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宋占有江南以后,白鹿洞学馆。已是民间人士所创之书院,而决非“国学”,“国库”。宋初白鹿洞书院生徒人数决不可能有数千人,无论从地域环境以及经费来源讲都可作证,白鹿洞书院在北宋时经历了三次兴废,事实如此  相似文献   

2.
该书由湖南大学李兵副研究员撰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头分十章,依次是:晚唐五代科举制度演变与书院萌芽、北宋前期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北宋中晚期文教和书院转型、南宋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元代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明代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代考课式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代汉学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末书院改制与科举革废关系研究、书院与科举关系的相关性研究。作者凭借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和在  相似文献   

3.
到目前为止,研究宋代书院问题的学者很多,但是探讨的焦点多集中在宋代书院的官学化,四大书院研究或者同一地域之内书院的研究等方面,而对北宋与南宋之间书院对比分析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论文从兴办书院的目的、书院发展的过程以及书院的授课内容三方面分析白鹿洞书院在北宋和南宋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不同特点.以便通过书院这个切入点窥见南北宋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对研究宋代教育史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古代书院从北宋游酢的“水云寮”开历史之先河,历经南宋的兴盛与元明清的沉寂,以清代游云章的云寮书院草草收尾,前后共建有27所书院。本文在充分查阅史料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武夷山古代书院发展的历史,在此基础上,着力分析武夷山古代书院发展动因。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苏州中学地处苏州市人民路三元坊。远在公无1035年,北宋名臣范仲淹就在此创办“府学”。1714年,清王朝又在“府学”增建“紫阳书院”。1904年,废科举,办新学,“江苏师范学堂”在“紫阳书院”原址正式成立,以后逐步扩大,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1912年1月,“江苏师范学堂”被改称为“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至1927年改为“江苏省苏州中学”。抗日战争中,学校分别迁至上海福州路、宜兴毫阳、武进湖塘桥等地复课。1945年又迁回苏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书院,早在唐代便有了.不过书院在唐代,主要是政府修书之所在。被后世称为学校式的书院,虽也发端于唐,但较成熟的则始于五代而成于宋。故到北宋初,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言,已有著名一时的四大书院或六大书院出现了。唐代的书院,其制度异于宋、元、明、清诸代,实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于天圣六年(1027)掌教应天府书院,应看作是北宋书院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校)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教育史(含书院史)研究有许多新成果、新见解。文章仅以若干个“三”为例:如书院教学是三体现象的典型模式;中国学校发展有三个阶段;具有学校性质书院有三个要件;教育史可划分为思想、制度、实际活动三个方面;中国古代的三种教育;唐末书院产生的三个原因;书院讲会有三种活动方式;历史上出现讲会式,宣讲式,聚徒式三种类型的书院;对北宋四大书院三类不同的概括;有北宋三大书院的说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书院的关系密切……等十余项,以供学者一笑。  相似文献   

9.
书院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始于唐代,形成于五代,盛于宋代.北宋初年,出现了"白鹿洞"、"岳麓"、"应天府"、"石鼓"、"嵩阳"、"茅山"等六大著名书院.  相似文献   

10.
关于北宋太祖的“养兵”之策,多数学者在论及宋初中央集权时有所阐述,但较深入展开者不多见。本人不揣浅陋,仅就这一问题略谈一二。 一、“养兵”问题的提出 北宋建国初年,为了使它不至成为五代以后第六个短命王朝。同时,针对宋初田制不立、土地兼并之弊,精通治道的赵普常与太祖讨论治国安邦之策。当太祖与众臣谈及什么是为利百代之大计时,他得意地自夸,“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盖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  相似文献   

11.
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并称为北宋"四大书院"。因其成立较早,为州县置学之始,居"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创办于五代时期的后晋。商丘虞城学者杨悫,热心教育,聚徒讲学  相似文献   

12.
历代书院之志,隶属于四川大学《儒藏》自创体例“三藏二十四目”之“史部·学校史志”。该文所提要的八种书院志《岳阳慎修书院志》、《石鼓书院志》、《国朝石鼓志》、《长沙府岳麓志》、《长沙岳麓书院续志》、《问津书院志》、《紫阳书院志略》、《东坡书院志略》,七种属于两湖地区,一种属于江苏。八志所提要的内容,包括版本信息、作者简介、书院概况、内容介绍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樊利华 《陕西教育》2009,(6):125-12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开始萌芽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它集学田、藏书、奉祀及关注时事为一体。我国书院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众多的书院中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南宋淳熙年间,白鹿洞书院还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白鹿洞书院的前身是庐山国学,在白鹿洞书院的形成过程中李渤与朱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五代到现在白鹿洞书院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歙县俞氏是西晋末年为避“永嘉之乱”南迁徽州的北方大族,自其始祖俞纵开始不断繁衍.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尤其入宋以后,科举盛行,歙县俞氏适应科举的发展,逐渐完成由尚武到尚文的转变,走上科举仕宦之途,成就显赫。北宋时,俞献可、俞献卿二支五代之内10人进士及第,“十榜传家”,出现累世科第的繁荣景象,但是进入南宋之后便逐渐衰落下去。通过对北宋歙县俞氏科举、仕宦兴盛情况的研究,可窥探宋代徽州科举与地方家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主要的一种教育组织和教育场所。从南唐的庐山国学到清末的诂经精舍、学海堂,经历了近一千年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书院的建置,始于五代,至两宋进入全盛时期。北宋初,书院已有很多,著名的有四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及应天府书院。南宋亦有四大书院,除白鹿洞、岳麓以外,还有丽泽书院和象山书院。两宋时期的书院在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北宋福建庙学经过初期、中期、末期发展,使得唐末五代出现的星星点火扩展为遍地开花之势,全路各境均有庙学分布.但各地庙学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大致可分为庙学发达区、一般区、落后区.从空间分布角度观之,北宋福建庙学呈现出斜“土”字形架构、“中间大两头小”、区域梯度差异等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区域性、人口数量及地域开发等因素影响着北宋福建庙学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史  ●杯酒释兵权【概念解析】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和他的谋臣赵普反复研究唐末以来的经验教训,首先着手于中央集权加强的工作。赵普认为,天下自唐季以来,导致军阀割据、国家分裂的原因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要解决它只有实行“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措施,即最大限度地把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集中于皇帝之手。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解决军权开始的,因为军阀跋扈是五代最突出的问题。五代中期以后,各王朝统治者都竭力加强朝廷直接统领的禁军,削弱地方军镇权力。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禁军…  相似文献   

18.
面对儒、佛、道之学的冲突与碰撞,儒学大师程颞、程颐汲取佛、道之长,创立“洛学”一派。尤其是二程以书院为阵地,使洛学得以传播和弘扬,成为北宋末年的“显学”,更使宋代河南书院得以快速发展。这种学术与书院的结缘对后世学术与书院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朝鲜历史上,“书院”二字在新罗末年就出现了,此时正当我国唐末五代之际。《三国史记》卷四六《崔致远传》:“崔彦为年十八入唐游学,……四十二还国,为执事侍郎瑞书院学士。”但它是掌管国家机密的事务机关,与后世的书院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古代书院史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发表了不少文章,而且还多次地举行了有关书院的学术讨论会。本文仅就探讨中遇到的几所书院的若干历史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一、关于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的问题关于唐开元间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特别是她们与唐末聚徒讲学书院的关系问题。前次我曾引用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的一段话说过一些意见。袁枚说:“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于肆业之所也。”这里的意思是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