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条规律     
一条规律《孟子》书有句名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不论是君子或小人,即全社会的人都抗拒不了这个规律:依靠祖业而发家,是不会长久的,最长也不过是五世,三十年为一世。这是孟子对战国以前社会的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依靠祖业而发家,...  相似文献   

2.
仁义、公正与市场经济张书琛公正(公平)是保证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一个总体性的原则;而东方的仁义与西方的公正在概念涵义上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孔子和孟子都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涵义。孟子又进而释曰:"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仁即爱人,亦即...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鲍延毅生态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本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创立的。"它关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同时对那些从科学、美学、政治、经济、宗教和哲学等方面考察这种关系的主要观点,作出伦理学的评价和概括。……确立热...  相似文献   

4.
行已有耻──做人的根本态度钱逊"行己有耻"。──《论语·子路》"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尽心上》在上一篇文章《他们的死值得吗?》中,我们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讨论过关于"是否值...  相似文献   

5.
论杨朱思想及其与先秦诸子的关系黄海德杨朱是先秦时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主要思想及其学派,在战国前期和中期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据《孟子》记载,当时"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思想,孟子曾大声疾呼"距杨、墨"。《庄子·徐无鬼》亦言,...  相似文献   

6.
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此话对今天应该有所启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爱好,如果专心致志,也许会有所收获。但现实生活五彩缤纷,一个人难免有许多选择的机会,如果在任何时候...  相似文献   

7.
荀子的和平思想[日]村濑裕也著刘平译荀子的肖像说到荀子,很多人都记得他是一位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对立的"性恶说"的首倡者,相比孔、孟自不用说,就是比起老、庄来,也不是那么为人所熟知的。但是,在多少带有世界性眼光的欧美人眼中,对荀子则好象完全是另一番印...  相似文献   

8.
“先立乎其大者”钱逊人生途中,有多方面的需求,有种种问题,区分其轻重大小,摆对其位置,是建立健全人生的一大问题。中国古人对此十分重视,有许多好意见,可资借鉴。孟子曾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他所说的"大者",是指道德心性修养和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儒家经济文化思想漫谈:“义利之辨”胡伟希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开篇就讲,"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一段时间以来,孔孟的这些言论很为人们所诟病,以为儒家思想将义与利对立,与现代经济生活格格不入。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下面试...  相似文献   

10.
捕鼠     
捕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  相似文献   

11.
《中庸》简介祁英《中庸》是儒家思孟学派论修养境界的一部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专著。此书在汉代时,被收入《礼记卜一书,做为其中一篇。到宋代,朱喜又从《礼记》书中抽出,并对其进行整编和注解,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合称《四书》,成为宋代以后封...  相似文献   

12.
正人性论是先秦儒家伦理学史上的重要话题。然而,孔子本人并没有明确谈及人性的善恶问题,他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之后,儒家人性论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孔子的弟子们开始把性之善恶作为重要问题展开讨论。根据《孟子·告子上》记载,"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  相似文献   

13.
人性论是孟子哲学的核心.学界对孟子人性论的观点也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见解截然相反.综合国内外孟子人性论的研究状况,大体而言有以下六种观点. 第一种是孟子人性本善说.《三字经》言:"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说成为孟子性论流传最为广泛的理论版本.如,朱熹注《孟子》言:"性本善,故顺之而无不善."(《四书章句集注》)罗安宪说...  相似文献   

14.
梁山 《华夏文化》2016,(4):61-64
正人性是善是恶,一直是中国思想史上众多思想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善是先天就具备的,而对于善性要加以发展、扩充,这就是修养的途径。孟子也曾以"赤子之心"为喻,即"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来说明"心"是一种上承于天的善性。这种至善的"心"虽由天赋予每一个人,但如果不加以保养也会逐渐消  相似文献   

15.
邢晋 《世界文化》2011,(6):55-57
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故事向来不乏听众,并使人为之唏嘘。于是不论是唐伯虎与秋香的"三笑姻缘",还是拉斐尔著名的情人"拉·弗娜丽娜",在几个世纪后的今天,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慈爱思想。《礼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论语》"仁者爱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兼爱"、"非攻";《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圣人不积"、"利万物而不争"等均体现出丰富的慈爱思想。及至汉末,《太平经》出现,道教兴起,继承与发展了上述诸慈爱思想,并做了宗教意味的改造与阐释。同时《太平经》的慈爱思想还在早期道派——太平道与五斗米道中得到了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值得人们深思。上面喜欢什么,下面自有人照着做。上面如果喜欢听好的,那么,下面肯定报喜不报忧。上面要求严格,那么下面往往不敢做假。因此各方面的负责人应当自律严格,带头遵守法制,...  相似文献   

18.
李溪 《华夏文化》2003,(1):F003-F003
由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和陕西省哲学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2 1世纪伦理观念发展展望”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2年 9月 2 1日在西北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生态伦理学与 2 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转型期伦理道德的变化和建构、普遍伦理的建构、价值哲学等问题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生态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发展无疑仍然是人类社会进入 2 1世纪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有限性这一现实矛盾而必须选择的战略道路 ,伦理价值观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个崭新视角和理论基石。所以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袁刚 《华夏文化》2009,(1):7-10
《孟子》七篇,共三万两千来字,从语言风格分析是孟子自撰,朱熹即持此观点,司马迁也这样认为。但也有人说有其弟子参与编撰或根本就是弟子编撰,如韩愈即主此说,也有些证据,如文中出现了孟子死后才有的王公谥号,当是后学改定。《孟子》是论说文,对自体,很严谨,逻辑性很强。不像《论语》为语录体,弟子追忆,全无逻辑性,多格言警句、道德箴言。我认为《孟子》真实地表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孟子亲撰,弟子在传授过程中或有所改定。  相似文献   

20.
舜·舜迹·文化交流邵九华舜的籍贯历史上有司马迁的冀州人和孟子的东夷人之说。孟子、司马迁都是世纪前的人物,但是距舜的时代也有二千多年之远,他们的笔下舜的事迹亦采自民间传说,可见舜的传说在那个时候已经非常的广泛。余姚也有“舜生于诸冯”的传说。余姚市长丰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