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主要从化这一侧面来研究《白鹿原》的“史诗”性,《白鹿原》对中国化的反映是全面而丰富的,特别是中国传统化结构的剖析深刻而细胞,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化自觉意识,它还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新旧化的激烈冲突与斗争,有浓厚的传统化理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本对中国传统化的核心层-心理意识层的三个方面: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化形态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作了分析。每一种化都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本只从中国传统化对中国职业教育负面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并不表明中国的传统化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只有负面影响。作希望关注职业教育、关心职业教育的人们对职业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能更多地从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讨论职业教育现象,以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国门大开,外来化蜂涌而入,对本民族化冲击很大,民族化产生危机。《白鹿源》在此背景下产生,着重对开放年代的传统化重新审视。作陈忠实将传统化中的主要部分三泰化“关学”的典型特征赋予了主人公白嘉以及作为中国传统化符号的朱先生。《白鹿原》表达了作对传统化的留恋与希冀,传统化的精髓一定会世代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化中,婚恋家庭不只是个体男女的简单结合,而是丰厚的化内涵。本试图从多个层面解读新时期小说中所包容的婚恋化的丰富的内蕴。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中国传统化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荟萃。今天,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还可以从《论语》中获到滋养现代人心灵的内容,在与西方明、现代明的比较中,解读中国化。鉴于上述考虑。我在语教学中,除了教材中选来的《论语》篇章,还有选择地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内容。针对学生对《论语》距离现代久远,对古代化知识知之甚少的情况,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体会《论语》中所包含的平常事理,拉近圣哲与当代中学生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马丽蓉的《二十世纪中国学与伊斯兰化》的问世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站在整个20世纪中国学发展进程的高度,从中国学与西方化、从传统化与现代学交流碰撞角度展开研究,可谓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7.
武侠化是中国传统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内蕴的化心理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不衰的精神影响,并渗透于中国化的深层结构中。王立教授在多年中国学主题学研究的基础上,由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的《武侠化通论》从主题学、民俗学、化人类学等角度对武侠化进行了观照,体现出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学术胸怀。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价值还在于它化意识的艺术表达上,《红楼梦》艺术地再现了我国儒、释、道三位一体,以儒家化为主体的传统化,但它重在表现我国传统化的对立性和不一性,小说矛盾冲突从根本上讲还是传统化的对立和斗争,正是在这一对立与斗争的艺术表现中来完成人物心灵的救赎和作家审美理想的艺术升华。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与广告创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化是广告化生存的环境之一,广告创意必然会受到传统化的影响。国际品牌的中国市场本土化传播的成功案例和国内优秀广告可以证明:传统化丰富的内涵是广告创意的源泉。但是对传统化在广告中随意拼接、简单复制则会影响广告的诉求效果并导致化异化。寻找广告与传统化的契合点,关系在于广告创意要把握好民族化心理,要对传统化有所扬弃和创新,好在化内涵还需好的广告表现和制作。  相似文献   

10.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一系列遭遇绝不是单纯地由他的个性和学识造成的。分析方鸿渐的悲剧要结合当时的历史、化背景-传统化的衰落和西学东渐。作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一“老大过时的史前原人”的遗骸形象,再现了传统化的地位、命运和嬗变。“围城”应当是指被内忧外患困扰的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表现了传统化的困惑和茫然,以及西方化在中国的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