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互文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烟"、"月"是互文,即"烟气、月光,同时笼罩着河水、沙地。"③"奴温婢饱身晏起,致兹快活良有因。"(白居易《雪中晏起偶咏所怀,兼呈张常侍、韦庶子、皇甫郎中》)  相似文献   

2.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3.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4.
“互文”,又称“互言”、“互体”、“互文见义”。它是指古代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深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相似文献   

5.
互文,是互文见义的意思,又名“互言”、“互词”、“互相备”等,往往两事并举,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为求文句统一,音韵和谐而分开写。古人云: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文各出现一个,又各省去一个。唐代贾公彦《仪礼注疏》云:“凡言互文,是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概括起来,互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以下几种类型。l、短语互文,就是指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如“奇山异水”(吴均《与朱元思书》)、“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朝歌夜弦…  相似文献   

6.
“互文”与“并提”都是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互文者,即上下文互相省略,而其意义又互备或互用。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称为“互见义”、“互义”,并将这种语青现象列为“参互以见义”一类。互文的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而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②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例①用了互文修辞手法。而非并提修辞手法,否则文意不畅:将军历经千百次残酷的斗争都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胜利归来的都是”壮士”呢?其实,“将军”和“壮士”,  相似文献   

7.
互文,是古典诗词常用修辞手法之一。所谓互文,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即特意让前后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彼此渗透,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互文形式有当句互文、对句互文、鼎足互文和多句互文等四种。一、当句互文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巴山楚水”是互文,它不是分指巴地的山和楚地的水,  相似文献   

8.
互文是古诗文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即“互文见义”,又叫“参互”、“互见”、“互言”或“互体”。它是指形式上利用整齐的对称美,互相呼应,  相似文献   

9.
互文,又叫“互言”、“互辞”、“互义”等等,它指的是一种利用上下文的互相补充、呼应而使文义完备,并取得一定修辞效果的表达手段。在中学文言文中,互文,作为一常见的修辞格,从其表意上讲,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前后文互相补充,体现为前后呼应词语的相加。即呼应的a、b组成a b,c、d组成c d等等。例如: ①每至晴初霜旦,林(a)寒(c)涧(b)肃(d)。(郦道元《水经注》) ②主人(a)下马(c)客(b)在船(d),举酒欲饮无管絃。(白居易《琵琶行》) 例①中前后呼应的“林”、“涧”与“寒”、“肃”互文  相似文献   

10.
田姽婳 《成才之路》2009,(31):40-41
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现象。也有学者称之为古汉语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今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语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互文是古诗文的一种特殊表达法,其基本特点是上下文里对应的词语前后补充,参互见义,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一般常提到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明月”既属秦又属汉,“关”既属汉又属秦,“明月”与“关”即为互文。由于互文在表达上能扩大词句的容量,增强  相似文献   

12.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古诗文修辞方法之一,其前后文中某些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合指而兼顾。其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用《仪礼》疏的话就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它的基本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上句中就含有“皎皎”,下句中就含有“迢迢”,它们互相交错,互相补充。只有瞻前顾后,不偏执一端,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含有互文的句子。互文的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本句互文:同一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句中“秦”、“汉”、“关”、“月”四个字交错使用,应解释为  相似文献   

13.
互文,是互文见义的意思,又名“互言”、“互词”、“互相备”等,往往两事并举,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为求文句统一,音韵和谐而分开写。古人云: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文各出现一个,又各省去一个。唐代贾公彦《仪礼注疏》云:“凡言互文,是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概括起来,互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以下几种类型。1、短语互文,就是指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4.
"互文",是"古代诗文中句子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修辞手段"(《实用语文教学词典》,1989年版,罗大同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即上下文意  相似文献   

15.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掌握了这种修辞考法,对于词义解释和古文翻译都大有裨益。所谓“互文”,就是为了避免语言的重复、单调,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在连贯性的语句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安排在上下句中或一句的上下段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可见,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句子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文章语句工整,语言交相辉映,可收到耐人寻味、表意委婉、“文省而意存”的表达效果。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意思是…  相似文献   

16.
互文是古汉语一种独特别致的修辞手法。它把本应合起来的话分两处说,两者的含义互相渗透,补充,取得以精简语言表达尽量丰富内容的收效,使语言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错综美。初中语文古典诗文中出现了不少例句,仅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了相应的注释,其他则阙如,这无疑增加了初中生学习的难度。互文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当句互见,一句中某些词语互相补充;二是两句互见,将复杂的话分开来说,上句隐含下旬,下句隐合上句。为叙述方便,兹按初中教材先后的次第分录如下,并试略作分析,供广大语文工作者参考。 1、“秦时…  相似文献   

17.
王占武 《语文知识》2000,(10):29-31
所谓互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虽然在句子中分处不同位置(即分置),意思却互相拼合或补充的一种修辞手段,现以中学课文的文言文为例加以简单分类。从互文词语的相互关系分析,互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互文见义。即上下文各省略一些词语,让互文词语彼此  相似文献   

18.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就是前后词语互相呼应和补充的修辞方法。“互文”现象是有规律可寻的,研究对应词语在意义上的特殊关系,能找出其中的对应规律。“互文”有三条规律:一是互训,二是互训,三是互推。  相似文献   

19.
互文、合叙和避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三种修辞方法,也是极易混淆的三种修辞方法,阅读理解时要注意比较、分辨。在此试作分类举例、粗略分析比较。一、互文“互文”一称“互文见义”,就是一句里前后两个词语或上下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互相照应、互相补充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互文,是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人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是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和对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还有一种三句互文,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下面结合具体例子略作分析。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词中“绿野”“、平泉”“、东山”分别是指唐朝裴度、李德裕和东晋谢安隐居之所“绿野堂”(洛阳午桥)“、平泉庄”(洛阳郊外)“、东山”(浙江上虞)。三句互文见义,即“绿野、平泉、东山的风烟、草木、歌酒”。字面意思是:你有着古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