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正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作为主要任务,逐步落实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工作。由此可知,小学语文教学中,添加国学经典元素已经是个重要命题。作为农村小学来说,完全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农村实际,将国学经典教学巧妙渗透、适度融入,以便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国学经典熏陶。一、注重日常诵读,强化学生语感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提升语感的重要途径就是诵  相似文献   

2.
《海南教育》2013,(1):42-43
<正>时下,一些中小学校热衷于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启蒙读物备受推崇。或者被作为校园文化墙的主打内容,或者被作为学生诵读的重要素材,或者被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课程。没有任何一段时期,国学经典被这样重视过。诚然,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启蒙读物,确实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处事之法,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但是,国学经典之中的糟粕与负面教育因素,却不容忽视。因而,对于国学经典,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时下,一些中小学校热衷于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启蒙读物备受推崇。或者被作为校园文化墙的主打内容,或者被作为学生诵读的重要素材,或者被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课程。没有任何一段时期,国学经典被这样重视过。诚然,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启蒙读物,确实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处事之法,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但是,国学经典之中的糟粕与负面教育因素,却不容忽视。因而,对于国学经典,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将国学经典与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将《少年王冕》中"孝文化"和"勤文化"渗入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王冕的精神内质,还能得到国学的熏陶。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堂实践呼唤国学经典走进学生的内心并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在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加深学生的人文积淀,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国学经典阅读是大有可为的。《论语》教学作为高中语文人教版语文选修课程之一,能否真正让国学经典教学《论语》从"走近"学生到真正"走进"学生,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国学作为一个陌生的老词出现在文化界、教育界乃至政界,出现在中小学校园里、课堂上。何为"国学"?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小学校长眼中的"国学"令人堪忧。人们在分不清何为国学、何为经典、何为传统、何为民俗的情况下,不问精华糟粕,不分年龄学段,一哄而上。于是,校园墙壁上出现了《二十四孝图》,《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之类工具书被列入"国学经典",晦涩难懂的《道德经》也让小学生诵读,《金匮要略》之类的专业书也推荐给中小学生……为澄清一些基本概念,矫正一些过头的做法,本期《专题资讯》汇集专家学者对国学概念、国学教育的代表性看法,以资参考,从而使中小学的国学教育更理性、更长久,更少些偏颇。  相似文献   

7.
正自建校以来,唐山英才学校始终坚持以德治校、育人为本的原则,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特别是近几年,我校坚持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依托,在德育中传承融合国学经典,使之与学生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特色德育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一、传承融合,国学立品,铸造学校文化特色我校深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诵读《弟子规》为经,以学习其他  相似文献   

8.
《天津教育》2012,(8):3-4
文化为根,师生为本,和谐发展天津市河东区第二中心小学是一所环境优美、质量过硬、特色鲜明的公办学校。学校以"文化为根,师生为本,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积极秉承"学习与生命同行"的校训,将国学教育作为学校育人特色,在学生中间广泛开展学经典、读经典、用经典等国学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稳步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9.
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道德水平.中国传统国学教育中"君子儒"的养成作为其核心诉求,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培养要求不谋而合.高等院校国学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引领学生正确阅读国学经典和提升学生古典文化的兴趣、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基于此,对高校国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展开了探究,以提升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10.
时下,一些中小学校热衷于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启蒙读物备受推崇。这些经典或者被作为校园文化墙的主打内容,或者被作为学生诵读的重要素材,或者被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课程。诚然,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代表的国学启蒙读物,确实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教会学生正确的待人处事之道,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但是,  相似文献   

11.
在课程多样化的今天,融国学经典于语文教学,借国学经典来提升能力,已经成为彰显语文学科特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尝试,也是让语文教学实践"文"起来的一种策略。一.巧编《精选国学经典》课程,丰富语文课程资源,把点滴的积累和点滴的渗透作为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霖,巧选经典,妙用经典。  相似文献   

12.
国学经典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最为精华部分之一,在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十分有助于强化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便形成文化自信,并以此促进学生人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巩固。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农村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国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认识国学、学习国学、感悟国学。本文将就农村小学国学的教育教学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希望能给语文教师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振兴国学,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也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区为了能让孩子们更系统地接受国学熏陶,2009年在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学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开展"国学进课堂"实验课题研究,以"国学经典诵读"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国学立校、国学育人"的教育新模式,打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逐步把"阅读经典"、"诵读国学"作为一门区域校本课程,科学规范地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打造出书香桥东,促进了区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国学经典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有着重要意义。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思想教化的载体。通过阅读和理解国学经典,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思想熏陶,培养积极向上、有道德情操的人格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国学经典作为重要的教材内容,对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宏观层次上,《小学国学启蒙导读》课采用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微观层次上,则构建了讲授—体知或研究—课外阅读指导—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微观模式中,从学生特点出发,以讲授作为整个教学模式的基石;以学生的体知或研究为主体,构建教学模式的主干;同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大量的国学经典泛读内容,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实践是此教学模式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国学经典学习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诵读经典就是让学生读"最永恒的书",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的殿堂,培养诵读的习惯,享受诵读的愉悦,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根据县教研室《关于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把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积极营造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校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整体推进战略,以诵读和书法为主要抓手,形成了"一日三餐"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早餐"——"晨读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取适合学生接受的传统文化经典,利用朝读课诵读。为了引导孩子们多接触传统文化经典,学校准备了《三字经》《弟子规》《国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国学经典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加强国学经典教学的重要性,把国学经典引入课堂教学中,以丰富教学素材,拓展学生视野,并采取各种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思想,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小学校新型语文课堂的建构,国学素养成为语文教师素养的要素之一。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内容涵盖各类经典,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个人身心修养方面的内容,丰富而深刻,有很大的挖掘价值,正是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教育平台之一,也是高校专业教学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教育部推行的名师课程资源进行MOOC化教学和制定《古代文学德育论纲》分类分步指导学生经典阅读,变教师"坐而论道"为学生"互动参与",以专题形式实践探讨国学思想价值的挖掘与国学经典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服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国学热"兴起以来,不少区域要求教师将"国学经典教育"引进课堂、纳入教学安排,要求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性格和品质。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因为繁复的常规教学工作任务,在教学中往往很难落实国学经典教学任务,笔者结合班主任工作,以"读·悟"法为指导,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国学经典教育局面,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