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知识经济与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造将逐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一代人,它既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如何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呢?我们认为,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的确立是关键,人的创造性思维和知识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而要落实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和强调全社会的学习和教育,构建一个学习社会,促进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试论大学人才培养计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是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培养,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却缺乏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妨碍了学生进一步全面发展,这在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时代脉膊,转变教育观念,以教学计划为中心,整体优化,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新世纪培养更多优势人才。  相似文献   

3.
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化时代,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时代要求人们掌握更多更新的信息和知识,而掌握信息和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一个人要想获得“新世纪人”的资格,就必须为不断更新和补充知识而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激烈的就业竞争的需求。一位著名学者说过:“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信息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也必然是一个学习社会。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国际竞争的热点,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
佟潇 《教育探索》2005,(3):44-44
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知识经济时代已向我们走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才、进行知识创新已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大本营。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教育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朝着先进文化方向推动学习浪潮——论创建学习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机遇期,我们恰好与一个新的时代邂逅,这就是学习的时代。创建学习型社会,既可以利用战略机遇期的种种契机和条件,而它自身又构成了我们在新世纪所有战略机遇中的一个重要组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是在新时代要求下教育领域中产生的一个世界性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界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的一项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它的顺利实施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个风云变幻的新世纪,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新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转变家教观念,培育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是改革与创新的时代,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六十亿人口的世界已经迎来了新世纪。社会的发展和本世纪末的现实足以使每一个有头脑的人推断出,新世纪必然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它的核心是知识,它发出的强音是学习,它的途径是教育。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以其特殊的作用和使命进入新时代。在我们刚刚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还有一些鼠目寸光的人忽视和贬低成人教育的时候,进一步认识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预测其发展趋势,探讨在深化改革中办好成人教育的规律显得十分必要。   一、成人教育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科技革命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造将逐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一代人,它既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为此,必须适应新科技革命发展的要求,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重视和强调全社会的学习和教育,构建一个学习型社会,促进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新世纪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6种主要能力包括:具有全球性、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能够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学习与科学工作方法、掌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刘首田 《继续教育》2003,17(1):16-16
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中国加入WTO,表明中国将与世界同步;西部大开发,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继续教育和培训教育工作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迎接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是我们每一个从事继续教育和培训教育工作的同志应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一、要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和紧迫性。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这是我们宁夏人在西部大开发中喊的一句口号。我认为:光把人才培养当口号喊,或动作不大、小打小闹还不行,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真抓实干上下功夫。前不久,人事…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事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把图书馆中蕴藏着的丰富知识资源开发出来,为知识创新和终身学习提供深层次服务,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这是新世纪图书馆事业肩负的重要任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贮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已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人们已从“读书时代”进入“读图时代”,高新技术已经在改变着图书馆的方方面面,不仅给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而且还在思维和观念的层次上给图书馆带来冲击和震荡。  相似文献   

14.
新千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新世纪的大门已经开启.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沐浴和煦的春风,我们翘首以盼,我们满怀热望.我们昂首跨入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诗人和哲人会用浪漫或者理性的笔触给予不同的描绘:人本时代、知本时代、信息时代、新经济时代……但我们说,把这些时代的本质特征归结为一点,就是学习时代.在学习时代里,学习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习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的命运.身为一个学习者,一个成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为这个时代的到来而欢呼,有责任为这个时代的辉煌贡献力量.   ……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对高等学校而言,学生素质其实质是人才培养规格问题,而人才培养规格应强调的是要符合新世纪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我们正处于全球经济即将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使我们的未来充满机遇又富于挑战。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知识经济社会的特征会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而且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带来了全新的思维与观念。科技的基础在教育,社会成员的教育与学习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总量的迅速增加,社会劳动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因此,毫无疑问,继续教育在知识创新、知识传  相似文献   

17.
迈入新世纪,中国即将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向我们扑面而来,这对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教育观念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教育应该怎样发挥其功能,使之更具有感召力和活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回避的课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极大的扩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已成为每一个公民必备的文化素质。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去经验和实践;如何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来应用到我们的实践活动中。知识来源于实践,并且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因此,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动力,并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应用到我们的实践活动中是社会对新时期人才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做了简要的分析,为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生存的时代是一个由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等汇合而成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一个学习化的时代。知识密集程度与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今日世界,每时每刻都提供给我们一些新的陌生的未知领域。据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中叶,知识每10年增长一倍,而现在每3—5年增加一倍,预测到2050年,科技文化知识的总量将达到目前的100倍。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的曙光已喷薄而出,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创造性的应用和知识广泛传播而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的竞争,会学习将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物理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