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文言部分,选编了一百六十篇作品,各时期的名篇都有所收录,内容十分可观。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阅读这些文言文,都可能遇到一些“拦路虎”,其中之一,就是古字通假问题。课本尽管在练习中阐明了界说,在文中遇有假字尽量予以注释,但仍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因此,本文试就课本通假字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一)根据课本阐明通假界说所举的范例和四处通假字练习可知,释通假采用的常式是“甲同乙”。但也有“甲通乙”、“甲与乙相同”、“甲与乙同音”、“甲也写作乙”等形式。依照上述体例,考察课本通假字的注释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通假字该注而未注。例如:  相似文献   

2.
许仰民 《天中学刊》2003,18(6):113-114
原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将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概括为“古字通假现象”,在课文中用“×通×”作出注释,抹杀了古今字的文字历时性和通假字的文字共时性、临时性以及它们的非逆向性。不应一“通”了事,应实事求是地分别注出。  相似文献   

3.
通假,是我国古文中特殊的用字现象,大量通假字的出现给我们阅读古文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能够正确认识占文中的通假字,对于准确理解古文有着较大的帮助。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中的通假字注释不尽如人意,这里就其9例的注释进行商榷,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5.
裘兴江 《教学月刊》2002,(11):47-48
古字通假是古汉语教学的一个知识要点。在中学语教学中,历来是将“古今字”也纳入“古字通假”的范围。如“反—返”“见—现”“说—悦”等。旧版(第一、二版)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教材和教参都把它们作为通假字来处理了。在1989年6月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语教学词典》(罗大同主编)中,也还是把这一类字归入古字通假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中常遇到用表示乙种意义的音同或音近字(假借字)来表示甲种意义的另一个字(本字),这种语言现象叫做通假。阅读古文时,如果不理解通假现象就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了解和掌握通假现象的用法规律,有助于我们学习课文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初中课文基本篇目中的所有文言通假现象从形体上加以归类(以课下注释和课后作业为标准),帮助大家学习,特别是复习文言词语,避免死记硬背通假字的本义。一“以简代繁”:本字是形声字,假借字就是该形声字的声旁字。如: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假借字)通“现”(本字)…  相似文献   

7.
荆贵生主编《古代汉语》中存在数量众多的“某通某”的注释,即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通假字。这些“某通某”注释中的大部分都是符合古文通假的原则的,应属于通假字,但也有一部分值得进一步商榷。通过与王力《同源字典》。古书中的注解及其他辞书的考查比较分析,我们认为这些“某通某”的情况中有些应属于同源字,有的属于并体字,还有一些属于误释。  相似文献   

8.
古字通假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一翻开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通假字几乎随处可见。因此,中学语文中“通假字”可算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但我现在要说:中学阶段最好把“通假字”隐退甚至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讲清知识是很重要的,但还要练,要帮助学生通过练来把知识学到手。讲,是练的前提条件;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途径。要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必须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练。 一、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我在讲古字通假时,在讲清什么是通假字、识别通假字应注意的问题和通假的类型之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和它的本字:“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庞  相似文献   

10.
初中阶段,文言文篇目逐级增多,难度逐渐加大。由于古今字词用法的差异,很多字词的含义在现代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通假字和假借字的用法,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仍是一个容易混淆的知识肓点,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通假字和假借字是同一回事,都是“某字通(同)某字”。笔者在此结合初中教材中的古文知识,谈谈通假与假借现象。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教学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二期的《难词难句解》一文中,将陆游《示儿》诗中“死后元知万事空”的“元”定为“原”的通假字。我认为这两个字并非通假,而是同义词的运用。古字通假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在句子中按借字的词义去理解句意根本讲不通,必须按本字的词义去理解。如果那个词本身就具有那种义项,就不能算通假。  相似文献   

12.
考点分解对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一般包括:古字通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一)古字通假(通假字)典型引路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齐人也,坐盗。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故为之说C.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D.百废具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相似文献   

13.
古字通假是文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历来的语文学者对此也多有论述。但是,什么是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如何处理?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很不统一。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通假字刍议     
通假字是指古汉语中声音相同或相近字的互相借用。这种古音通假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课本六十六篇(首)古文中(包括阅读课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共出现一百二十四个(重现的不包括在内)。其中通假字占80%左右,古今字约占16%,异体字约占4%。这样看来教好通假字在中学古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通假字教学还存在着混乱的现象。不明瞭古音通假原则,而望文生训、误用通假、滥用通假的是不乏其例的。有位中学教  相似文献   

15.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教材(以下谈及均为该版教材,简称教材,),用术语“通”“同”注释的通假字共121个。长期以来,教材通假字注释术语运用十分混乱;新版教材仍相当混乱,亟待完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17.
论通假字的时间限界 文字通假,始于先秦,大量见于上古典籍。后世除沿用上古通假字的一部分之外,中古还产生了中古的通假字,近古也产生了近古的通假字。特别是俗文学作品,像唐代变文,明、清小说等,就有个少。 现在有一种观点:通假“专指先秦的用字特点”,中古以后“偶有同音借用字、别字”,它们的性质与先秦的不同,不能视为通假宇,词典中作通假字处理是错误的。笔者觉得这种观点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古字通假的社会约定性出发,从声音联系上为古字通假作详细分类,并简述古字通假的通假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一些中学教材编写者不分“三字”即通假、古今与异体字,不明其判断原则,故教材注释中大多都以通假视之,错误百出。文章主要以刘兴均的理论为基础,对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本(共五册)中存在的“三字”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在语音方面都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在判别三者时,不能从语音方面着手,否则就会乱成一团麻,只能从形体和意义这两个角度去判定“三字”,才能达到定义要准确、定称要确定的科学要求,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今字,通假字问题展开讨论,由此涉及辞书编纂中“同”和“通”的体例,并进而引起对语文教材中古文注释的“同”与“通”提出质疑。许多同志指出,教材中给通假字注释时,往往“同”“通”混用,自乱其例,不利于教学。有鉴于此,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于一位同志,他的回答是:古文注释中的“同”和“通”,不是文字学上的概念,我们是根据辞书作注的。原来如此。可是辞书体例怎样呢?我随便翻检了下列数字,常见辞书的情况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