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必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进行有效教学。本文主要从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现实意义、方法及利用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这几个方面展开探究。一、把握学习起点的现实意义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之前原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教育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探索、自主建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数学课堂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已知",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组织和展开教学,落实"以人为本"。一、利用学习起点,精心设计教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近几年,笔者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深刻感悟到:我们需要,也应该关注、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此基础上设计、组织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关注学习起点,精心设计预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内容,还要对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现实起点进行充分的把握,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教  相似文献   

4.
傅青芹 《学子》2013,(5):71
一、有效地把握学生认知基础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学生认知基础也就是常说的认知起点,即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而学生的起点可能分为两类: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生活起点。"加法的运算律"一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知识相对较简单,思维量不大,学生学习没有什么难度。学生逻辑起点是两个数相加求和的计算以及三  相似文献   

5.
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的起点意义重大.那么针对一堂具体的数学课,学生的学习起点究竟在哪里?面对不同学生认知起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好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呢?为此,笔者曾两次试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深有感触,现通过本文梳理我的教学实践,并由此引发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它也是数学教师教学时的切入点。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教师如何准确把握"起点"呢?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背景:"确定位置"是坐标的入门知识,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前、后、左、右、上、下等基本方位,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据点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8.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它也是数学教师教学时的切入点.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教师如何准确把握"起点"呢?……  相似文献   

9.
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度,它也是数学教师教学时的切入点.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教师如何准确把握"起点"呢?……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获得不同的发展。随着课  相似文献   

11.
戴江伟 《成才之路》2014,(30):63-63
正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知识、情感经验之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做到既考虑学生的"应有状态",也要以学生的"现实状态"为现实出发点,充分预设,努力帮助他们经历"已知——未知——探知——获知"的过程,愉悦地接受新知,高效地完成学业。而如何把握学生"起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生活起点、知识起点和情感起点三方  相似文献   

12.
正一、基于学情,"新""旧"相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表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把握教学起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对于某一语言训练点,我们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设计相应难度的训练内容,架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有语言上的增量。如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已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也有了课前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的意识,实践着既重视知识的逻辑起点,也寻找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在探索宴践中,却还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真正的学习起点,而只是盲目地想当然,凭臆想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结果学生学习无兴趣,教师教得不顺畅,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只有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寻找到教学的起点,从而预设出有效的教学.学习起点,是数学教学的起跳板、找得越准,踩得越响,跳得就越高.  相似文献   

14.
学习起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起点包括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认清几种不当的"关注学习起点"教学现状,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合理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彰显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李霜 《教育》2013,(6):52-53
古人云,"圣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此可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使教学以教其不知、释其所疑、长其心智为目的和归宿,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更高效。下面,对于如何寻找并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教  相似文献   

16.
方晨霞 《时代教育》2011,(3):232-233
本文通过对学生学习起点难以把握的分析和对把握学生学习起点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教师要从"站得高,看得远,准确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抓得准、教得透,合理把握学生现实起点"、"处理好个性化与大众化的矛盾"、"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同化与迁移"等方面入手,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我们教师平时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情况分析,缺少对教学起点的研究,导致教学起点与学生的实际不相吻合,或过高,或过低,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科学地确定教学起点呢?  相似文献   

18.
朱乐平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就是指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起点是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及能力储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正>"学习起点"指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具备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就语文学科而言,"学习起点"指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阅读能力、文化积淀、特定文本的阅读能力和可能达到的理解高度。在教学时寻找并有效地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对重构高效的语文课堂显得尤为重要。一、教学中"学习起点"缺失原因1.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缺位为了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忽视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那么开展的课堂教学只是“表面活动”,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没有了兴趣,就会显得比较被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运用学生学习起点进行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