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酷儿"是指与正常的异性恋文化传统相背离,并呈现出"非常态"性取向的群体,而"非常态"的社会现实正是造成他们的性取向出现与常态相异的最主要原因。电影《霸王别姬》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的"酷儿"是非常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张姝芳 《华章》2008,(18):17-18
本文考察了酷儿理论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与研究状况,通过分析大陆学术界对酷儿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的"表演性"理论的误读,指出了大陆酷儿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将酷儿理论简单化和妖魔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同性恋政治学经历了道德神学、医学规训和同性恋解放的过程,其中二元论是建构身份政治之基础.在同性恋理论的发展脉络中,酷儿理论对反思同性恋研究起到关键作用,但酷儿理论本身也充满张力."红色酷儿理论"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阶级分析方法和酷儿理论,是传统酷儿理论的补充和批判性重构.借助这一批判性视角可以重新审视同性恋身份政治、"橱柜"政治神学以及同性恋压迫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在青年群体盛行的网络亚文化之一的"丧文化",其通过符号、媒体、商品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在高职学生群体中传播和蔓延,它丧而不颓,是青年群体对社会的一种柔性反抗.从心理学成因来看,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方面,既是个体情绪宣泄的出口、寻求归属的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他们面对社会困境产生的集体焦虑和从众行为.为消弭"丧文化"对高职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强思想引领,引导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关注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发展意识;做好社会引导,强化主流文化诉求,规范社会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5.
"酷儿"是西方20世纪90年代勃兴的性文化运动,"酷儿"运动本身及对于"酷儿"研究的理论,终极目标是挑战社会性别两分结构,消除一切歧视和偏见。《紫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小说对黑人女主人公西丽在双重歧视和否定语境中的成长做了极力刻写: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与否定异化和虚无了西丽的自我意识,而来自同性姐妹的"酷儿情"让西丽自我意识苏醒,走向了追求自我独立与个性完整的道路,最后与黑人男性握手言和,为迎接来自种族歧视的大挑战而结成同盟,并肩作战,《紫色》姐妹情谊书写的价值与"酷儿"的终极目标巧妙对接。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酷儿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的兴起。"酷儿"主要指性取向多样性和社会性别身份不稳定的人。近年来,酷儿理论广泛运用于研究文学作品中。《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中的人物辛格,米克,比夫。三个人都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酷儿"。本文主要讲述在酷儿理论下文中三个人的酷儿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孤独的爱。  相似文献   

7.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教师发展和革新孕育其中.探讨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的现状,了解教师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态度倾向及行为方式,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教师群体的存在状态及教师文化对教师成长的影响.笔者从分析教师群体中存在的"马赛克"文化入手,以求寻找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学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产生于大学校园,体现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因此,加强大学生群体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本文对大学生群体文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措施与途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大学生群体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社会道德文化现状,探讨以量变实现高校大学生群体诚信建设质变的可操作方式、以校园为阵地的"生态化"诚信建设的发展模式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各方面的竞争空前加剧,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推动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有重要价值。创新创业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很大优势,对其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但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电影对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有很大影响。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希望通过电影获得职场知识。《影像中的职场世界:大学生就业创业影视文化研究》一书由李秋艳、杨莹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校园"女生节"文化生成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以新世纪校园"女生节"文化为分析焦点,考察"女生节"这一新文化现象兴起的思想、文化、社会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女大学生对自身性别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引导当代女大学生正确处理自身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及如何构建正确的女性自我认同观.  相似文献   

12.
儿童角色游戏的社会性别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咏 《教育导刊》2005,(3):11-14
一、问题的提出 在女性主义研究中,与表示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性别"(sex)相对,用"社会性别"(gender)表示社会基于男女两性差异而赋予他(她)们的不同期望、要求和限制.社会性别反映了社会文化对男女差异的理解,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约定.因此,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积淀形成的结果,由此便形成了一定社会的性别文化.社会性别文化是一定社会中的男性或女性在社会文化中所共享的群体特征、行为方式、社会作用及象征意义等.从社会性别文化的角度去考察社会现象,是一种指向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的观念和思维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13.
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月消费高且超前消费,但文化消费比重较低;注重实用性,但缺乏自主性和自我约束力;高年级学生和...  相似文献   

14.
与社会变迁加速形成“文化反哺”类似,网络时代到来后又出现了精神文化变化速度快于物质文化的“反文化堕距”现象.在“反文化堕距”现象的作用下,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压缩在同一时空,人们的社会期望、参照群体都会高于现实的社会地位和所属群体,这种现象对经常上网的大学生影响尤其明显.通过提出“反文化堕距”的概念,以消费为切入点,探讨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大学生的角色冲突,为新生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虚拟空间,大学生体验另类角色导致奇异型消费,认同上移而超额消费,参照群体超越现实发展阶段引起焦虑型消费.在现实空间,大学生是消费的转嫁者、非职业者和学生等角色.虚拟与现实空间不同的角色规范和扮演实践,使大学生产生了角色冲突.在构建平和理性的社会前提下,学校回归公益性,提高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和撷取能力,才能使他们形成合理的认同,正确地锚定参考群体,使期望与现实基本契合,消除“反文化堕距”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是青年的一个重要群体,从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社会文化的两个方面:思想政治发展状况和校园文化发展状况出发,围绕大学生文化需求展开问卷及调研.  相似文献   

16.
梁丽萍 《考试周刊》2008,(16):129-130
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中,高校体育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传承性与鲜明的时代性,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地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思想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积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性与性别理论思潮,酷儿理论逐渐与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相结合,开始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随着酷儿理论的发展,"酷儿"这一概念也产生了内涵和外延的变化,需要以更广阔、更深远的视界来不断拓展和完善。本文从酷儿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爬梳文学作品中酷儿叙事的创作,大致将其归纳为:回避性别的双性同体的酷儿书写和打破异性恋霸权的酷儿书写两个方面。如果说酷儿现象已成为一种被认可的亚文化,那么,通过酷儿书写来推动社会认知的变化,为酷儿们提供更为包容的环境,应该是酷儿书写显示出其独特精神张力的重要因素。在文学艺术的范畴中,创造出一种包容性更强、后示性更大的多元化书写,也是当代酷儿书写发展的一种基本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批评及文学创作的发展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拼客"文化是网络时代催生的新兴文化现象.近来,"拼客"一词在大学生中流行甚广,"拼学习"、"拼生活"、"拼爱心"渐成时尚.大学生"拼客"所倡导的"拼客"文化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现代阐释;校园"拼客"们正用绿色消费方式推动着校园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拼"出来的和谐氛围中,"拼客"们的社会交往更加充分,为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空间.一个更加和谐的校园正被大学生们"拼"出来,这是一种正在流行的校园时尚,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呈多元化趋势.在社会消费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是消费群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突出矛盾.通过对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了解从中折射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对大学生消费文化进行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战后英国社会的变化及其工人阶级状况,英国新左派的理论家们着力探讨了"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消费文化"以及阶级、种族、性别等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文化实践"、"文化生产"和"文化政治"等一系列新概念,旨在揭示历史发展的结构性、多元性、重叠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他们力行"文化研究"是为了克服"经济决定论"的僵局,以确立一种总体化的"文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跨学科的"文化研究",他们.试图建立起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范式,以求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本文是对这种"文化研究"的理论路线及其基本观点的梳理,同时也是对这种"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