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哲 《巢湖学院学报》2013,(1):52-54,65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平衡点,充分激发和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善治。公民精神作为公民社会的核心内容,它以主体参与意识、权利责任意识、宽容精神、法治精神等主要内容和价值观念,因此,必须把它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培育,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是影响公民个体是否积极实现公民身份角色担当的晴雨表,全体公民普遍的公民意识有利于民主体制的健全,有利于法治秩序的建立,有利于宪法的实现。文章通过对我国公民意识现状的审视,提出要实现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在遵循宪法精神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如此,人权、民主、法治这些人类政治文明成果才能获得永恒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公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建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公民身份,进而能够建构公民社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公民的教育”是一种直面我国现实的、具有创生取向的学校公民教育新理念.“成为公民的教育”落脚于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创建班级公民武生活,让学生在班级中正如“公民”一样生活.“成为公民的教育”是在创建班级民主法治的公民式生活中完成的,即:通过班级自治与民主,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通过班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通过参与班级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通过班级公民式生活体验,使学生自主养成公民能力.  相似文献   

4.
法治理念是对依法治国规律性的把握及如何认识依法治国.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从而上升为法治理念,最终建立法治信仰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只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5.
法治的实现不单单是法律问题,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只有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文化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法治国家才能建成,法治社会才能形成。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法治实现的经济条件;民主政治的充分发展是法治实现的政治条件;法治文化的充分发展,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树立是法治实现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民主制度中,公民参与仍然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所有民主模式下的价值和意义,不论直接民主还是间接民主,不论是精英民主还是参与民主,所有民主政治都只有通过公民参与才能真正运转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然而,参政热情不高,政治冷漠心理仍然是现代民主建设的最大障碍之一.本文系统地描述了人类历史上四种颇具代表性的民主模式,试图从中挖掘出民主模式与公民参政心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国当前的民主建设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分析,尤其是其市民社会理论中内涵的自由、法治和民主精神,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教育具有现实的时代意义。当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教育十分必要,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动力机制。在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教育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前提,以民主和法治精神的培育为核心,以切实扩大基层民主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公民伦理作为现代法治的伦理基础,在独立主体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契约精神、社会正义精神以及市俗伦理精神诸方面为法制现代化提供价值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的支持与引导。市场经济不成熟、民主宪政不足以及传统宗法伦理的消极影响严重制约我国公民伦理的发育,使得法制现代化深层乏力。实现法制现代化,须致力于培育公民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法治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实现公民道德和法治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法治是民主的伴生物,法治的实现不仅要有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而且要有普遍的法治观念,其中公民法律意识为法治秩序提供着内在的驱动力和必要的精神支撑,公民法律意识的树立是法治的关键要素之一.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处于较低的状态,努力塑造公民的理性法律意识,是我国当前政治进程中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正>众所周知,民主的本质是主权在民,在中国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而民主并非天然就是合理的,其实现既依赖公民素养的提升,又依赖制度的完善,并以强力予以规范和约束,即政治法治化。如果缺失其中任一方面,就谈不上真正的民主。因此,政治法治化是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更是中国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理性选择。一、以法治规制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法治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现代民主国家治理的普遍方式。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相比民主,法治有着更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国家促进法治,大学法制教育承载重任.在宪政建设大环境下,大学法制教育不管从微观课程教学,还是宏观上大学自身的垂范,都面临自由、平等、民主等宪政精神的植入问题.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法制教育应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多元化的时代,人类对和谐的生存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而大学始终把服务于社会和引领社会健康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大学中培养公民的宽容精神,做到多样性、个性化发展和保持社会整体性的统一是当代大学的重要任务.这样才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真正的民主;同时,培养宽容精神也是树立正确的理性思想和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公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阐述了法治国家在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效应,其次主要论及了法治国家效应生成条件中的公民要素。其中重点强调了公民法治精神的培养、公民理性意识的形成、公民法律信仰的养成及公民道德方面的建设。公民的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统一于公民行为中,对于实现公民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正>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包括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意在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建设民主中国。现就本单元教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一、立足民主法治主题,培育民主法治素养本单元以民主和法治为主题,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民主法治素养。所谓民主素养,是指公民对民主的内在涵养,即公民应具备的民主知识、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15.
现代治理理论的兴起,推动了学术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维度研究.而政治文化在不同的国家治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代政治文化能够通过理性启蒙、法治熏陶、民主包容等途径树立现代公民角色,提高社会和民众的国家认同,从而降低国家治理成本.中国应立足当前的发展现实,构建以现代理性公民、软治理、法治精神为基础的现代政治文明,重塑现代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6.
五、民主教育是强调法治的教育   民主教育不是治国,因此,在这里说“法治“似乎有点儿牵强附会甚至可能有人会觉得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尽管“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方式,但其精神实质无非是依靠体现公共意志的规则(法律)来实施管理,而且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正是在这一精神实质上,民主教育与法治精神得以沟通--民主精神同时也就是法治精神.   ……  相似文献   

17.
民主是一种人类公共生活的形式,是一种值得追求的良性形式."没有公共生活,就没有真正的民主;没有公共生活的历练,就无从培养公共精神和民主理性,也就无从诞生真正的公民.<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努力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健康身心和科学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国家的政治统治由政治认同赋予正当性或者是合法性,这是每一种民主政治所拥有的不可缺失的象征。治国原则为大部分公民认同,就成为政治统治以及法治的基础。唯有得到大部分公民的认同,政治统治方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文章从政治认同是国家真正实现民主化的一个基本标志、民主政治统治和非民主政治统治存在差异两个方面,指出社会主义民主也是一种政治认同。从正确认知是推动人民参与政治的基础、政治认同形式需要规范两个方面,对政治认同与社会发展进行分析,以期以民主法治促进我国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其法治观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法治社会建设的深度和走向。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法治教育内涵,重新审视治教育现状,积极构建有效教育路径,切实增强大学生法治理念,使其真正成为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高素质公民。  相似文献   

20.
民主政治是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逐渐确立的政治统治模式.民主的价值需求很容易在后发国家中形成构建主义视角下的民主的"鸟托邦".然而后发国家中公民文化的缺乏、市民社会的孱弱、宪政法治欠缺,使得民主更多地成为一种虚假的借口,即使得以确立也很难巩固.在后发国家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首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公民精神,促进内生秩序与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