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13(4):i0001-i0001
开拓创新,体现民族特色,发挥教学与科研服务功能,提高学报质量和水平是《呼伦贝尔学院》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也是《呼伦贝尔学院学报》编辑部在学院领导下确立的新的工作目标。为此,《呼伦贝尔学院学报》自2005年6月起新开设“北方少数民族研究”特色栏目。栏目宗旨:展示民族风情,探秘历史后院,推动经济发展,构筑和谐社会。栏目内容:一、民族历史:包括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宗教;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医学;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民俗;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2.
拓跋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它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约在汉末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各地。嘎仙洞遗址和呼伦贝尔境内拓跋鲜卑墓葬能清晰体现早期拓跋鲜卑从起源到不断发展壮大过程及与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因素。从考察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墓葬随葬品特征入手,分类研究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墓葬出土随葬品中的轮制陶器、铜镜铜钱、丝织品、漆器等遗存,探索其中蕴涵的中原汉文化因素,探讨早期拓跋鲜卑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互动和认同,对考察古代北方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地区的辽金墓葬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许多带有精美壁画的墓葬。由于墓葬壁画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内,如何保护墓葬壁画的问题成为考古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墓葬壁画的保护要始终以维护原状为核心,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结合我国传统的艺术手法,对墓葬中的壁画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墓葬壁画的保护内容要从用料组成、机变理论、保存环境、修复技术四个方面进行保护,并且提出了墓葬壁画保护的七个原则。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对于辽金墓葬壁画的保护,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为研究辽金时期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辽代是我国历史上在北方建立的一个统一政权,辽代散乐乐舞作为辽代最常见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宫廷和民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是辽代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辽代散乐乐舞在辽代具有酬神祭祀功能。从众多考古散乐墓葬壁画还可以看出,墓葬壁画乐舞图与宗教礼仪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辽墓中之所以有大量散乐乐舞壁画出现,应当是当时宫廷和民间各种宗教祭祀用乐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1987年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小马庄村发掘隋代史射勿墓。该墓葬壁画以侍卫、武士持仪刀为主,所绘侍卫形象所表现的北魏旧制武士持仪刀的作法,明显承袭了北周。这类执刀形象在隋朝初唐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一种最常见的武士形象。同时为研究古代服饰提供了实物资料。1986年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羊坊村发掘唐梁元珍墓葬。壁画主要分布在天井、过洞、甬道及墓室。该墓壁画以牵马图为主,其内容与以往的唐墓出土的壁画完全不同,这一差异丰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56窟张议潮出行图与汉代墓葬画像石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是经由7世纪中期粟特阿夫拉西阿卜壁画上的一些共同元素观察到的。尽管这些以狩猎和过桥场景为代表的共同元素只出现在晚唐时期的敦煌,但其图像源流可以上溯到中国汉代的墓葬艺术。阿夫拉西阿卜壁画的中国场景中,粟特艺术家可能也复制了一些中国元素,并根据他们自己的审美趣味进行了改动。本文通过对帝王狩猎和过桥场景的分析,论述敦煌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中亚壁画在突显王权或颂扬权贵涵义上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国古代“贵壮贱老”胡俗及其成因罗嗣忠,王荷芳“贵壮贱老”是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方众多少数民族普遍的社会习俗。然而,至今尚无专文研究。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略抒己见,抛砖引玉,尚祈专家和学者教正。一、我国古代“贵壮贱老”胡俗的表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有匈...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是各个民族的人民一起创造的,形成了庞大的文化宝库,对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古代北方就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比如东夷、南蛮等,这些少数民族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本文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提出影响因素,意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的墓葬中多绘有壁画,这些壁画不但反映了我国丧葬文化的一个侧面,也标志着该时期绘画艺术的转变和发展。透过这些墓室壁画既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也可以分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西北地区所出土的墓葬壁画,深刻、生动地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该地区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0.
薄荷醇是一种天然产物,在食品、日化和药物产业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薄荷醇在室温下能够自然挥发的特性,本文提出将其作为新型的墓葬壁画揭取材料用于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墓葬壁画抢救性保护。在实验室对利用薄荷醇揭取壁画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薄荷醇能够满足壁画揭取的需求,在高于其熔点20—40℃的温度下施工具有最好的揭取效果,多次涂刷能够达到最佳的加固效果。使用薄荷醇对西安市一处唐墓壁画进行了现场壁画揭取试验,结果显示薄荷醇是一种有效的墓葬壁画揭取材料。  相似文献   

11.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河西地区墓葬壁画与砖画颜料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运用X射线衍射仪对高台骆驼城魏晋墓出土画像砖颜料进行了分析 ,并与河西其他地区墓葬壁画与砖画颜料进行了分析比较 ,归纳出甘肃河西地区墓葬壁画与砖画颜料的种类、来源及特征。  相似文献   

13.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14.
壁画在很早以前就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古代留存的壁画成为当今人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从古至今,壁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丰富。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审美要求的不断提升,壁画的作用已不再是一种远离普通百姓的高雅的艺术,正逐渐地渗入到寻常百姓生活中,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55
河西魏晋墓葬壁画题材丰富,其中有大量壁画图像反映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民族交流、文化融合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图像生动再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各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将这些墓葬壁画图像与历史文献资料结合起来,探讨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牧业并重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和民族交流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共生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北周宇文猛基、北周李贤夫妇墓、北周田弘夫妇墓、隋史射勿墓、唐史索岩夫妇墓、唐梁元珍墓6座墓葬出土了众多壁画,本文主要介绍壁画的揭取和保护以及壁画保存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按说 ,一切事物 ,今必胜古。不过我看有不尽然者 ,像艺术的某些领域就可能有些许例外 ,比如 2 0 0 3年陕西定边县所发现的一座东汉时期墓葬 ,其墓室内壁画的艺术成就之高 ,恐怕今人也甚少能够企及。据考古报告称 ,墓葬内壁画 ,有星宿图、墓主画像图、车马出行图、狩猎图以及升仙图、西王母宴饮图等 ① ,内涵颇为丰富 ,而其画面展现给人的灵动与和谐之美 ,更是难以言表。众所周知 ,我国壁画肇始于西汉晚期 ,至东汉时期已极为流行。而这座壁画墓的时代 ,从墓葬出土器物等考古发现看 ,正是东汉时期。尽管 ,墓葬中的那些红、绿、白、黑等颜色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北方各少数民族男子的发式不尽相同,各有特征,但主要以匈奴、突厥、回鹘等族为首的辫发发式,和以鲜卑契丹族为首的髡发发式构成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男子发式的两大基本样式。除此之外,如女真,蒙古族,他们男子发式丰富多样,即继承了辫发的主要特征,又结合了髡发的基本样式,为发式的多样化乃至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以其基本完整的面貌成为中国早期墓室壁画的珍贵实例之一。文章从墓葬的形制、主题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等各方面对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0.
契丹是古代北方地区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建立了辽政权,在本民族与中原王朝及周邻民族的往来中,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并在辽代墓葬壁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契丹的历朝皇帝都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使畜牧业、农业、渔猎、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这些经济类型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契丹人食物的全部来源,饮食文化在此基础上展开与发生。在辽代墓葬壁画中,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获取食物来源的经济类型场面和备食、烹饪、宴饮、进酒、进茶、茶道等饮食过程,形象生动,画面宏大,反映了契丹民族对饮食文化的热衷和挚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