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椭圆是高中数学学习内容中最重要的圆锥曲线之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第一次通过方程系统地运用代数与几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本节课通过问题引导、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椭圆几何性质的过程,建构研究曲线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曾执导过一节公开课,题目是《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在这节课中采用了"给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提出相关问题并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圆锥曲线的定义为载体,通过联想与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下是部分教学片段实录:片段一从定义出发,引导学生从知识角度进行类比与拓展,提出相关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抛物线是继“椭圆”后,学生学习的第二种圆锥曲线.本节课是在学生对抛物线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去认识抛物线,为后面研究抛物线的性质打下基础.本节课采用问题链形式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并辅以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人教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解决圆锥曲线问题中产生的困惑设计的一系列专题课之一.  相似文献   

5.
“圆的切线与切点弦”这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圆的切线问题拓展到圆锥曲线的切线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能力。本节课教学目标阐释明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继荣 《考试周刊》2014,(6):122-122
<正>创设情境,点燃激情(导课)。这一环节是四步探究教学的序曲,其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外吸引到课堂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和准备。一、设置本环节的目的1.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奠定良好基础。2.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本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材料时,不能只  相似文献   

7.
化学探究课,是我校关注"启蒙性、基础性",在初二下学期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摸索出比较清晰的教学思路:通过一些生活化、简便易行、生动有趣、生疑引智的实验,拓宽学生的知识与视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化学学习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课程安排大概是15课时左右(每周1节),课型构成大体为3节教师实验演示课、8节家庭实验展示课、4节学生分组实验课。实践证明,初二化学探究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曲线与方程的概念是人教A版数学选修2-1中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一节《曲线与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必修2中的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起始课,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揭示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相统一的关系,为"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开辟了途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圆锥曲线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研究曲线。椭圆的学习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从知识上看 ,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椭圆图形的实物与实例 ,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 ,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看 ,通过一年多的实验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积累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10.
1课堂简录 第一学期末市一模试卷第18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以及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本节课从这道考题出发,对这类直线问题在椭圆、圆、双曲线中的变化规律展开探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复习和梳理“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知识点和基本解题技巧,从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对圆锥曲线内容缺乏学习兴趣.圆锥曲线题目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类型.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注重解题方法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提高学生圆锥曲线解题能力,树立学生解题自信心.本文结合圆锥曲线典型例题,探究圆锥曲线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江苏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节。由于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时间较多,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实验探究的活动,因而我布置学生分实验小组在课外完成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做好实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分实验小组自己动手完成这些工作,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和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二、重点1.探究实验活动“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过程及交流;2.总结生物因…  相似文献   

13.
1课例介绍111教材分析1111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实验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是一堂探究活动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瓷砖的铺设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有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必要的数学方法,进一步认识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既提高了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合作等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探索性、创造性和美感…  相似文献   

14.
<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选自高中人教B版必修2第二章,是学生在学习直线与圆的方程之后,在已获得一定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既是对直线与圆的方程应用的延续和拓展,又是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为后续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做的设计.一、复习巩固为探究新知识做铺垫复习以下几个问题.1.直线方程的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零).  相似文献   

15.
《透镜》是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应用》的第1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折射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光的折射的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生活中的透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本节课我采用先学后教、探究实验、交流展示、难点释疑、延伸拓展几个环节入手进行教学,让学生从透镜的外观及其对光线的作用两方面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使学生意识到把握事物的本质的重要性、学以致用的重大意义.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设计思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抛体运动"规定的内容标准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处理复杂运动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一节正是该方法的典型应用.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所以,以此为基础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即可应用已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本节课应突出"自主、善导、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提出课题——确定方向——成立小组——设计方案——合作探究——交流总结"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本节课在设计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重视科学实验探究——整节课由探究性实验组成,通过实验设疑解疑、探究规律,体现了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奥秘  相似文献   

17.
李亚琼 《考试周刊》2013,(98):69-70
本节课内容为苏教版教材《数学(选修1—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相似文献   

18.
1 教学内容解析 "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人教A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一节"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中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的有关概念、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n次方根的概念、表示和性质.这是一节概念课,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思维的细胞,是理解数学本质的关键所在.概念课的教学又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课型,是其他课型的基础.而这节课又是指数函数的开端,教学设计的如何直接影响着指数函数的教学质量,所以这节课值得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教学设想本节课是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苏教版)专题二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容.通过高一年级的化学学习,学生了解到同一化学反应在不同的外界条件影响下可能速率不同.笔者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板块贯穿这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学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已经掌握了测密度的一般步骤,但运用到具体情况中时,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把问题考虑得完整、透彻,独立操作能力一般.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建立和理解“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