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学期我接手了一个五年级班的数学课,我向来不太在意所教学生是否听话,而是十分在意学生是否喜爱数学,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一般来说,上完第一周课我就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可这次我获得的信息却不太妙: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学生默默地望着我,小部分学生在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经常是我在极力地引导,学生却在乏力地听着,结果变成了我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我有经常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这次问题是不是出在我自己的教学上?难道是我的课不对学生的口味?我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设计了比较恰当的数学活动,课堂上提的问题也富有启发性,语言也谈得上生动、幽默.在学校里,我的数学课一直很受学生欢迎,可为什么这次却没有收到意料中的效果呢?后来我只得向班主任老师了解情况.班主任说,教他们一二年级数学的是一名老年女教师,她对学生的要求是端正坐好、认真听课;教他们三四年级数学的是一名中年女教师,虽然采取了启发引导,但关注的只是几名优等生.因为我长期担任数学教研组长,所以对这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还是比较了解的.那位老年女教师是民办教师出身,长期教一二年级数学,对顽皮的小学生要求的只是坐端正、不乱动、不说话、好好听课,既不要引导启发,更不会...  相似文献   

2.
笔者看到贵刊2004年第7期上刊登了南师大鲍红梅老师撰写的《还课,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一文后,受到很大的鼓舞与启发.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我一贯坚持让学生写数学周记.我的初衷也是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以文章的形式反馈给老师.相对于“还课”而言,数学周记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不尽如人意.还课,就是让学生把课讲给老师、学生听,以便老师更大程度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激励全体学生能够真正接受、消化和运用所学知识,也是弥补“数学周记”弊端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3.
身为教师,都企盼自己的数学课堂能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方法的引领、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后继学习能力的获得。为了在数学课堂上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不断地实践与摸索着。下面结合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课堂回放一]  相似文献   

4.
赵红阳 《班主任》2013,(2):49-49
爱告状是小学生的特点,但不知为何.最近班里告状的现象特别严重。每天一下课,学生们就开始追着我告状,不是有人碰了自己,就是谁动了别人的东西。起初我并未在意,可渐渐地,我发现班级纪律开始涣散,同学之间出现了不团结甚至打架的现象。学生们好像十分浮躁、疲惫。  相似文献   

5.
在复习课上我们常尽可能多地讲练数学题目,学生在课上似乎完全听懂了,但课下再做类似题目时却仍然有学生不会.高考试题中的大多数题目,我们在平时复习课上也都见过,但在高考中总有一些学生对于已经做过的类似的题目却拿不到分.这些都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作为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反思我们的教学:复习课上讲练了那么多题目,效率到底如何?是否数量上多多益善,难度上越难越好?如果只是试图让学生见多识广,不触及学生的积极思维,那么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相似文献   

6.
数学习题课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补充性教学环节,特别是在初三总复习中会上大量的习题课。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习题讲评课往往格外沉闷。对于会做的习题,学生所关注的不再是如何做。而是自己所做的答案是否正确,他们不削听讲;不会做的,对直接提供答案的教学,仍然听不懂。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尝试着对数学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方法作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7.
或许因为是男教师的缘故,办公室的老师都说我在学生面前有一种天然的“威平”,但我总觉得,恰恰是这种“威严”拉开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虽然在上课时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教学气氛,但下了课,却总能从学生的眼睛中读出那种欲言却止,躲而避之的眼光,怎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心灵呢? 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曾经有这样一位女同学,学习很刻苦,可数学成绩总是上不去。渐渐地,她也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埋怨自己缺乏学数学的头脑。但就是这位女同学,在我执教的女子篮球队里却完全是另外一付表现,打起球来反应灵敏,勇敢泼辣,肯动脑…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我不断地尝试着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笔者有幸在2003年重庆首届重点中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现将这节课的过程描述及课后反思奉献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我是在思考和实践着“数学生成教学”中度过的。什么是“数学生成教学”关于这个问题,每过一个阶段,我好像都会有一些新的认识,于是,就试着一次又一次地去表述,但自己却一直都不满意。不知佐藤学先生所描述的那种“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是否就是这样的情形。但是他认为“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这对我来说又是何等重要的鼓舞!或许,“数学生成教学”本身也就是一种不断生成、变化着的理念吧。就现在的认识程度,我把它概括为:数学教学不只是学生数学知识与…  相似文献   

10.
刘友富 《江西教育》2002,(22):23-23
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况,我们对某一师范学校一年级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经过对问卷的统计发现,7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数学的目标是考一个好成绩;5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数学学习是否有兴趣取决于教师上课时自己是否能听懂;27%的学生认为能否学好数学依赖于教师的课是否能上好;9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得到教师鼓励的时候,对自己更有信心;39%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主要在于只会解答教师讲过类型的数学题,而对于其它问题却束手无策。这说明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认识、兴趣、学习的状况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学重复着差、低效益的运作,数学教师承受着高投入而低产出的迷茫与困惑却无法解脱.教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和策略相对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以讲解为主,基本停留在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加班加点,大量重复训练.学生层面,无心上数学课,抄袭作业,厌恶数学,直接的后果是数学成绩不理想,进而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与提高.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不仅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且要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所以,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13.
龚泽湘 《湖南教育》2006,(12):14-14
就数学课而言,学情就是指学生在某一节数学课内或某一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对本节课的内容是否有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怎么样、学习方式对不对、学习思路是否清晰、学习进程及学习效果如何等诸多要素.关注学情,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学,就是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它注重的是以学生为本,着眼的是学生在数学课上能尽可能地实现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能力和数学情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叶澜教授向我们描绘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直让我心动。可是,在实践中,却总是遗憾居多。当我满心欢喜.满怀希望地准备着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时候.学生非数学的节外生枝每每扫了我的兴,他们漫无目的的发散把我心中期待的真诚的对话演绎成了无意义的闲谈。《近似数》一课便如此。  相似文献   

15.
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数与形.通常数中隐含着形的关系,形中又展示着数的信息.引导学生多方位地观察问题,通过联想促成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揭示出被掩盖着的数形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关于“圆的切线和切点弦方程”的教学,我已经尝试过多次,但是每次教学后自己总感觉不够满意.最近,我通过“向量的数量积’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教学探究,从数形关系的本质入手,终于感觉“爽”了一把.下面是这节课设计的一组问题链.  相似文献   

16.
一天下课后.数学教研组的几位老师正在办公室闲聊,一位学生拿着课本.羞答答地喊了报告,行了举手礼后走到一位老师面前.胆怯地问道:“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做.您给解释一下好吗?”老师定眼看了看.用手一扶眼镜冷冰冰地说:“我不教你,别问我,谁教你的课你找谁去。”这位学生很扫兴地走了。很显然.他的任课老师当时不在办公室,那么其他老师就可以不赐教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7.
新学期,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开学第一课让学生谈谈如何学好语文 。其中一个女孩的话引起了我的思索,“老师,在阅读理解中,我总是与老师的答题思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这既让我庆幸又让我苦恼,毕竟在考试中按着老师的答题思路回答比较容易得高分,而我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解题时常常被多扣分。我在犹豫:新学期是否该放弃过多自我的思想,是否该学着像其他同学一样按部就班的思考问题,不再执著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当时的我被她的话深深地震撼了,难道曾经的我不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吗?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贵刊的《课例点评》栏目我每期必认真阅读,总是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但是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就是好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无法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有效的使用.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到目前为止只有电子备课室,真正的多媒体教室正在筹建中;二是我们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大量优秀课例的教学设计拿到我们课堂上使用并不合适.而读完安凤吉老师的课例后,忽觉眼前一亮,尤其是三个预案很有特色,自己恨不得马上活学活用.恰逢学校让我开学初上一节示范课,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节内容,并灵活地运用了安老师的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比预期的目标更好.下面结合自己上这节课的体会对安老师这节课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段玉江 《云南教育》2001,(19):29-2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最适宜的传授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下面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介绍我是怎样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渗透最常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发现学习法的。所谓数学中的发现,是指学生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数学概念、法则、定律、性质等进行组织和转化,从而获得新知识所进行的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发现,要求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若干有关信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计算,萌发猜想意识,培养学生联想类…  相似文献   

20.
我教《沉与浮》一课,由于备课时按主观想法设计教学、发生了令人难堪的情形。 设计教案时,看到教材上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物体,要求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弄清楚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我一边不太在意地准备着实验器材,一边想:木块、兵乓球、铅笔、石块、橡皮还有铁钉,这些东西谁不知道它们在水中是沉是浮呢?做实验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