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2年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自此,在持续不断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支撑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步。截至2020年4月,共有全球59个传统农业系统被FAO认定为GIAHS,分布在22个国家。已有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不仅对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具有借鉴作用,而且对指导如何在未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系统梳理了2002年—2020年4月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研究成果,从可持续机制、功能与价值、威胁与挑战、动态保护途径和保护机制5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发现:①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符合“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逻辑框架。在现代化、城镇化等驱动力的影响下,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劳动力流失、土地抛荒、传统知识和文化无人继承等压力,导致农业文化遗产的要素、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及价值表达。面对这些威胁与挑战,遗产地必须探索动态保护途径,如生态农产品开发、可持续旅游开发、产业融合发展等,并建立多方参与、生态补偿、文化保护、监测评估等保护机制。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与生态可持续机制、多功能性与多重价值、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等,仍将是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的核心内容。此外,单一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复合性问题的综合研究、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的拓展等,也将成为未来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取得了广泛共识并延伸到农业生产系统,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议程的需要,各个国家均已构建了许多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途径并付诸实施,支持了乡村社区的发展并提高了他们的生计水平。本文简要概括了一种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途径及其背景和特点。这种综合管理途径,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以及与其相关的农业和生态知识系统,至今仍然对传统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生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值得进一步重新审视。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与适应性管理,该项目旨在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进行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当地资源条件、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体系与经过长期验证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反映了人类与文化多样性的协同发展,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关系。这些生动鲜活且不断演变进化的系统和社区,一直保持着与诸如自然、家庭、社区、历史以及对其自然环境的归属感等融为一体所具有的特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是综合管理途径的一个具体实例,是一个将农业、生态与传统社会可持续性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观点。这项计划正在全球范围实施,以促进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并保障其继续协同发展。该项目所推动的动态保护途径将:1)在国际和国家层面上,进一步推动公众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内在价值的认识;2)在试点国家制定部门内部及部门间的计划和政策时,将GIAHS中的全球重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适应性管理作为主要内容;3)通过采用考虑到生态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新技术,促进当地社区社会政策与经济的发展;4)通过实践和经验交流,进一步推广和扩大GIAHS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闵庆文  张丹  何露  孙业红 《资源科学》2011,33(6):1018-1024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寻求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正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特征。本文从古籍整理与考古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角度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进展,从动态保护途径研究、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和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包括: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重视典型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机理性、定量化研究;从多学科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加快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价值挖掘工作;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及可持续利用;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文化多样性两个方面的保护,在做好"两个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避免"原汁原味"的"冷冻式"保护和"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两种错误倾向;逐步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包括政府的主导作用,社区的积极参与,科技的有力支撑,企业的有效介入,媒体的跟踪宣传;使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展示传统农业文明的窗口,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4.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闵庆文  孙业红 《资源科学》2009,31(6):914-918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目前存在一些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如何对其英文名称进行翻译以及内涵边界。大部分学术论文中使用“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说法。农业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的农业遗产,它更强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系统、农业技术、农业物种、农业景观与农业文化。也就是说,除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以外,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另外,农业文化遗产也不同于世界遗产的其他类型。从概念上来看接近于文化景观遗产,不过文化景观强调遗产的地域性,而农业文化遗产则更强调对某种传统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的保护,对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地域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复合性、活态性和战略性的特点,在保护上应当遵循动态保护、适应性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长期以来,亚洲许多地方一直有在稻田中养鱼(并作或连作)的传统。据历史记录和考古研究成果,中国稻田养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稻鱼共生系统不仅是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而且还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稻鱼共生系统可以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功能: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营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防止疟疾传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控制,促进授粉过程,促进碳氮循环,水土保持,以及文化传承和休憩等。但是,正像其他许多传统农业技术一样,由于受到快速经济增长、城市化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稻鱼共生系统也面临着严峻威胁。中国是联合国首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国家之一,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的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首批试点之一,其目的就是开发出一种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方法论并进行推广。 本文是按照粮农组织要求所编制的项目实施的国家框架,在全面分析中国,特别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发展历史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根据项目的总体要求和稻鱼共生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预期的主要成果包括:建立国家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体系,确定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并作为推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促进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纳入国家有关部门的保护和发展规划与政策中;通过对社区广泛参与,促进试点地方的具有全球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与保护,并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政策手段促进传统农业系统生态过程与文化过程的发展;将试点所得到的经验向更大范围进行推广,建立国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促进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网络的建立。此外,还介绍了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和开展的具体活动,提出了促进机制建设、资金支持、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途径,给出了促进项目实施的具体执行框架和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6.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闵庆文 《资源科学》2006,28(4):206-208
农业文化遗产从概念上等同于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动的一项旨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项目。本文分析了世界遗产中对农业文化的关注,介绍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项目的目的,最后阐述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与适应性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世界各地,世代居住的农牧民以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因地制宜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发展、管理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系统和景观。这些在本土知识和传统经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农业文化遗产巧夺天工,充分反映了人类及其文化多样性和与自然环境之间深刻关系的演进历程。这些系统不仅产生了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维持并适应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本土知识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许多这样的农业生产系统正面临着包括全球化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威胁。为了保护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和适应性管理”项目,旨在为这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食物和生计安全以及文化的国际认定、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提供基础。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一定义及粮农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典型的GIAHS包括:①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②以玉米/块根作物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③以芋头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④游牧与半游牧系统;⑤独特的灌溉和水土资源管理系统;⑥复杂的多层庭园系统;⑦狩猎-采集系统。在项目准备阶段,选择了6个国家的5种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后又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增加了另外两个国家的传统农业系统。这7个试点包括:秘鲁的高原农业系统,智利的岛屿农业系统,菲律宾的稻作梯田系统,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绿洲农业系统,中国的稻鱼共生系统,肯尼亚的草原游牧系统,坦桑尼亚的农林复合系统。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里,将利用这些GIAHS试点开发出一种基于适应性管理的保护计划,并探索该系统的经济可行性;确定日益显著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经济与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保护小型农户/传统的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结构和本土社区适当的权益。 该项目所推动的动态保护途径将:①允许农民进一步改进这些在保障食物安全和人类福祉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农业系统和生物多样性;②支持政府在对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进行现地保护过程中所制定的保护政策和激励机制;③承认当地社区和居民享有食物、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成就的权益;④明确对于遗传资源的现地保护与相关的传统知识和地方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相结合的途径的需要,通过强化社会-环境系统的恢复能力和农业系统的动态平衡,以确保不断适应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刚刚引起关注的遗产类型。学术界对该类遗产的研究才刚起步,其中关于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方面的研究更少。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合理开发能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区域社会经济各要素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讨论了“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目前遗产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地区GDP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就业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青田县区域经济较为落后、华侨之乡带来的适龄劳动力缺乏对于旅游资源有保护作用,瓯越文化、石雕文化、名人文化、华侨文化与田鱼文化综合形成的特定地域背景和文化形态,对于青田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宏观格局变化已广受关注,但微观村落层面的研究还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构建了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演化概念性分析框架,以佛山市西桥社区、南金村、青田村、仕版村为例,采用实地调研与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基塘系统的演化过程、特征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基塘系统已由原有种养结合转为单一高密度养殖塘,但邻近村居聚落的基塘系统与生活空间紧密结合,形成生态景观塘、菜基鱼塘等;②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经济效益至上”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基塘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③转变基塘经营模式,发挥基塘综合效益,合理治理基塘与城乡空间的交错地带,与基塘农业文化遗产及乡村文化保育相结合,是实施基塘系统生态修复的关键。本文结果有助于揭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演变规律,可为珠江三角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澜沧江中下游古茶树资源、价值及农业文化遗产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何露  闵庆文  袁正 《资源科学》2011,33(6):1060-1065
澜沧江中下游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古茶树资源丰富,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树龄最长的千年古茶园,保存大量古茶树和野生茶树。古茶树资源不仅具有生态价值,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茶叶的种质资源,还具有经济价值,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具有承继茶叶起源与茶文化发展的文化价值。但近50年来的人口增长、不合理采摘、过度开发,古茶树资源面积不断减小,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现有研究资料分析澜沧江中下游古茶树资源的现状,认为其具有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古茶树资源具有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包括活态性、动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可持续性,符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标准,并可以作为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动态保护。  相似文献   

11.
农户视角下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视角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逐渐成为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的关注点。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性特征的农业生产系统,也是一类特殊的保护地。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遗产系统的持续性。同时,农户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判断还是衡量其文化自觉和遗产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以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为手段、通过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反映农户视角下的遗产价值判断这一思路和方法,研究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农民文化自觉与遗产保护成效,并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核心区域进行可行性验证。案例研究显示,农户家庭保护支付意愿率仅为43.2%,家庭人口经济特征与对遗产的认知对是否有支付意愿及支付数额大小具有显著影响;无支付意愿家庭中61.6%认为遗产保护主体应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农户的遗产认知得分较低,文化自觉性有限,保护成效尚未显著惠民。这些结果表明,遗产地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农户认知度与参与度低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思考并科学界定“保护主体”及其保护途径,让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更好地为农户所认知,使其真正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性与活态性保护的重要力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可以支持社区视角的保护认知和成效研究。此外,考虑到中国许多保护地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多有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现实,本文的思路与方法对于其他类型保护地和社区共管机制建设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的传统农业地区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浙江省青田县的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还保持着完好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浙江省青田县的环境状况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合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农业地区、浙江省、中国以及世界相比,青田县基本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具体来说,青田县2003年基本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人均生物承载力为0.6898 hm2,其中,耕地和林地构成了生物承载力的主体部分,而水域和草地对生物承载力的贡献甚微;青田县人均生物承载力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相比明显较低,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6.2%和世界平均水平的38.8%,但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作为传统农业地区,青田县人均生物承载力基本上处于我国农业地区的平均水平,与常规集约农业地区的差距不大。然而,由于青田县人均生态足迹仅为0.6952 hm2,因此可以维持在生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presents findings of a study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AIS) is providi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 to farmers in Maseru district, Lesotho.  相似文献   

14.
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话题,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前提,在保证牵引供电系统安全可靠地向列车供电方面,供电系统的保护装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德国西门子公司在此方面做的较为成熟、全面。本文对西门子公司的保护装置的产品进行详细分析,比较分析后得出西门子公司保护产品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测评及提升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承财 《资源科学》2013,35(12):2344-2351
测评旅游景气指数可定量分析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状况,推动遗产地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首先提出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测评概念性框架,其次建立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测评指标体系,构建遗产地旅游景气合成指数测度模型,然后选择张家界市(世界自然遗产地)、承德市(世界文化遗产地)与黄山市(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作为案例,分析我国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研究结果表明:①2001年我国遗产地旅游景气综合指数为100.89,2012年为110.96,年均增长速度为0.87%;②我国遗产地先行指标、一致指标与滞后指标的旅游景气指数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一致指标的旅游景气指数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③我国3类遗产地的旅游景气综合指数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从长远看,文化型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可能会相对自然型遗产地更高;④我国遗产地的旅游景气综合指数与GDP指数之间呈现幂指数正相关关系。最后,从全国旅游休闲发展环境营造、遗产地旅游建设与管理、遗产地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3个方面来构建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