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赏识,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师之道. 不懂赏识,不愿赏识,怕是很难合格地参与文明薪传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的一些教师于此确是大有改进的必要.一些教师在"恨铁不成钢"的情绪笼罩下,往往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  相似文献   

2.
赏识,是为人之道,是为师之道。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底蕴丰厚,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标识。一个人倘若不懂赏识,不愿赏识,那么他必定很难合格地参与文明承传的教育活动。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赏识就是一缕温情的阳光,可以烛照一片美的天地。其实在教育活动中,并非缺少一些“赏识”的资源,真正缺少的倒是一种充满睿智的“发现”、“开发”和“利用”。一些老师在“恨铁不成钢”的情绪笼罩下,往往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于患者一样,…  相似文献   

3.
杨春妹 《生活教育》2012,(21):54-56
一、问题的思考(一)我们离文本解读有多远在以传统教学思想主宰的教学年代里,老师们似乎是教材的膜拜者,教材是老师们的重要法宝,上课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多了一份对文本的尊重,却少了一份教师对文本的自身诠释;而在教学观念不断跟进的今天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教材似乎又成了浮光掠影,老师们少了一些对文本的拘泥,但也少了  相似文献   

4.
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一颗宽容的心会迁就、忍让、宽恕别人的过失。人应该学会宽容,它往往折射出一个人的处世经验,待人艺术和良好的涵养: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灵的隔膜;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友爱。我是参加工作之后才领悟到宽容的可贵的。但帮助我产生这种感受的不是别人,而是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  相似文献   

5.
赏识教育至关重要。她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如何赏识教育学生呢?下面我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一、多一份关爱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课。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  相似文献   

6.
苏然 《教育》2007,(5S):48-49
作为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在北京市159中学已推行7年有余。在它的协助下,老师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在它的帮助中,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多了一份自信。近日,《教育》旬刊记者走进北京159中学,听几位老师畅谈了赏识教育推行以来,学生们点点滴滴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姜艳  张杰 《黑河教育》2010,(3):34-34
所谓赏识,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是一种普通而又神奇的方法。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认可,学生也无例外,他们更是希望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可。在别人的赏识中,学生能够更加强烈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赏识学生要出于一份爱心,流露一份真情,表现一份关心,体现一份热情和理智。在大力推进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部有自己的爱。有的人因为爱,找到了自己美好的归宿,也有的人因为“爱”,而葬送了自己。对于一个人来说,爱,可以是爱一个人,爱亲友、爱妻子、爱儿女;也可以是爱某一项活动或工作,并乐此不疲。自学考试——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便是我的真爱,它让人多了一份冷静,少了一种浮华;多了一份淡薄,少了一些市侩。它会令男人平添一种镇定、成熟的魅力,使女人增加一份优雅、娴静的风姿。自从我选择它的那一天开始,它不但给了我力量,而且改变了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声音     
<正>《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7年第1期《教育,就是遇见更好的自己》一文,可能会引发更多人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实的思考、对未来的憧憬。如何遇见更好的自己,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认可、赞赏与引领,让我们在遇见更好的自己的路上又多了一份自信,一份从容,一份坚定,一份喜悦……学生时代,老师的赏识鼓励唤醒了我们不断向上的潜能;既为人师,我们把赏识鼓励化作责任融入和孩子们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2004年,我到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华西希望小学交流。刚去时我的身份是支教,后来改为交流,期限为两年。在一些人眼里,我们都是被淘汰出原校到这里来"改造"的。他们认为出来的人原因尽管不同,但主要原因几乎都是领导不赏识。华西的一个老师也曾戏虐地说,我们是来沧州湾流放的。刚来的心情可想而知。这里离家远不说,班额超大,每班少说也有八九十人。  相似文献   

11.
蒋红妹 《中学文科》2005,(8):100-100
说到教育的好方法,许多教师都会异口同声地提到赏识教育。的确,外部的激励对树立一个人的自信心很重要,但是,恰当的运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老师盲目效仿别人的做法,走人了赏识教育的误区,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胡征和 《教育文汇》2005,(10):40-41
对学生如何赏识,是有学问有讲究的。有少数老师,由于慵懒,不愿多读书多读学生多研究,只抓到赏识的皮毛,就想赶“赏识”的时髦这类教师面对学生,千篇一律的一个脸谱——微笑,一千个学生就一个“哈姆雷特”——“好”、“不错”、“真棒”、“真了不起”。这样的老师,在短期内,学生也很“赏识”你,因为你和蔼  相似文献   

13.
闲暇出智慧     
闲暇,业余也。一个人在供职中,如欲行动之中有所反思,适应之后有所超越,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借助于闲暇。教师也不例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全天的时数也是个常量。高校的老师们之所以学术成果丰硕,固然因为他们是一拔高智又高志的群体,但也与他们的课时少、班事少、杂务少、闲暇多不无关系。比较起来,我们中小学老师恰恰缺乏闲暇。  相似文献   

14.
那是我刚刚升入初中的时候,我感到很高兴,因为可以结识许多新同学、新老师,在一个新环境里还可以锻炼我的适应能力。但是,几个星期以后,我就遇到了一件让人烦得透顶的事。不是自吹,那时我是班上的数学尖子,一般较难的数学问题,老师总是叫我来解答。我总以为她很赏识我,自然,我也很喜欢她。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我改变了这种认识。一天,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对我说:“数学老师准备开办一个辅导班,学员13人,全是班上的优等生,我也在内,不知为什么,没有你的份!”我还想问,她说:“这是可靠情报,不要对别人说,我是看你心理承…  相似文献   

15.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有一种殷切的需要:渴望被赏识."赏识在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的作用举足轻重,包括父母的赏识、教师的赏识、领导的赏识等.在人的幼年时期,父母和教师是孩子人格、处事、人际交往等各项能力发展和成熟的榜样、引导者,同样也是毁灭者.两者之间如何把握是教育的关键.而赏识是关键的关键.它可以发现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内在动力、潜能.作为教师,请多给孩子一点赏识、多给孩子一点尊重,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之所以能引得刘皇叔三顾茅庐,许攸之所以能引得曹操赤脚相迎;王勃年仅27岁却能名传古今,海子25岁卧轨自杀却能永远被人铭记。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过人与非凡之处,也可以说是他们身上的亮点。人只有具有了亮点,才能被人赏识,得以建树。而作文如做人,一篇文章要想得到读者的赏识、得到阅卷老师赏识,也须有其自身的亮点。  相似文献   

17.
赞美要实     
自从提倡老师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所谓的赏识教育风行以来,那些溢美之辞,老师是给得慷慨了一些,学生又受用得廉价了一些。我不止一次经历过这种场面,学生也就是回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在老师那里却是:“你真聪明!”“你回答得太好了!”“你真能干!”“你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堂课,这样的表扬声不绝于耳,整堂课让学生的“闪光点”闪得轻飘飘的。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多了几分温情,少了一些武断;多了几分赏识,少了一点挑剔。但仔细审视教师的评价语言,我们发现它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误区一:赞美泛滥,赏识廉价。一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歪曲了真正意义上的赏识教育。在现今的公开课上,批评思维杳无踪影,溢美之辞充斥课堂,甚至有泛滥之势。如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无论题目难易程度,无论回答精彩与否,教师都极尽夸奖:"你真棒""你真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现代女孩,有着现代人应具备的开朗性格;我也是一个学生,也需要老师的教导和关爱。我希望老师能够少布置一点作业。因为上初中了,本来学科就多,还有那么多作业,哪里忙得过来呀!我希望多留一点空间,让我们去浏览更多的课外书籍,多了解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希望老师能够不处罚学生。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应该与学生交谈,让他们改正缺点。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我希望老师少让学生请家长。这首先是关系到学生的自尊心问题。我们希望少一些因请家长造成的心理创伤,少一些由此而导致的父母棍棒下的皮肉之苦。经常请家长,学…  相似文献   

20.
很多时候都是校长给我们老师提建议,今天在这里我也想给亲爱的校长们提几条建议,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的心里话,希望校长们可以听听我们的心声。1.赏识你的老师。当前都提倡赏识教育,老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