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2.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出好几倍。可沙丁鱼离开海面后存活率实在太低,他们只能带着一船船死鱼回港。但令人奇怪的是,有一条渔船总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只是因为这条船的鱼槽内多了几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进人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3.
正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他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于是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相似文献   

4.
据说挪威渔民出海捕捞沙丁鱼时,由于这种鱼不好动,等到回港的时候鱼大都死了,而活鱼的价格比死鱼要高出许多,有个渔民便想了个办法,在鱼槽里放进一条好蹦跳的鲶鱼,搅得沙丁鱼也都游动起来,这样它们就能活着抵港了。这就是现在所说的“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5.
王艳 《现代教学》2011,(3):54-54
办公室的几位同事正在七嘴八舌地抱怨各自班级中的顽皮学生。听了大家的抱怨,我不禁想到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但不管怎么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  相似文献   

6.
很久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总是还没到达岸边就已经口吐白沫,渔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都失败了。然而,有一条渔船总能带着活鱼上岸,他们带来的活鱼自然比死鱼的价格贵出好几倍。这是为什么呢?这条船又有什么秘密呢?原来,他们在沙丁鱼槽里放进了鲇鱼。鲇鱼是沙丁鱼的天敌,当鱼槽里同时  相似文献   

7.
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在挪威的一个渔港,出海渔船返回时,大部分被捕获的沙丁鱼,总是等不及卖掉就已奄奄一息,渔民们只好将其低价处理。但一位叫汉斯的渔民的鱼却个个活蹦乱跳。原因何在?原来,汉斯捕到鱼后,就把一条鲶鱼放进鱼槽,由于鲶鱼生性好动,  相似文献   

8.
李春芹 《教书育人》2013,(11):13-13
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沙丁鱼就会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就能解决沙丁鱼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心理学概念——“鲶鱼效应”。鲶鱼效应告诉我们:压力可以带来活力。  相似文献   

9.
一、鲶鱼效应——充分调动积极性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使群体产生竞争,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工作。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应该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改变教师的育人观念、教学方法和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1.
压力     
在挪威,渔民们捕到的沙丁鱼,往往等不到上市就奄奄一息,卖不出好价钱。于是渔民们就在装沙丁鱼的舱里放进几条鲶鱼。鲶鱼追逐沙丁鱼,迫使它们东躲西藏,沙丁鱼反而保全了性命。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沙丁鱼的故事,来自中资银行圈内一本热门书--《走进香港银行》,作者黄兰民谈到在香港银行学到的压力管理时说,压力管理对于银行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银行在有压力时,才有竞争力和开创力;员工在有压力时,才有动力和活力。正像渔民远洋捕沙丁鱼返回时,往往要在鱼舱中放几条鲶鱼,它们不停地攻击沙丁鱼,使整个舱里的沙丁鱼都在高度紧张中,如果  相似文献   

12.
正有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捞沙丁鱼,回到港口时死鱼满仓,而死鱼卖价大跌。但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着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几条鲇鱼而已。原来当鲇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所谓的"鲇鱼效应"。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也需要引入这一效应,这时就需要一些"异己分子"的"活"来"搅动"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  相似文献   

13.
陈文娣 《教师》2012,(36):86-86
有这样一则故事:很久以前,挪威的捕鱼人为了能让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活着抵达港口,想了很多办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后来,有一位聪明的船长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所带领的渔船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原来,船长的办法很简单,他只不过是在鱼槽里面多放了一条鲶鱼。当鲶鱼装入鱼槽后,就会四处游动,不断地追逐沙丁鱼。水槽中的沙丁鱼感觉到了危机,就会在鲶鱼的追逐下不断地游动,逃避危险,从而激发了其内部活力。就是这样,不断游  相似文献   

14.
北欧的居民爱吃沙丁鱼,但从前人们很难吃到鲜活的沙丁鱼。原因就在于,沙丁鱼生性不爱动,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缺氧导致沙丁鱼大批死亡。所以,只能把沙丁鱼冷冻后运回来。惟独有一家渔民能够把满仓鲜活的沙丁鱼运送回来。后来渔民纷纷打探这家渔民的“秘方”。得知这家渔民只是在装满沙丁鱼的水舱里放了一条鲶鱼,鲶鱼生性凶残,爱吃沙丁鱼。当捕获的沙丁鱼放进鱼舱之后,由于遇到天敌,受到鲶鱼的追捕,它们只能提高警觉,  相似文献   

15.
沙丁鱼生性不爱动。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缺氧导致沙丁鱼大批死亡。后来有一家渔民在装满沙丁鱼的水舱里放了一条鲶鱼,鲶鱼生性凶残,爱吃沙丁鱼。当捕获的沙丁鱼放进鱼舱之后,由于遇到天敌。受到鲶鱼的追捕。它们只能提高警觉,不停地游动,想方设法躲闪鲶鱼的追捕。求生的本能改变了沙丁鱼喜静不喜动的习性,激发了其生理机能的旺盛。而活动则使船舱充满空气。于是,沙丁鱼活了下来。这便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16.
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不少渔民捕捞到的沙丁鱼还没等回到码头往往就已经死了。而一些聪明的渔民会在渔船上沙丁鱼中放上一两条鲶鱼,促使沙丁鱼紧张.不得不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能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17.
【题目】沙丁鱼是一种十分受人欢迎的海产品,但是经过长途运输,往往剩不下几条活鱼。渔民为了使沙丁鱼能够长时间保持鲜活,就在沙丁鱼群中放上几条鲶鱼。原来,沙丁鱼  相似文献   

18.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列带活鱼回港。后术,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  相似文献   

19.
北欧的居民爱吃沙丁鱼,但从前人们很难吃到鲜活的沙丁鱼。原因就在于,沙丁鱼生性不爱动,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缺氧导致沙丁鱼大批死亡。所以,只能把沙丁鱼冷冻后运回来。唯独有一家渔民能够把满仓鲜活的沙丁鱼运送回来,后来渔民纷纷打探这家渔民的“秘方”,得知这家渔民只是在装满沙丁鱼的水舱里放了一条鲶鱼,鲶鱼生性凶残,爱吃沙丁鱼。  相似文献   

20.
王维 《江西教育》2012,(Z5):90-91
"鲇鱼效应"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后来,人们才发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