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路二人台"是一个融民歌、舞蹈、民间丝竹乐、曲艺、戏曲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综合艺术。它的形成,凝聚着人们走西口的历史情缘,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蒙汉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流传百余年来,该剧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2.
浅析二人台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人台是一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民间演唱形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二人台语言中地方方言色彩浓重,通过对其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发现其唱词中存在大量口语化词汇的应用,并且运用了衬字虚词和叠音词,以及谚语、民谣、歇后语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其语言风格、语言特色及其方言风貌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二人台艺术的抢救、保护、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双创”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努力实现“双创”。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创作是舞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创作的重要命题。文章立足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创作,从其前期准备、内容立意、形式创造三个方面阐释“双创”理念下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创作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创作高质量的舞蹈作品提供参考,也为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创作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民间与专业、东方与西方的借鉴与融合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二人台音乐包括唱腔和牌子曲两大部分,其音乐主要来源于内蒙古西部农村"社火"中的民歌、地方小调、爬山调以及蒙古族民歌,同时也吸收了晋西北、陕北的某些音调,是当地蒙汉人民共同的艺术创造。本文主要论述了二人台唱腔旋律在与内蒙方言以及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后产生的新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碗舞"作为曲靖师宗地区壮族先民流传下来的一支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舞蹈,且成为至今一直在民间活太传承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以师宗地区的民间"碗舞"为例,在对师宗民间"碗舞"为基础,和经过艺术整理加工后的舞台化了的"碗舞"进行了分类和对比分析研究,力图清晰的呈现出师宗"碗舞"从民间走向舞台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亮花鞋"是阆中市老观镇固有的民间习俗舞蹈,已进入阆中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通过研究、整理、创作并登上中央电视台等传媒舞台。从地方习俗到地方舞蹈,再到艺术性提升和锤炼、展示,亮花鞋在表演形态上,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很大的艺术演绎空间。  相似文献   

7.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艺术课程也要注重对本地艺术的认识、体验和热爱,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搜集艺术资源地方资源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间小调、民间舞蹈、民间服饰、民间工艺、民间风俗等。从艺术形式上可表现为绘画、摄影、手工制作、舞蹈、  相似文献   

8.
二人台是生长于黄土高原的一枝艺术奇葩,是集歌舞、说唱,融扮戏、演艺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文章立足于文献资料,从梳理二人台的渊源流变切入,对其表演特点、音乐特色等进行初步剖析,提出一些艺术革新的看法,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较为科学的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9.
二人台是流传在晋西北、陕北、内蒙古西部和张家口一带的一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民间演唱艺术,它的形成发展深受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和方言土语的影响。河曲二人台产生于交通闭塞、偏僻落后的自然环境中,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植根于当地的地域文化土壤中,演唱的是劳动人民中间的事,听起来亲切动人,极易引起群众的共鸣。从文艺生态学的角度对河曲二人台这一民间演唱艺术以及蕴藏其中的民众情感,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揭示二人台产生、发展、传承流变的根源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西部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小戏“二人台”,起始至今约有一百五十年的沿革历史。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二人台”依据当地人民的生活斗争、文化流渊、道德风尚、人情习俗以及山川地貌等各种因素,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传统和艺术风格。“二人台”优秀的  相似文献   

11.
《莆田学院学报》2014,(4):104-108
为死者超度亡灵的宗教祭祀舞蹈"九莲灯"舞,流行于福建莆仙地区,是集宗教、礼仪、艺术为一体的民间祭祀舞蹈。舞蹈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三一教"的祭祀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舞蹈独特的舞蹈形态特征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是民间宗教文化艺术的体现。研究"九莲灯"将对其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东路二人台是原察哈尔省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它是集民歌演唱、舞蹈表演、曲艺说唱、牌子曲演奏、戏曲表演五位一体的独具风格的综合性艺术.它舞蹈幅度大,跳跃性强,给人以粗犷憨厚之感,表演动作粗犷活泼、节奏感强,唱腔婉转、细腻、悠扬,语言风趣幽默,文学表现手法多样.从东路二人台的表演特色、唱腔及语言特色以及文学表现手法这3方面进行探究,并提出了发展二人台特点的歌舞或音乐剧的改良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集宁师专学报》2015,(4):26-28
二人台广泛流传于黄河两岸晋、陕、蒙、冀的农村,是该地区蒙汉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它既是民歌、歌舞、说唱、戏曲等多种音乐体裁的融合体,又是蒙汉人民把黄河流域地区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出来的艺术产物。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二人台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和艺术特色。"地方方言"的运用是二人台主要的艺术风格之一,也是区分东西路二人台的重要依据。察哈尔地区的"东路二人台"中,"晋北方言"与"蒙汉语言"成为其重要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隶属于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陕西、河北等区域,也是构成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声乐教育教学不仅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的声乐技能,而且也力求通过声乐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情感。本论文主要以二人台艺术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切入点,分析和研究二人台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文化底蕴,进一步挖掘二人台深厚的民族艺术精髓,同时也为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  相似文献   

15.
舞蹈艺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开设舞蹈教学课程,能够促进舞蹈教育的发展,增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文章通过分析我国高校舞蹈艺术教学的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舞蹈教学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加强高校舞蹈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6.
舞蹈艺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开设舞蹈教学课程,能够促进舞蹈教育的发展,增强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伴随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教育工作给予艺术教学高度重视。在舞蹈艺术中,能够对学生艺术修养和素质予以有效地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是高等院校舞蹈教学,学生艺术修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基于此,文章将针对高等院校舞蹈教学和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加强高校舞蹈课程建设,希望对广大教育者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新目标,并且早已经在我国全面普及,而且我国也越来越倾向于教育素质化,逐渐从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开始重视"美"的教育,而在美的教育中,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公共课也被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课程中,同时舞蹈艺术教育也促进了高校素质教育更好的发展,本文将对舞蹈艺术教育进行分析,简述舞蹈艺术教育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工作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舞蹈剧目"课程的建设实践活动,确定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设置了以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内容,提出适合课程发展的教学模式,构建了职业化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将"舞蹈剧目"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方院校师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特点,以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舞蹈专业课程"客家民俗舞蹈"课程建设为例,研究与探索梅州地区民间民俗舞蹈的教学资源开发思路.通过构建理论+实践的新模式、建立客家舞蹈授课群.在此基础上建设创新型校外合作平台,谋求多类型的资源,更好地开发与传承区域舞蹈文化、技术、音乐、创意、智慧等资源.建设系...  相似文献   

20.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特殊性和近年来艺术生大规模扩招,就业即失业的现象也更为严重,而很多传统民间手工艺却由于传承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本文从当前高校艺术人才对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参与,试图寻找到两者的契合点,通过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开设传统民间手工艺课程,与传统手工艺传人、厂家建立合作关系等手段,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人的问题,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