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德、智、体”与“德育、智育、体育”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智、体”与“德育、智育、体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德、智、体是培养对象的三大素质,德育、智育、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三种具体教育,是实践活动."德、智、体"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等一系列教育的结果,德育、智育、体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获得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施加的系统影响."德、智、体"是目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手段、是过程.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体育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健康第一为基本要义,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体育教育应该围绕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进行顶层设计,强化体育教育保障条件,创新体育教育模式,深化体育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多元综合增值性评价体系,顺应新时代要求,结合人才培养特点,实现体育教育在五育并举中的战略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把培养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体育教学如何寻找一种教学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为此,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体育教学的自身规律与特点,尝试用趣味练习引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主动性探究练习,然后把结果告诉老师,教师给予评价的课堂体育教学模式,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把这种教学模式定名为“引趣、设疑、探究、反馈体育教学模式”,现将初步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浪潮,创新发展现代化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现代体育教育体系的特点是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把教学、训练、比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大学生的体育学习中,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先进、更有利。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比较单一的,部分高校会加入课外辅导,也是大家所认知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而这正是现代教学的瓶颈。本文根据创建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现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探索“教学、训练、比赛”一体化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虞荣娟 《辽宁体育科技》2002,24(6):39-39,41
本文运用逻辑学方法探讨体育本质、概念的界定,并在明确本质与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指出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的本质属性是“身体活动性”和“教育性”;体育的功能则是体育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6.
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机遇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论述。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合理的构成要素,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缺乏,教学方法、手段传统、守旧,体质检查与评价仪器滞后,是目前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其学科地位将逐渐提高,其专业将获较大发展;体育与健康教育将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具有巨大的需求与市场。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是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体育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多年来体育教学的实践积累,我体会到上一节课要力求做到熟、精、活。  相似文献   

8.
王蕊 《山东体育科技》2001,23(1):39-41,17
就中、日、德三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长处和不足。建议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的教法和发现式的学法,重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体质教育思想是我国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对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学科发展及课程改革具有助推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逻辑思辨等研究方法,从历史、现实及未来3个角度切入审视体质教育思想,在梳理体质教育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对相关质疑展开思辨与回应,并确认当代价值。研究认为:(1)体质教育思想发展经历了从“概念反思”到“话语重塑”再到“学科创建”的思维转变,该思想缘于体育家对体育教育本体价值的反思,其本质追求是分离体育与竞技概念及其探索体育之真义,此思想曾促成学界关于体育概念的大讨论,但也在传播过程中遭受了争议与质疑。(2)体质教育思想的现存问题集中体现为目标维度单一与教学实践局限,认为其根源在于未能深刻领会该思想的单本质论逻辑立场与改善学生体质的现实诉求。(3)新时代背景下体质教育思想的价值体现为:体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理念的健康追求互为呼应、与体育学科素养的健身意识互为契合、与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0.
终身体育意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终身体育意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南京教育学院朱晓春一、前言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学校体育在整个社会大变革中快速发展。终身体育是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终身体育将贯彻到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学校体育的具体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生态学的共生原则,就当代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现状和发展展开一个新角度的观察与思考,旨在促进我国的体育事业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进步和发展。考察的主触角是:体育与社会的共生机制,国家与地疗的体育发展战略,体育系统内环境与外环境,体委系统与教委系统的协调和体育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刘江丽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3):409-410,413
素质教育是学校体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受到扭曲,在教育继续深化改革的今天,倡导素质教育是重新站在全面发展的高度上拔偏反正的得力举措。文章从创新体育教学手段的角度出发,谈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演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经历100余年的发展历史。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演变的过程。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适应我国国情,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健康第一,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并逐步完善的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从资源基础、竞技产出和“后竞技”发展风险的综合视角,审视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所处的现实格局。指出: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提出: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战略规划应着眼于锤炼持久的竞争优势,遵循由强到大的基本路径,以保证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前提。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表现为构建体育院校良好的发展平台和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与中国体育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历史的纵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对体育的认识的转变过程。通过考察体育运动的文化意义进而确定体育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体育可以被确定为一种亚文化现象,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定位应从文化的战略角度来考虑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新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践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从体育课程资源的角度,运用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们的观点和案例,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十年改革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结果表明,十年来,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体育教学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为在体育教学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可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它有机融合.这种融合对体育教学设计的启示有以下3点:(1)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确定现有发展水平.(2)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3)教学中要尽可能找出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分析东西方体育文化哲学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差异的基础上,对东西方健身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综合运用与开发,从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上提出见解。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将东西方健身术创造性地巧妙组合,相互交融,不仅可优势互补,而且能构建一种全新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湘西州聋哑体育教育是湖南特殊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聋哑体育教育有与普通教育完全不同的价值和功能,对促进聋哑学生建立"健康第一、终身锻炼、快乐体育"的体育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行为习惯,提高其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和体现个人价值等起着特殊作用,同时促进特殊学校体育的发展。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及文化分析等方法针对湖湘文化对聋哑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进行探讨,认为影响主要表现在:伟人体育思想对湘西特殊学校聋哑体育教育的促进发展、地理环境和民族风俗对湘西聋哑体育教学内容的补充、湖湘文化的精神力量对湘西聋哑竞技体育的鼓舞作用等。  相似文献   

20.
创造力、主体需要、群体压力是影响审美能力实现的因素。从功能实现的角度探讨审美能力的培养,推动体育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统一,强调审美教育突出人的自我意识的开发,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自身化价值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培养“反思的人”是其的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