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出现过众多的少女形象,如《萧萧》中的萧萧、《三三》中的三三、《阿黑小史》中的阿黑、《边城》中的翠翠以及《长河》中的夭夭,这些可爱的少女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湘西少女图谱,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沈从文笔下所描写的那个边远神秘的湘西世界提供了鲜活的可感性。而这些少女在作家的笔下又无一不是天真可爱、纯洁美好的,仿佛都是作家眼中"美"和"爱"的化身。本文意在通过对这些少女形象的分析揭示出沈从文在她们身上所寄托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孕育他的湘西世界是他着重描写的。《边城》和《长河》是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这两部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与"变"。《边城》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长河》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变"。透过"常""变"主题可以看出沈从文创作的真实目的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是位多产作家。他的散文比起他的小说,更能表现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沈从文的散文精品当数《湘行散记》、《湘西》两本书。栩栩如生的人物、真实的历史感受、幽妙舒放的意境、深沉隽永的探讨,犹如一幅幅风俗画,展示了湘西独特的风貌。他的作品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后来的湘籍和非湘籍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反复叙事的手法运用的比较多,而在《长河》中尤其突出。《长河》中这种反复叙事手法的运用,体现出了沈从文所要表现的"常"与"变",表现出沈从文的国家认同、地方志书写以及对于湘西系列小说作总结的趋势,不仅如此,这种手法的运用,也构成他没能写完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精心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湘西风物人情画图,笔下渗透着一种纯真的美丽;然而"美丽总是愁人的",在其以乡土为题材的创作中我们领略到一种"淡淡的孤独悲哀"与"乡土悲悯感"。文章拟通过阐述这类小说创作的艺术视野、艺术特色及艺术根源,对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悲剧意识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张祚强 《现代语文》2007,(11):46-46
《边城》通过对湘西的乡风乡情、乡间生活以及富于神韵的"善"的悲剧的描写,塑造出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流露出沈从文创作的"牧歌"倾向。  相似文献   

7.
《边城》是沈从文站在现代文明之外用现代文明之眼来审视"天国的人间化"的湘西世界的。正是通过对这种原初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怀恋和对虚构本身的怀恋,沈从文以"乡下人"的视角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边缘对抗的文化世界。一方面,沈从文通过虚构本身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外在于生活本身的诗化世界——湘西世界,另一方面,沈从文又在边缘立场中以对抗的姿态把湘西世界纳入现代工业文明之中,展开了对湘西世界在遭遇现代文明之后的必然命运的沉痛反思。这里既有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又有对苗文化与汉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切割后的湘西世界自身的反思。怀恋与对抗、感伤与背叛、柔情与憎恶相交织的复调旋律正是《边城》的文化意味所在。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先生是一代文学大师 ,以《边城》为代表的小说 ,呈现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湘西乡村风俗画卷 ,具有艺术美典型的形象性特征、强烈的情感性特征和鲜明的独创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08,(7):43-49
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风光灵秀、景色旖旎、福地洞天的湘西风景画。读来让我们心向往之,流连忘返。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现在,同学们期盼已久的暑假来到了,就让我们背上行囊,去神秘的湘西一饱那令人如醉如痴的风光吧。  相似文献   

10.
一般沈从文的研究者都注意到沈从文有写湘西和都市的两幅笔墨,在研究中倾向于认为沈从文的这两幅笔墨刚好相对立,即他借批判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来讴歌以湘西为代表的乡土文明,并进而得出沈从文创作的反现代性特征和“向后看”的文艺创作心态。仔细探究沈从文的文学活动和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边城》并不是对湘西社会的客观写实,而是一声充满悒郁情调的凄惋的呐喊,更是一幅由忧国之心咯出的血丝编织而成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边城》反映的是湘西边远小镇茶峒的社会人生风貌,是一部很好读又很难懂的作品。沈从文用优美、蕴藉的文字,“山水画”般的笔致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湘西所独有的和谐、古朴、宁静的风俗画,揭示了边城人“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除此之外,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小说中隐藏着的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惨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08,(Z4)
主题导言: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风光灵秀、景色旖旎、福地洞天的湘西风景画,读来让我们心向往之,流连忘返。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现在,同学们期盼已久的暑假来到了,就让我们背上行囊,去神秘的湘西一饱那令人如醉如痴的风光吧。——编者  相似文献   

15.
<正>《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有影响的代表作,被誉为"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其故事在极具湘西特色的自然元素所营造的静美中拉开帷幕,在一幅幅或浓或淡的水墨画中描绘着湘西淳朴的世道民风和天然的日常生活,抒写出青年男女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情和邻里人家的友爱,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品中琉璃般透明的"纯粹的美"和"清洁的魂",带给人们恒定而久远的感  相似文献   

16.
《从文自传》是沈从文自我剖白之作,写作传记时,他在文坛已小试牛刀,写下《萧潇》、《三三》等文章,但尚未创作艺术水平更高的《边城》《湘西散记》,有学者指出《从文自传》衔接沈从文后来的创作,自传叙述的表层下隐含作者的"自我认知",[1]但他并未详细叙述自传中沈从文的自我认知是什么,他如何实现了这样的自我认知。而本文正是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杀戮书写贯穿沈从文青少年时期,尤其能展现叙事自我与经验自我形象,展现"当下"沈从文对"当时"沈从文认知的变化。本文将通过离析《从文自传》杀戮场景中的叙事自我和经验自我叙述,观察沈从文的自我认知:冷静对待自己曾不自知的愚昧,同时宣扬与愚昧混杂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7.
《边城》作为沈从文抒情小说的经典,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流溢着自然美、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湘西风情画卷,这里不仅有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以及闪耀着人性美光辉的边城人民。  相似文献   

18.
回顾文坛百年风云,多少人多少事如白驹过隙。大浪淘沙,存留的是不朽的经典。沈从文这颗璀璨闪耀的星,光辉闪烁至今。沈从原名沈岳焕,出生在湘西一个名叫凤凰的古城。湘西地处偏远边境,尚未被现代文明所彻底熏染和同化,这片土地用它原初的纯朴、厚实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儿女。从小在这里生活的沈从文,被湘西浓厚的民俗风情,本土文化所浸染。以至他后来走出湘西到大都市后,依然对故乡魂牵梦绕。他的大多数作品里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湘西情结。沈从文的创作以小说和散文著名,在《沈从文文集》里收录了他一生主要的作品。其中散文如《湘西》、《湘行散…  相似文献   

19.
严明 《考试周刊》2014,(84):14-15
<正>沈从文是以一个湘西作家身份进入文坛的,他的作品艺术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朴野气质,特有的色彩、气息和声响。他把自己的社会理想的乐园安置在历史和地理上催生《楚辞》,并享有桃花源盛誉的湘西,尽情地赞颂了那里的古朴民风,描绘了一种他心目中理想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就是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由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探讨他蕴含在作品中丰富而独特的民间性。一《边城》故事的发生地茶峒所在地属花垣县(旧称永绥  相似文献   

20.
以人文地理学的地方理论观照沈从文的《边城》,其浓郁的地域性色彩不仅显露出沈从文个人对于故乡湘西的“恋地情结”,其有关湘西的地方书写更是一次成功的地方诗学实践。《边城》所展现的“湘西世界”是在湘西地方性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想象而生成的虚构的“地方”,是沈从文根植于湘西的“地方感”所重构出来的一个彰显美善的理想化地方社会。透过对湘西人文生态和地方性知识的“深描”,沈从文在其文学的“湘西世界”中以独特的地方诗学实践重构了“文学的湘西”,艺术化地把湘西形塑成为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符号。作为地方诗学实践的产物,《边城》“湘西世界”的美学价值对于我们当下建设美好社会,反思“无地方”问题等都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