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走向创造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传统教学走向创造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要实施创造性教学,教师必须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和与之相应的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必须具有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教学行为是教师基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实践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围绕教学目标与任务,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就其内涵而言,教学行为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方式,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情意、实践智慧等内隐素质的凝聚和外显化,教学行为的主体是教师。它具有目的性、个体性、情境性、创造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师生双方都具有个性化特征的阅读教学实践的双边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在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中,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是一种行为的创造性活动,能否成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取决于教师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意识理念以及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很高,要求能在不削弱教师的作用和影响力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己对文本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解读和体验。由此可见教师教学行为之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舞台.课程改革理念如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体现于课堂,再理想的课程改革都不会成功.让新理念走进课堂,融于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实践,比推出新的理念更加富有创造性,任务也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教学研究,由于未能给予教师必要的人文关怀,加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性限制太多,阻碍了教师作为教学研究主体在课程实施中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与新课程理念相匹配的教学研究,要求教研人员走下“神坛”,走向教师的教学生活,走进教师的心灵,与教师展开积极有效的教育对话,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实现对旧有认知、信念的解构,催生出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适应教师个人风格的教育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6.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理念,口头表述自己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创造性设计的一种教研形式.在全面推行教学创新和改革的今天,开展说课形式的教学活动,能使教师及时地摄入最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自觉地运用最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目的更具前瞻性,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试析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割裂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相互影响。现实中存在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割裂的现象: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不能有效指导教学行为;了解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教学理念,但不足以或不能够有效指导教学行为;理解并掌握了先进教学理念,但不愿意应用于指导教学行为。要通过转变教师态度、提高教师能力、改进教师评价、改革培训方式等途径,努力促成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一、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的理念 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理念。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和多次外出听课的过程中,我逐渐感觉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和缺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这一点我体会颇深,如果某一节课的内容我特别感兴趣,而且看的参考资料也很多的话,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能顺利的回答或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种挑战,更是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讲授模式的一种改革。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教学,教师如何才能开展好创造性教学呢?近几年来,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创造性教学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映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的禁锢、教师角色定位的偏差及应试教育环境的束缚影响了教师创造性教育智慧的养成。要走出教师创造性教育智慧缺乏的困境,就必须不断尝试研究性教学,以广博的知识涵养教师的创造性教育智慧,尊重教师形成自身教学风格,激发教师的内在工作热情,形成教师的职业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