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四行体(sonnet,又音译为“商籁”体等),原是欧洲的传统格律抒情诗体,后流播到世界各地,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诗体。在新诗运动初期,我国诗人就开始移植该诗体,创作汉语十四行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诗人已经初步完成了十四行体中国化的过程,创作了数千首中国十四行诗,世界诗歌发展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十四行诗样式,中国诗人都推出了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我校许霆副教授和鲁德俊先生编选的《中国十四行体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6年8月出版。字数33万。 该书编选者在大量搜集和掌握中国十四行诗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自1986年完成初稿至1993年完成四稿,前后花费了8年时间。这部诗选共遴选了120家295首十四行体诗,基本上反映了从1914年到1993年近80年间中国现当代诗人移植创作十四行诗的业绩和贡献,从中透视出十四行体由欧洲向中国的转徙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十四行体(Sonnet)是欧洲传统的抒情诗体之一,我国诗人从本世纪初将它移植到中国。在移植过程中除了直接用“Sonnet”加以命名外,还采用了若干中文译名。最早给予Sonnet中文译名的是胡适。他在1914年12月22日为纪念世界学生会成立10周年写的英文十四行诗后,将Sonnet译为“桑纳”体(见《胡适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23页)。最早将Son-  相似文献   

4.
《十四行集》是中国新诗史上一部重要的诗歌集,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于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堪称中国十四行诗发展的重要的转折点。本文主要探讨冯至对于中国十四行诗在形式和思想内容上的拓展,以四十年代出版的《十四行集》的文本为例,结合创作背景和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与中国以往的十四行诗创作和里尔克的创作进行对比,从形式、内容、历史责任感和哲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曾经涌现过一大批诗人,但是从事过十四行诗创作的人却寥若晨星,其中就有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虽然他创作的十四行诗只有二十七首,一个诗集(《十四行集》),但却是冯至先生诗歌创作“第三时期”的主要收获。在思想内容上,它摒弃了诗人早期诗歌抒写“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的低沉情调,表达了注视现实、修炼品行的心愿;在艺术上,诗人较熟练地运用了十四行诗这种西方古老的律诗形式,显示了杰出的艺术才华。探讨冯至先生的十四行诗,不仅对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人们重视的诗人及其作品是必要的,对研究中国现代作家和新诗所受到的西方文学的影响,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典型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近现代被国内一些作家和诗人引入并尝试运用其进行创作。这其中就有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受德语诗人里尔克提出的"诗是经验"的影响,冯至的《十四行集》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但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了"变体",即在节奏、韵式、节拍等音韵方面进行了突破。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十四行集》是冯至将十四行诗进行中国化的成功运用,也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7.
十四行体(sonnet,又译为商籁体),是欧洲传统的抒情格律诗体,在其发展途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作品。在20年代初,我国诗人就开始尝试着把这种诗体输入中国,7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十四行诗在中国走向成熟,终于结出了丰硕成果。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尤其是中国新诗史上,值得大笔特书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十四行诗是舶来品,冯至的十四行诗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他1942年出版的《十四行集》,突破了纯抒情与主要写爱情的框框,扩大了十四行诗的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多方面现实。文章比较集中、比较全面地评介了冯至的《十四行集》。文章分三方面:一、寻思——新的发现,着重阐述《十四行集》的内容,肯定其哲理性意义。二、寻形——美的显形,主要阐述冯至十四行诗的渊源,受的影响,及构思定形、意象定形等特征。三、寻言——格的探索,重点从音韵角度分析,并与西方十四行诗进行比较,分析长短。  相似文献   

9.
世界十四行创作批评的焦点之一即它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常处于矛盾的纠缠之中。本重点从朱湘、冯至的十四行创作来分析中国现代十四行创作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总的来说,朱湘对十四行的探索是教训多于成绩,冯至的《十四行集》则代表了汉语十四行最重要的成果。朱、冯二人创作的失败与成功对我们的启示有:首先,十四行体适宜抒发一种冷却后的情感和表现静态的思想沉淀;其次,为表意的需要,十四行的韵式可作某些简化。中国现代十四行诗形式简化的态势表明中国现代诗人正试图创作出成熟汉语十四行。  相似文献   

10.
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很多作品对于后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他被后人称为"诗人的诗人"。《爱情小唱》是他的一部十四行诗集,这部诗集在内容上除了赞美爱情外,还有文学使人不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信念以及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所主张的以人为本,积极进取,及时行乐的主题。在格律上,他运用独创的"斯宾塞式"十四行诗,使整部诗集显得结构巧妙,工整洗练。  相似文献   

11.
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的很多作品对于后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他被后人称为“诗人的诗人”。《爱情小唱》是他的一部十四行诗集,这部诗集在内容上除了赞美爱情外,还有文学使人不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信念以及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所主张的以人为本,积极进取,及时行乐的主题。在格律上,他运用独创的“斯宾塞式”十四行诗,使整部诗集显得结构巧妙,工整洗练。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他的诗歌代表作《十四行诗集》,将当时英国的十四行诗创作推向顶峰,被誉为莎士比亚体。国内译介莎翁十四行诗的学者专家很多,本文以国内十四行诗18的汉译为本,经研究讨论得出翻译时应兼顾文化语境与语篇语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十四行体(Sonnet,音译为“商籁体”)是欧洲抒情诗的一种传统形式,源出意大利民歌,经彼特拉克奠定其作为文人诗之基础,后来传入欧陆各国,许多伟大诗人都用这一诗体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从本世纪20年代初,也就是还在新诗的“幼年”时期,这种格律精严的诗体就经过理论介绍、原作翻译,进而移植改造得到许多中国诗人的青昧。70多年来,十四行诗绵延于中国新诗史,数百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典型西方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现代作家和诗人都有所尝试和创作.而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十四行诗的移植一直走的是一条中国化的道路.这些也正是冯至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被后人称为“诗人的诗人”。《爱情小唱》是他的一部十四行诗集,在这部诗集中,诗人赞美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在格律上,诗人运用独创的“斯宾塞式”十四行诗,运用比喻,对照和头韵等修辞手法,使整部诗集显得结构巧妙,工整洗练。本文试就以其中的第三十首为例,来分析斯宾塞爱情诗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人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完成了十四行体的汉语移植,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卓越成果。从比较文学视野去看,十四行体汉语移植的启示是:移植中需要注意中外诗体的契合性,需要注意中外诗体的差异性,需要注意借鉴中的创造性。中国诗人成功地移植十四行体,就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移植中的这种"契合性""差异性"和"创造性"的关系。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移植)的三个重要问题,也正是比较文学视野的三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7.
十四行诗是一种形式优美、韵律严谨、吟唱爱情的抒情诗,在西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普罗旺斯抒情诗是十四行诗最早的源头,经过西西里诗派、托斯坎纳诗派和温柔的新体诗派的改造逐渐成熟,并成为一种风靡欧洲的诗歌体裁,同时形成了彼特拉克体、莎士比亚体、斯宾塞体、弥尔顿体等多种变体。17世纪之后,十四行诗逐渐式微,直到浪漫主义时期才重新获得诗人们的青睐。本文将就十四行诗的起源、兴盛、流变做历史的梳理,把握其在形式及主题演变上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18.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十四行诗是莎士比亚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的十四行诗感情奔放 ,语言华美 ,使英国十四行诗体具有了完美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意英十四行诗发展变化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十四行诗从诞生于意大利到 16世纪传入英国直至 2 0世纪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并对意大利十四行诗 (彼特拉克体 )和英国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式 )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十四行诗在英国经历了时代的变迁 ,继莎士比亚式之后出现了密尔顿式 ,传到 19世纪浪漫主义大诗人手中在内容和形式上得以创新 ,产生了变体十四行诗。 2 0世纪一些现代诗人继续沿用变体十四行诗进行创作并在形式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十四行诗是西方中世纪以来历久不衰的诗体之一,是西方抒情诗的重要形式,它在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形式,并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将分析最初确立意大利十四行诗规范的诗人彼特拉克的诗歌创作,结合其十四行诗的代表作《歌集》(Song Book)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