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蒋薇 《教师博览》2004,(7):42-42
目前.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还有大量的潜力可挖。大脑皮质内140亿个神经元通常有效工作的才有7亿左右.只占总数的5%。如果能“开动”10%,人就会变得相当聪明;如果用上20%,便可以称为天才了。能否将所有尚未利用的资源都开发出来,让一个常人变成天才呢?专门研究脑颅内容物的俄罗斯神经生理学家自有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我们都想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使人聪明的“秘方”呢?最近,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还有大量的潜力可挖。大脑皮质内140亿个神经元通常有效工作的才7亿个左右,只占总数的5%。如果能“开动”10%,人就会变得相当聪明。最近,科学家发现如果激活了大脑中的一个“天才按钮”,还能让一个平常人变成天才呢!  相似文献   

3.
天才大脑的确“异于常人”英国神经生理学家马克·里斯果和物理学家吉姆·艾卡利惊讶地发现,爱因斯坦大脑顶叶比常人大百分之十五,尤其是左下顶叶的质细胞比例明显偏高;另外从爱因斯坦的侧脑裂较不明显的特征推论,他的大脑生来就有些重叠区域,这些重叠也许让他更有数学和时空观念。  相似文献   

4.
一、具有培养和发展少年儿童智力因素的作用   1 有利于调节大脑功能 ,促进智力发展。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佩里 ,研究探明了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表明人的语言、数学、逻辑等是由大脑左半球负责的 ,俗称“数字脑” ;而图象、音乐及其它非语言信息则由大脑右半球管理 ,俗称“模拟脑”。而大脑皮质的活动表现为兴奋与抑制的过程。如果大脑的某个部分长期处于兴奋状态 ,就会引起疲劳而转化为抑制 ,工作效率就会降低。如果在紧张的科学思维之后有一个轻松的文娱活动 ,就能转换兴奋中心 ,使左半球大脑皮质迅速进入抑制状态 ,心理学上称为…  相似文献   

5.
亍·列那尔有一句名言:“所有的天才都是‘最壮的牛’,他们每天工作18小时,孜孜不倦”这已被许多天才成功的实践所证明。的确,天才出于勤奋,再聪明的人如果不努力奋斗,就不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大脑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脑科学家公认,人的大脑还有大量的潜力可挖。不久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鲁斯·米勒博士曾在人的大脑内成功地发现“天才按钮”。米勒对72名因各种原因使大脑受过损伤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个规律“一旦人的右颞下受过伤,就有可能变成某个领域的天才。”比如,一名九岁的男孩在部分大脑受损后,竟成了一名天才的力学专家;还有一位五十六岁的工程师,大脑右半球皮质的部分神经元因病受到损伤后,却激发绘画天份,成了一位大画家。米勒博士认为这是受损神经元坏死后,大脑“天才区”被压抑的天份被…  相似文献   

7.
庄国伟 《教师博览》2006,(11):42-43
世界上有两种天才,一种是“普通的”天才,一种是如魔术师般“神奇的”天才。只要你我再聪明几倍的话,就可以比得上普通的天才,而如魔术师般神奇的天才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大脑到底是怎样在运作的,我们是无论怎样也无法理解的,分析他们的思想就像要看穿魔术师怎样变戏法一样困难。所以,在外人看来,神奇的天才都是一些语言荒诞、行为古怪、智慧超凡的“鬼才”。而理查德·费曼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千年难出一个的科学鬼才。费曼被很多物理学家誉为上个世纪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实证物理学家,在他研究生刚毕业时,就参与了美国制造第一枚原子弹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大脑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脑科学家公认,人的大脑还有大量的潜力可挖。不久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鲁斯·米勒博士曾在人的大脑内成功地发现“天才按钮”。米勒对七十二名因各种原因使大脑受过损伤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个规律“一旦人的右颞下受过伤,就有可能变成某个领域的天才。”比如,一名九岁的男孩在部分大脑受损后,竟成了一名天才的力学专家;还有一位五十六岁的工程师,大脑右半球皮质的部分神经元因病受到损伤后,却激发绘画天分,成了一位大画家。米勒博士认为这是受损神经元坏死后,大脑“天才区…  相似文献   

9.
方竹 《语文新圃》2009,(7):12-12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鲁斯·米勒博士在人大脑内成功地发现了“天才按钮”。米勒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对72名由于各种原因而遭至大脑损伤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一个规律——一旦人的右颞下受过伤.就有可能变成某个领域的天才。比如,一名9岁的男孩在部分大脑受损后成了一名天才的力学专家:还有一位56岁的工程师,大脑右半球皮质的部分神经元因病受到损伤后却激发了绘画天分。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功能就是把人由无知变有知,由愚昧变聪明,由不谙事理到通情达理,学会和自然、和人相处。教育可以把一个野蛮人变为文明人.可以把一个凶残的人变为一个人道主义者。由教育完成的这些功能,使一个生物人变成了一个社会人。这都是教育正常的、基本的功能。但是还有一种教育.非但不能使人聪明.反而使受教育者越来越愚昧。即使是“天才”.这种教育也能让他们变为“庸才”。  相似文献   

11.
《小读者》2005,(6)
现在有一个问题,你了解你的大脑吗?大脑和我们的身体一样,需要休息。因此,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不能太长。当然,不同的人,在时间长短上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经常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停地学习。其实这时候,大脑已经疲倦了,学习效果反而不好。坐的时间长了,就要活动活动身体。如果学习的时间过长,常常会连学什么都想不起来。长时间学习一个内容,会使大脑极度劳累。大脑其实是很聪明的,它感到疲倦,就向身体发出信号。身体接到信号,就感到劳累和不适。我们马上就知道,该休息一下了。如果压制这种疲劳的信号,神经会变得迟钝,全身也会出现…  相似文献   

12.
“超常”或“天才”儿童,通常习惯上就是指那些聪慧过人的儿童。而“超常”儿童的科学界定,则需要借助于智力测验的结果来进行评判。例如,就某一个同年龄群体而言(如所有10岁的儿童),智力水平有高有低,智力测验结果表现为一个近似于正态分布的曲线,每个人处在正态分布中不同的位置:有的人处于高端,有的人处于中间位置,也有人处于底端。这其中,极优者(智商IQ超过130)约占同龄人的2.2%,即通常所说的“超常”或“天才”儿童;优秀者(IQ在120~129)约占6.7%,所谓“聪明”;中上者(IQ在110~119)约占16.1%;智力中等水平(IQ在90~109)约占50%;中下…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聪明的孩子总让人羡慕,但如果孩子除了“聪明”在人之上,其他都跟不上正常的发展速度,那这样的聪明不要也罢。全面、平衡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如果父母牺牲孩子性格、兴趣方面的发展,一味地为智力开发让路,实在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让自己的人生有所成就 ,是每一个人的愿望。而对于那些有所作为或少年得志的人 ,人们总是叹之曰 :“天才呀天才 !我怎么就没那份天赋呢 ?”而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人类遗传密码的破译 ,人们又禁不住异想开天 :“既然人的每一个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如果给我移植天才基因 ,那不就都成为天才了吗 ?”那么 ,到底是否存在天才基因呢 ?专门研究天才的人 ,绝大多数都认为天才具有某种特殊的基因。然而 ,最近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心理学家阿里克森博士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经过 10年的训练 ,都…  相似文献   

15.
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聪明,聪明从何而来呢?不少人认为聪明是天生的,华罗庚不这样看,他经常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以他求学、立业中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工》2011,(7):48-48
“愚蠢的大脑”和“聪明的大脑”之间有什么差异?如何提高脑容量,使大脑变得聪明?在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一个探讨传统方法用于保持或改善认知功能的会议上,许多科学家认为,许多所谓能够“增强认知能力”的说法都是不可靠的,维生素B6、B12和E、B胡萝h素、叶酸、新型黄酮类抗氧化剂的效果都被夸大了,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时代都不缺少天才,但并不是每个时代都盛产天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群“80”年以后出生的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在文坛上闪亮登场,如果按照“十岁是天才,二十岁是才子,三十岁是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这倒可以称得上是一群“天才”,但“文学天才”的头衔放到他们的头上是否名副其实?近十年间,始终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如果仅就“天才”的数量,而不就“天才”的质量而言,我们这个时代的“天才”不仅众多,甚至有些“泛滥”。每过上十天半月,翻开某某文学性报刊,就会至少有那么一篇关于某某“文学天才”的报道或专访。一看年龄,都不过十几…  相似文献   

18.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脑部结构经过加拿大神经学家剖析,发现他的大脑负责数学运算的部分比常人大15%。多少年来,人类的大脑一直是科学家们不懈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脑科学家们公认,人的大脑功能还有大量的潜力可挖。据报道,不久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鲁斯·米勒博士曾在人的大脑内成功地发现了“天才按钮”。  相似文献   

19.
我们人记忆什么东两,是由大脑皮质管的。但是,如果人忙了一天,这一天里的好多事情都留在你的大脑里,这时候你想记忆什么东西,就不会特别深,所以也很难记住。  相似文献   

20.
林泉 《教师博览》2005,(12):24-25
一个人的非凡才能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勤奋的结果?不久前,科学家在人的大脑内成功地发现了“天才按钮”,从而告诉人们:天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关键是如何去唤醒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