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技术、生产、社交、数据等可供性的传播生态下,基于产品逻辑的媒体单独创造价值演进为基于平台逻辑的多方价值共创。主流媒体价值共创表现为四个层次:价值主张层面,精准匹配供需与智能推荐产品;价值创造层面,媒体、相关方与用户整合资源共同参与生产;价值传递层面,用户通过社交连接与互动交流实现价值共享;价值体验层面,满足用户的多元价值期待。主流媒体平台需要从主体层面、内容层面、分发层面与社交层面等构建价值共创机制,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2.
韩秀  张一潇 《新闻战线》2022,(10):95-98
由于传播者的目的不同,社交机器人在应用中既可以取得辟谣假新闻的正面效果,也可以传播、扩散负面虚假信息。随着媒介技术的变迁、发展、融合,目前的应用型社交机器人主要分为平台内嵌型社交机器人与独立程序型社交机器人,它们均参与到了新闻的生产和编辑、聚合与分发等各个环节中。社交机器人相关媒介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可能会进一步改变整个新闻业的产业结构、市场份额甚至是新闻用户对新闻本身的认知逻辑,重塑新闻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常璐 《传媒》2016,(17):75-77
短视频的出现使自媒体时代社交圈的潜传播呈现出空间意义更加丰富、虚拟生活现实化程度更高、用户参与体验更强等特征,其内容分发也构筑了更稳固的新渠道和更积极的多级分发模式。短视频要在社交平台获得更好地发展,必须遵循潜传播的基本逻辑,以构建成熟的社交氛围为前提,以合适的算法和推荐机制为支撑,以扶持核心用户和舆论领袖为目标,实现平台和用户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王虹 《新闻传播》2023,(23):106-108
本文以融媒体新闻编辑的创新实践为中心,探讨了当今行业趋势下新闻编辑的专业素养、创新策略、优化用户体验的实践和社交媒体整合与营销实践等议题。通过借鉴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形式并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增强融媒体新闻的表达力,新闻编辑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环境,并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优化用户体验的做法包括设计响应式网页、个性化推荐等,以满足不同终端设备和用户需求。此外,社交媒体整合与营销实践可以通过实时报道、互动和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斌  郭扬 《编辑之友》2018,(4):83-87
移动化、社交化的传播环境中,作为互联网媒体核心工作的内容生产正经历流程重构,体现在编辑职权从岗位制向项目制转变、价值重心从以编辑为中心到以作者为中心、工作节奏从追赶时效到制造话题、推送逻辑从议程设定到算法推荐.内容生产的流程重构是对用户习惯的响应,也带来新闻编辑的职业自主性和工作权威性的调适.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1):35-41
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三条主要路径。移动化不等于媒体客户端,它是媒体产品的一次系统性升级,包括产品形式、产品结构以及支持它们的产品思维等各方面,与移动化相关的视频化生产也需要新思维。媒体的社交化有三个层面,即社交化传播、社交化生产、社交化运营,其核心都是用户角色的升级,社交化意味着用户成为媒体的渠道、生产力和可沉淀资源。智能化驱动了内容生产的新革命,也带来了媒体生态的深层变化。对于媒体转型中出现的"中央厨房"、平台化媒体、内容付费等新实践,需要从障碍因素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郭亚琼 《视听》2023,(5):135-138
算法推荐技术有效解决了信息超载危机下内容与用户的精准适配问题,深刻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发和传播实践,同时也造成用户传播权利被隐性收缴、媒介信息传播中“人”的主体性缺失、传播场域公共属性减弱等异化现象。为此,应当从制度建设、技术升级、价值导向、风险防范四方面寻求对算法推荐技术向善发展的规制策略,完善网络媒介生态治理建设。  相似文献   

8.
技术驱动新兴媒体发展,开启了城市传播的"微时代"。顺应移动化、垂直化、社交化趋势,网络社群应运而生。用户兼具内容生产、传播及消费于一体,城市传播场景更趋复杂。用户生产内容与专业生产内容并进,短视频成为城市传播的"蓝海"。媒体平台社群化运营,为城市传播精准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5G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对于传媒业而言,5G技术的市场化不仅仅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带来挑战。5G技术的推动作用,将从内容生产、分发、传媒产业等方面推动传媒业的发展,但同时由于传播速度的加快也加剧信息碎片化,用户体验高标准化,这将使用户对传播的内容和速度提出更高要求。传媒业应抓住5G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传播优质内容,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0.
阅读推广活动中,媒介选择与信息传播方式是保障推广效能的关键因素。当前,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用户基础广泛,是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扩大宣传范围、提升用户服务质量的重要媒介。文章基于新时期阅读推广需求与社交媒介传播优势,深入分析了当前公共图书馆应用社交媒介进行阅读推广的优势与困境,从推广定位、内容加工与渠道拓展等方面提出了社交媒介具体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用户阅读兴趣变了:年轻用户的喜好正在重塑媒体的表达,热门话题引爆了社区;用户消费场景变了:晚间场景成为媒体争夺的"黄金时段",习大大也告诉年轻人要早点睡;内容生产方式变了:内容分发渠道重塑,小微生产团队以自媒体之名崛起;内容服务方式变了:基于社交平台的内容传播和服务引发更紧密  相似文献   

12.
郭淼  王立昊 《青年记者》2021,(12):28-30
微信朋友圈在对多层级关系网络的激活中,传播路径的隐藏与圈层识别受限打破了人们现实交往的规律,过度链接引发了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用户为管理云个体形象,借助于社交时间轴与分组标签进行观众隔离,但分场操作的繁琐与高成本形象维护抑制了用户的信息分享意愿。微信朋友圈的用户社交经历了从分场到离场的演变,在多元产品功能补偿下产生新的社交习惯,对差序格局中的圈层关系与社交需求满足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发展浪潮中,微博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微博用户平稳增长、内容生态丰富多元,社交网络效应凸显,移动化全民性的社交平台逐渐形成,呈现出内容产出视频化、运营垂直化、MCN化等特点。同时,微博也面临过度商业化、低俗炒作等问题。未来,微博将朝着内容分发垂直化、垂直领域内容化、视频领域多元化、矩阵式布局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崛起与媒体融合的推进改变了传媒业态,也促使新闻编辑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新闻实践表明,从单媒体内容生产向多种媒体内容生产转移使新闻编辑面对更加细分的用户,大众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的相互嵌入要求编辑重视传播活动中的用户体验。在新形势下,编辑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陈艺淳 《视听》2022,(3):156-159
流媒体技术使声音内容领域出现了新的传播结构与传播内容形式,比如播客.目前,中国播客的内容生产模式与商业化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服务于中文播客的小宇宙客户端作为播客内容平台的积极探索者,为中国播客产业的内容生产和商业化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用户、内容生产者与内容分发平台形成社群,稳定的商业化模式可以进一步促进播客内容的良性生态...  相似文献   

16.
徐洁 《新闻战线》2022,(12):109-111
创新形式服务核心内容,一张优秀的新闻海报能够抓取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巧用视觉元素和动态效果,既实用又艺术、简洁而深刻,全媒体化的综合视觉呈现与遵循用户行为逻辑的交互化设计适应了不同传播路径,有利于融入多元圈层、与用户达成沟通,以“强视觉”理念推动内容生产,在技术加持之下进行社交分发,由私域流量引发强传播裂变。  相似文献   

17.
<正>用户时间日益碎片化的趋势正在迫使传媒业重新思考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策略。2016年,内容生产与开发者的产品设计无不对应用户时间碎片化这一趋势,并且不得不为适应用户使用场景重新调整内容生产策略。由于智能手机大面积普及、网络覆盖率提高、移动社交热潮的冲击与用户时间碎片化的趋势等原因,短视频被视为新的投资风口,各类平台重金支持下,新闻类短视频也大举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革命对传媒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技术的迭代为新闻采集、生产带来了速度的质变;智能算法将信息精准分发给用户;而短视频、直播、VR等信息传播载体使得新闻报道方式日益多元化;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传播力效果指数等。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文静 《青年记者》2017,(20):93-94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生产逐渐从“以新闻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以直播、短视频为代表的UGC(用户生产内容)视频以个性鲜明、易于传播的特性成为各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重点打造的内容.然而,在UGC视频的长尾市场中,内容的生产、聚合和传播等各个环节都面临着种类繁杂、质量参差不齐的难题.本文认为,在全国各行业普遍实施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媒体应用UGC视频时也应改变盲目迎合用户的传统思维,从供给端出发,构建UGC视频全环节全要素的应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伍刚  龚勋 《新闻战线》2022,(10):66-69
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新技术催生数据新闻新业态,抢占全球大数据传播制高点,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要把握新趋势,占领政治、道义、法理、民意、网络数字空间议题等制高点,构建大数据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24小时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自塑”,扭转“他塑”歪曲形象;同时,依托大数据用户画像提供精准的一国一策、千人千面的优质数字信息内容,满足各国受众信息需求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