的重新解读,引爆了鲁迅小说巨大的叙事魔力。小说运用精心的叙事策略,不仅完成了对阿Q的批判。而且把民初和“五四”的两代“看客”同时押上了“审判台”,凸显了《阿Q正传》文本的多层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4.
吴凤杰 《考试周刊》2011,(81):22-23
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主人公阿Q这一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阿Q实际上是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5.
高宁 《现代语文》2010,(6):156-15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只能靠打短工来维持生活,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受尽了剥削和欺凌。但是,他却不正视现实,  相似文献   

6.
宣德炉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写赵秀才与假洋鬼子相约去静修庵砸了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捎走了一个宣德炉。宣德炉,是明宣宗宣德年间铸造的一种铜炉,比较贵重。宣德前无特铸的铜炉,士大夫焚香除用古铜器外,还用陶器。至宣德时,铸炉风气开始盛行,冶炼技术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最精美的宣炉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这种说法使读者偏离而非接近对《阿Q正传》的本质的赏析和审美。本文从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谈起,以求对《阿Q正传》真正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同时也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这篇作品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就是悲剧色彩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喜剧的外形中包含了悲剧的内涵,让读者在欢笑中悲泣。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在《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的"阿Q...  相似文献   

9.
1921年12月,鲁迅以巴人的笔名在《晨报副镌》上开始发表连载小说《阿Q正传》。七十多年来,研究《阿Q正传》的文章层出不穷,对于阿Q性格的理解,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阿Q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他“没有  相似文献   

10.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在中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阿Q一生未娶妻,虽有过一场恋爱风波,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阿Q在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他会“断子绝孙”,但据说,《阿Q正传》一经发表,就不断地有人对号入座,说鲁迅就是在骂他云云。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2.
陈丹 《考试周刊》2009,(13):21-22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重要作品《阿Q正传》写于1921年。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翻译的《阿Q正传》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的原译文分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逐一从词法、修辞法和句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3.
《阿Q正传》自发表以来,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通过分析《阿Q正传》复杂的叙述者的身份、叙述态度以及文本复杂的叙述结构来探讨《阿Q正传》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14.
"多憎而少爱",是周作人对《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评价。他认为这既可以当作是对鲁迅的褒词,也可以当作是对鲁迅的贬词。作为贬词,周作人认为《阿Q正传》缺少"笑中的泪",阿Q作为思想典型的意义,盖过了人们由阿Q的不幸命运而引发的共同命运感。这与鲁迅塑造人物的典型化的方法有关,也与鲁迅对通过阿Q所传达的"思想"的看重,远远超出对阿Q本身的关心和经营有关。  相似文献   

15.
据载:今年暑期开学,各地教材又换血了。有人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有鲁迅的《阿Q正传》《药》和《纪念刘和珍君》。  相似文献   

16.
你知道吗     
第一个为《阿Q正传》作注的是谁《阿Q正传》问世以来,论者纷纭,但出专集注释的,徐懋庸可算是第一家。众所周知,由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徐懋庸曾是鲁迅先生的论敌。一九三八年,徐懋庸投身延安,以革命实践回答了他并非革命阵营中的闲人。他常常想着鲁迅先生,并计划有系统地注释鲁迅的著作,首先完成的便是《阿Q正传》。此事发端于他与许多青年同志时时讨论鲁迅的作品,有人提议他把对这些作品的意见写出来发表,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阿Q正传》作了注释。此注释本于一九四三年七月由华北书店出  相似文献   

17.
空间是人物形象生成及表现的具体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人的行为、思想,从而呈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阿Q正传》中,鲁迅将阿Q放置在等级森严的传统乡村空间未庄,被世俗浸染的神性空间祠与庵以及充满现代意味的城市,彰显了阿Q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不同的空间呈现出阿Q不同的性格特质,为人物何以为此提供了空间维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自1922年发表至今,已被译成多国文字,究其原因,主要人物阿Q形象的鲜活性应是重要因素。作者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鲁迅先生真的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  相似文献   

19.
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对他的解读和研究始终不衰,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在不断地思考和破解着鲁迅创造阿Q的秘密。包括粤教版在内的好几个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也收入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各种教参对阿Q形象也进行着不同的解读。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阿Q的脚语来观照阿Q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三册《阿Q正传》(节选)是鲁迅《阿Q正传》的第七章和第八章。节选中有这样一句,“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大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将“小D”读作“小Di”。其实不然。《阿Q正传》第一次出现“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