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建平 《兰台世界》2002,(11):38-39
奉天的职业教育始于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日本人于1904年在营口设立的商业学堂除外)。当时奉天学务处将游学预备学堂改为实业学堂,名为奉天高等实业学堂,位于省城大西门外热闹路。设工业预科、高等药学科、矿业预科等学科。1913年增设实业预科,同时,学校改名为奉天公立专门学校。除此之外,奉天还有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即1906年设立的奉天省城官立中等农业学堂(内设农业本科、预科,蚕桑速成班、完全班及补习班)和1908年设立的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后改为奉天官立农林学堂,内设森林预科、本科及速成班),1910年成立的东边商科实业学堂,加上营口商业学堂(日本人所办),民国之前,奉天的职业学校就只有这五所。  相似文献   

2.
一、维新派倡导创办新学思想的影响 在维新派创办新学思想的影响下,东北的教育出现了转饥。自1902年起,在内省遍设新学堂的同时,“奉天、吉林等处亦向风效办。自1902年,奉天将军增棋奏创大学堂一处,“招集生徒百余人,是为奉天学务发韧之始”。而各属书院及义学等,如铁岭、新民等地也先后陆续改为大、小学堂,并增设了少量的“西学课程”。可见,在维新派创办新学思想的影响下,奉天新式学堂开始涌现,  相似文献   

3.
一、维新派倡导创办新学思想的影响 在维新派创办新学思想的影响下,东北的教育出现了转机.自1902年起,在内省遍设新学堂的同时,"奉天、吉林等处亦向风效办"[1].自1902年,奉天将军增棋奏创大学堂一处,"招集生徒百余人,是为奉天学务发韧之始"[1].  相似文献   

4.
辽宁地区近代教育起步较晚,由于政局多变,军政首脑更替频繁,教育经费多被移充军饷,较之南方各省教育状况有很大差距,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师范学堂的设置,更是薄弱环节.据《奉天通志》记载:"光绪三十一年,筹设师范传习所于省城,遴中学成绩之优者取入焉.三月毕业,以充小学教员.此为奉天有师范之嚆矢."也就是说从1905年开始,才有师范教育一说,此后虽又陆续办了简易师范学堂、初级师范学堂,后改为奉天两级师范学堂,从而加强了对师资力量的补充,但都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1916年7月,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后,奉系势力统治了奉天,政局渐趋稳定,财政逐年好转,全省的教育事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时期,从查阅档案资料的数据显示,已处于全国各省区的前列.  相似文献   

5.
<正>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是盛京将军赵尔书巽令奉天学务处创办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只招收女性学员。清未实行新政,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各地纷纷创办各种新式学堂或学校,并开始出现了专门招收女生的学校,女孩子从此有机会走出家门接受近代教育。奉天官立女子学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办起来的。该校创立于1906年7月,最初称奉天官立女子学堂,  相似文献   

6.
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民政部决定统一全国的巡警学堂规制。据民政部统计,到这年九月,全国已设立20多所巡警学堂,"查各省举办巡警学堂,直隶首设,四川继之,据报如奉天、山西等省设立学堂者计有三十余处之多。查阅所拟章程、编制、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图书馆座落在沈阳城里东华门附近,是一座巍然壮观的绿脊黄瓦宫殿式建筑,建于一九二三年左右。抗战胜利后,才改为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是一九○八年由清朝提学使张鹤龄创办的。最初命名为奉天省城图书倌,从创建到解放,曾几次更名为奉天公立图书馆、奉天市立图书馆、辽宁省立图书馆、奉天市立沈阳图书馆、沈阳市人民图书馆,直至一九五四年才正式定名为沈阳市图书馆。馆舍也几经变迁,最初在小南门内宗人胡同,后迁到西华门学务  相似文献   

8.
《兰台世界》2015,(9):161
<正>辽宁地区学生穿着制服是从1905年开始的。清未,奉天出现了一些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发给学生统一的衣服、帽子、靴子。如1907年于奉天设立的满洲八旗小学,学生的吃住等费用都由学校承担,学生统一穿着由学校购置的操衣、皂靴、操帽,并佩戴围龙帽花。  相似文献   

9.
清末,近代学堂在中国兴起。自1898年省垣开封拟设大学堂,到其后各地学堂的铺展,学堂的文献藏用始终是河南学务无法回避的一大命题。从各级各类学堂到河南学务官员,都在为破解这一命题进行着各自的探求。  相似文献   

10.
<正>奉天法政学堂位于奉天省城大西门内,是奉天地区出现的第一所专门培养法政人才的学校。学校存续时间虽不长,却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培养了大批政治、法律及经济领域的人才。奉天法政学堂的前身为奉天仕学馆,它是由盛京将军赵尔巽主持创立的。20世纪初,清朝廷为形势所迫,决定走变法维新之路,包括推行新法、改革官制、废科举、设新学等,这些举措都急需大批具有新思维、新知识的官员来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立第一工科高级中学始建于1906年11月26日,原名奉天实业学堂[1]220.1909年到1922年先后改称为奉天高等实业学堂、奉天工业专门学校、奉天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奉天省立甲种业学校,直到1922年11月才正式称为奉天省立第一工科高级中学及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12.
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学部成立的前后,清政府为适应兴办新学的形势,开始了各类学堂章程和有关学政制度的制订工作。这组档案史料,系从馆藏内务府全宗中选出,内容主要有京师佛教初等民办小学及佛教学务公所的设立;地方学务章程的制订、有关学务法律命令的厘订;普及教育办法的制定及有关簿记讲习所章程内容等。可供研究清末教育史事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奉天医科大学是东北地区最早并最有影响的西医院校,由英国传教士司督阁创办。它连续办学达半个世纪之久,是近代东北西医人才的摇篮。奉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司督阁于1892年创办的盛京医学堂。司督阁于1883年创建盛京施医院后,西医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到医院就珍者日渐增多。但当时东北医学人才极度缺乏,司督阁感到凭一己之力难以应付日益加的患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年京师地区劝学史料一组/鹿璐选编 内容提要:民国伊始,教育制度有了新的变化,开办了新式的学校.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走入学堂,也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校教育,京师学务局1912年设立劝学事务所,开展劝学事务.本组史料主要包括从1912年开始的劝学会议记录以及洪宪元年(1916年)京师学务局制定的京师劝学办公处章程、办事规则和劝学所规程、规程施行细则等,从中可以看到京师教育事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正>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创建于1910年,校址位于大东关城门外东南,小河沿北岸,魁星楼北(今大东区东顺城街育才巷10号),学校培养出大批英才。晚清时期废除科举制度,开始兴办学堂取代私塾,奉天城先后创办10所两等小学堂,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的前身可追溯到1905年由学务处创立的第六两等小学堂,当时将位于省城大西关的原镶红旗汉军第二佐领官厅作为校舍。1910年7月,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一生参与的书报刊编印发活动众多,如在四川学政任上参与编撰《书目答问》与《8轩语》,在粤创办广雅书局,在鄂扩充湖北官书局,翻译西书和成立江楚编译局,兴办新式学堂,成立学堂应用图书馆,助办、饬令推广《时务报》等进步刊物,督办湖北一系列报刊等。  相似文献   

17.
于冲汉(1871-1932年),字云章,奉天辽阳人。早年在日本东京外国语学校讲授汉语,回国后任辽阳警务局总办。日俄战时就给日本人当间谍,曾获日本勋三等瑞宝奖章,1904年为奉天全省巡警提调。1907年日本在奉天总领事荻原守一极力“推荐”下,任辽阳交涉委员,后……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1980,(2)
一八九四年十月,湖南学政江标到任,大力讲求经世致用之学,整顿原有的校经书院,鸠工建造书楼,添购书籍仪器,并在学院设立舆地、算学、方言学会,鼓励从事学术研究。兴湖南设藏有中外图书的公用(供学生阅览)书楼之始。一八九五年十一月,陈宝箴因荣祿推荐任湖南巡抚。陈倾向维新,于一八九七年十一月邀谭嗣同回湖南,从事变法维新活动。谭嗣同、熊希令等在陈宝箴、黄遵宪(按察使)、江标的支持下,设时务学堂,熊任提调,梁启超任中文总教  相似文献   

19.
东北警政建设肇基于赵尔巽奉天办警,历经徐世昌等主政者的逐步完善,随着警务管理机构及各级警察组织,附设医疗卫生机构、探访局、侦探学习馆、巡警学堂、巡警教练所等相关设施的建立,东北警政建设得到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银行奉天分行的前身为大清户部银行奉天分号,创建于1907年2月,是清政府中央银行在东北最早设立的一家分行。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西效民巷开设大清户部银行,这是中国现代意义上最早的中央银行。总行设立后,又陆续在天津、上海等地设立分行。1907年2月,总行拨库平银20万两做资本,在奉天设立分号,地址位于大北关,同年4月4日开业。不久,户部改称度支部,户部银行改称大清银行,户部银行奉天分号也随之改称大清银行奉天分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