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宪政是一个涉及宪法、社会根本制度、政权组织方式等重大问题的政治概念。资本主义宪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和统治秩序,维护资产阶级私有制。实行多党制、议会民主与三权分立等是资本主义宪政特有的内涵。国内的一些宪政鼓吹者正是按照资本主义宪政的本质要求,在中国宣扬宪政民主、倡导宪政改革的,其目的是要虚化、削弱乃至最终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引导中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实质是要在中国确立资本主义宪政制度。因此,宪政决不能成为"中国梦",更不能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经典作家对西方法律传统或宪政秩序的解说,还是西方宪政秩序的生成与扩展,实际上都是从“分”或职业权利(权力)的分立与发达开始的。这不仅是因为自由主义乃宪政秩序与职业权利(权力)的共同价值基础,而且也因为分立、合作与对抗是宪政秩序与职业权利(权力)多元格局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宪政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模式,它是一种有秩序的统治,其本身是一个有领导的秩序过程,宪政建设需要政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宪政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她的领导是中国宪政建设的重要牵引力。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宪法的实施,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进步和创新牵引中国宪政建设向前发展,为了发挥这种牵引力量必须注重政党力量的培育与维护。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宪政的实质、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一个涉及宪法、社会根本制度、政权组织方式等重大问题的概念.宪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和统治秩序.从西方宪政史的重要文献看,维护资产阶级私有制,实行多党制、议会民主与三权分立等制度,构成了西方宪政特有的内涵.我国已探索出一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宪政民主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宪法与宪政,于中国而言,是“一字之差,百年之别”。中国有宪法已将近百年,时至今日中国宪政才刚刚踏上希望之路。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宪政。为什么宪政的幼苗在中国大地的成长如此艰难,甚至不如某些后发的中小国家?本文拟对当前中国宪政建设的困境及当前中国宪政建设的路径进行简要的思考和分析。1宪法与宪政宪政(constitutionalism)通常也称为“立宪政治”或“民主政治”。它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政治形态,在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就已出现,最初的含义是以宪法来控制国家权力行使的一套制度设计,规范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1]我国学者上官丕亮认为:“宪政是以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并体现法治精神的宪法在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充分实施所形成的现实的民主政治体制。”[2]美国学者丹莱夫认为:“宪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宪政的出现与约束国家和官员相关。”[3]日本宪法学者阿部照哉认为:“宪政是依据宪法而进行政治的原理。”[4]可见,在宪法学的研究中,宪政的概念基本上是与宪法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宪法是宪政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宪法就无所谓宪政。有的学者把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比作建筑物的设计图样和建筑...  相似文献   

6.
司法价值应是“秩序与正义”二位一体的价值目标综合体,并且在各自的体系下又包涵着子体系,司法改革应紧紧围绕这一价值目标体系。司法对宪政秩序的追求依赖于他的正义意义.司法追求的正义目标又是为维护宪政秩序的目标而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哈耶克以"自发秩序观"为基石的宪政思想是对20世纪初整体主义抬头、国家干预主义滥觞的西方政治哲学之突变和制度实践的困境的深刻反思。其宪政理论实质是对以休谟为代表的苏格兰古典自由主义的回归和发展。正是在此基础上,哈耶克通过对规则与法律、民主与自由的理念之梳理和辨析,建构起一个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自由与秩序相融合的宪政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明意味着现代政治的文明化,这种文明的政治是政治的人文关怀与宪法和法律理性秩序的统一。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宪法最基本的价值是: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公民的权利。宪政与政治文明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9.
宪法文本是宪法研究的依据和起点,要解决我国的宪政问题,必须把宪法文本的含义定位于我国当下即秩序稳定情形下的宪法文本,在空间上限定为中国,在时间上限定为当下秩序稳定的时期内。宪法文本价值无涉的中立定义就是要为不同的宪法分析装置提供一个比较纯洁和原初的面貌,以尽力避免在原点标准上就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以求在同一个问题意识下用不同的方法完善,追求我国宪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宪政视阁下推进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在保持基本宪政框架稳定的前提下,着眼于宪政秩序的构建和宪政体制的完善,既可以保持政局的基本稳定,又可以使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宪政文化因宪政活动而形成,含宪政制度文化、宪政组织文化、宪政意识文化等。当代中国宪政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隐患。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市民社会、宪政制度、宪政意识等方面建设当代中国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12.
宪政的目的是实现公民的自由和福利的最大化。因此,宪政制度的建设理应在确立宪政秩序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通过积极的公民参与,达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间的良性互动。在我国,在市场经济的整合下转换政府角色和发展公民权利是实现这一诉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宪政恩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改良立宪、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在中国宪政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宪政的艰辛探索代表了中国政治法律思想转型的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宪政恩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改良立宪、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转变,在中国宪政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宪政的艰辛探索代表了中国政治法律思想转型的历史进程。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宪政文化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是深深植根于西方宪政国家的。回首中国百年来的宪政史,就不得不反思宪政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进路。文章从宪政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进路着手,从中反思中国宪政文化的发展,以求得中国宪政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杨荣清 《大学时代》2006,(8):5-6,13
我国对宪政的追求已有百年,但今日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宪政,究其原因,主要有宪政文化的先天不足、宪政建设动力的缺失、宪政制度建设有缺陷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等,面对这些困境,我国的宪政之路该怎样走?本文认为,应积极培育中国的宪政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7.
舶自西方的宪政,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内涵各有不同。究其根源,是历史语境与价值观博弈的结果。深挖中国历史上宪政内涵的嬗变之因,才能深刻解读今天宪政实践的实质、路径、问题的解决,也才能为中国未来宪政的发展增添理论与实践价值;中国当下政制,是中国近代以来宪政运行最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最富理性的政治实践,它从宪法、宪政制度、路径选择、逻辑起点与焦点问题等多方入手,是渐进的、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宪政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8.
宪政的根本精神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存在着大量限制君主权力的宪政因子,如法律理论、先例习惯以及祖宗家法、先皇故事等。这些因素某种程度上起着与西方宪政学说中的“限制权力”理论相类似的作用,是传统法律文化中可资利用的宪政资源。中国本土没有生发出宪政的制度,根本原因不在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当中没有宪政的因素,而在于传统中国没有出现适宜宪政基因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王运红 《天中学刊》2008,23(1):22-25
宪政的根本精神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存在着大量限制君主权力的宪政因子,如法律理论、先例习惯以及祖宗家法、先皇故事等.这些因素某种程度上起着与西方宪政学说中的"限制权力"理论相类似的作用,是传统法律文化中可资利用的宪政资源.中国本土没有生发出宪政的制度,根本原因不在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当中没有宪政的因素,而在于传统中国没有出现适宜宪政基因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将“宪政之母”—英国的宪政制度与我国的宪政制度从历史的演进、基本内涵和基本框架进行对比研究,会发现虽然中国宪政发展模式是外来的,但并不是对英国及其它西方国家宪政制度简单的移植, 我们有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政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