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观察身边人和事,写出"自我"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认真地观察生活,用心去体会、感悟生活的真谛,才能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作文来. 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养成对自己身边人和事勤观察、善体会、细感悟的习惯.这就是写好个性化作文的最佳途径,也是解决学生没东西可写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的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好的作文习惯亦是如此。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作文大多停留在习作起步阶段,即模仿、实践写作,和成人的写作及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区别。小学高段学生的作文经过了造句、看图写话和一定的口头、书面作文的训练,已经有了一定  相似文献   

3.
一、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基础 小学生在作文时,由于语文基础和文字组织能力本身就欠功底,作文写多了,往往觉得没有合适的素材可写,或是不知从何去写。写的作文往往也成了罗列具体事实经过的“流水账”。其实呢,不是生活中没有作文素材,而是学生缺少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因此,老师也要为学生创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李晓萍 《广西教育》2010,(20):40-41
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观核心在于养成学生自主作文的良好习惯,这与新课程关于中学写作教学提出的养成观察、积累、思考和多写多改的良好习惯是一致的。将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对待,语文素养才有可能真正内化于学生自身。那么良好的作文习惯又该如何养成呢?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观给我们的启示是:“立人”为本,“立诚”当先,最终达到习惯养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过程写作法"作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规范写作流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自信和发现生活的能力,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成长也大有裨益。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过程写作法"解读相关教学过程,介绍相关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6.
说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重要原则,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在指导学生写作实践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写",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记录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同时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有事就写,有情就抒,当学生有了"作文就是生活"这一感受之后,生活转化为作文便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让学生养成注重积累写作素材习惯,注重作文评改,指导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从"厌"写变"乐"写,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8.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找到了一条出路。训练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师要善于和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只有这样作文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把学生领进广阔的作文天地,用祖国的语言丰富他们的思维,用祖国的文字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积累语言,让学生会具体写;注重观察,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由"仿"到"创",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注重作文评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五方面就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了具体探究。  相似文献   

10.
黄艺文 《成才之路》2014,(24):60-61
正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学习语文,就是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学习作文,就是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学生的作文程度差异明显,总有一些学生的作文让教师拍案叫绝,也总有些学生的作文味同嚼蜡。"会写"完全源于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积累就多了;多想多思,就有感悟了。这样一来,写起作文来就会感到轻松、容易,一挥而就,下笔成文。作文比较差的学生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同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提起作文,学生头痛,教师心烦。不知道写什么、不明白怎么写、不懂得如何写好等问题困扰着学生。如何破解作文教学中的这些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善于观察——给学生一双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罗梭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很多学生经常抱怨找不到写作的素材,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双发现生活的慧眼。生活是平凡的,也是丰富的。在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金娜  张枝利 《辽宁教育》2012,(15):89-91
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主要观点"要养成写作的好习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东西有所为""、写东西靠平时积累""、教师下水"等,对当今作文教学仍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最难的。每到上作文课的时候,总有学生感到头疼。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写作欲望、阅读启智、积累素材几方面着手。一、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亮点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认为观察是"基本要项"。老舍主张"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且要善于观察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我鼓励学生学会看电视,关注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4.
杨艳群 《成才之路》2014,(20):86-86
中小学生大多怕写作文,高中生尤甚,这也许并不夸张。怕的事情又怎么能做好呢?而作文在高考中偏偏又占据着半壁江山,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难怪有识之士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应以作文教学为核心”的观点,那么我们如何提高高中作文教学,让学生愿写、爱写、乐写并能写出好文章呢?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以为这“渔”就是作文教学中的两部曲:观—思。有了观和思,才会写。一、观,即观察,是所有感觉器官对特定事物的感知体验 叶圣陶先生认为在动笔写作之前至少要养成六种好习惯,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好习惯。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就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想写出好作文必须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人。我们知道写作既是主体对外部大千世界的真实内化,又是主体内在情思的单向外化。所以“观”本身就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观社会,二是内观心灵。  相似文献   

15.
正从事语文教学10年来,笔者也经历过作文教学的失败,遇到过不少障碍。这使我不断思考作文教学中到底有哪些可行的、易操作的策略。在摸索中,我发现以下策略或能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作文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小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积累的习惯和写作兴趣。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  相似文献   

16.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为了反映生活,要想准确地反映生活,就必须了解生活。了解生活的方法是学会观察,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怎样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呢?  相似文献   

17.
在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引导学生观察体会生活,从而使学生明白"写什么"很重要。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教师应认真解读教材,读懂单元内各个板块的编排意图,同时要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通过指导说话、扶放结合、模仿写作、综合训练等途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掌握表达的基本规律。这样教学,能让学生的习作起好步,养成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对于学生来说,最难的是下笔作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为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留心生活,观察要具体、细致、立体所谓观察,就是用眼去看,看"生活"."生活"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份感情、一点味道等都是生活.我们应引导学生养成处处观察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习作的生命是真情实感。"而体验,就是连接语文和生活的一座桥梁,是为习作注入情感生命的一泓"活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感性认识,才能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的习作教学,谈谈引进有效体验,激活作文课堂方面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0.
如何引导小学生写好作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四句话:教学生学会观察,养成习惯;教学生敢吐真言,不说谎话;教学生如实写真,不胡编乱造;教学生抒发真情,不牵强附会。现就个人的一些具体做法略述如下: 一、学会观察,养成习惯。作文教学中培养观察,使学生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对于写好作文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观察自己的亲身经历更为必要。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尤其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