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937年1月30日,当徐特立六旬寿辰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写信为之祝寿称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1947年1月30日,徐老7旬寿辰的时候,朱德总司令题词称赞徐老是“当今一圣人”。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号召我们向徐老学习。徐老是为人师表的光辉榜样。徐老  相似文献   

2.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22(5):F0002-F0002
吴静安,男,南京晓庄学院资深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15年出生于江苏仪征,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随后考入中央研究院,师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生物学家饶钦止先生。  相似文献   

3.
子贡学案     
~~子贡学案@吴静安  相似文献   

4.
曾子学案     
~~曾子学案@吴静安  相似文献   

5.
伯鱼子思学案@吴静安  相似文献   

6.
吴静安上中学和读大学时 ,几乎把所有可用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干寻章摘句 ,考证诠释的事了。工作以后 ,仍是焚膏继晷 ,手不释卷。他调入南京教师进修学院时已四十开外 ,上下班走在路上都是沿人行道靠墙的一边走 ,因为他边走要边看书 ,而眼睛又高度近视 ,书与眼球的距离近得不能再近 ,若不沿墙走就容易与人相撞。“无情岁月增中减 ,有味诗书苦后甜。”天道酬勤 ,吴静安为学问打下了扎实的功底。有素的学养 不倦地诲人吴静安于 1 936年从浙江大学生物系毕业。当时 ,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向社会招聘一名助理员 ,一百多人应聘 ,吴静安以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7.
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是以“境界”说为其理论基础的。从“境界”说派生出来的“不隔”之说,是静安先生衡量词作的一条艺术标准。两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他认为只有“不隔”才能有“境界”,“隔”就无所谓“境界”了。就“隔”与“不隔”之别,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这样说过:  相似文献   

8.
静安先生的著作曾多次结集汇刊。20世纪50年代之前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振玉先生编《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和赵万里先生编《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1976年台北大通书局版《王国维先生全  相似文献   

9.
徐特立先生早年博览群书,《中庸》也是他常读之书。我们可以从徐老的读书笔记、眉批等处时常能见到《中庸》的若干德育理念。不过,徐老非常善于学习与扬弃传统先哲之言,将古人的思想转化为新时代道德建设的革命要求,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这种治学态度也是我们今天探索《中庸》德育理念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从师于徐特立老师.徐老是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他执教认真,特别是他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治学方法,对毛泽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毛泽东同志非常尊敬徐老,1937年,徐老60大寿时,他特地写信祝贺.但徐老从来不以老师自居,而是虚心地向毛泽东同志学习.  相似文献   

11.
公诚勤朴     
李绍学 《班主任》2001,(1):14-14
公、诚、勤、朴,是徐特立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也是徐老人生的真实写照.这四个字更是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法宝.笔者在近八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运用这一思想管理班集体,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2.
徐特立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著名的“苏区五老”之一。朱德曾称他为“当今一圣人”;毛泽东致信称徐老永远是他的“先生”。徐老在江西苏区时,曾担任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他大力兴办苏维埃教育事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对王国维先生的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进行过一次著名的概括:"一日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日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陈先生并且预言,此三种研究策略,必然会转移一时之风气,从而成为后来者的轨则.  相似文献   

14.
徐老教坛风范启示录○赵盛昌“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先生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时,针对有的学生读书贪多求快的毛病,他提出“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主张。徐老认为,读书要守一个“少”字诀,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通、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盛赞恩师徐特立:“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泽东对徐老的赞语已广泛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赞扬老师的常用口语。但毛泽东和恩师符定一的关系,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6.
孙敦恒先生编著的《王国维年谱新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简称《新编》),在赵万里先生《王静安先生年谱》(以下简称赵《谱》)的基础上,“承其是,改其非,增其不足”而成,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凭证。张岱年先生肯定《新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宁海人.是我国近现代之交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虽然,他怀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的绝望心情.自沉于昆明湖.但在他2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就在他34岁(1908年)脱稿的词论专著《人间词话》(据赵万里所撰《王静安先生年谱》确认)便是我国词学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虽  相似文献   

18.
我校老校长周世钊生前曾多次对师生员工说:“徐老对一师的爱护和关怀是异乎寻常的,是时间越久,记忆越深的.”今以此文纪念徐老诞生120周年.一、六年教书育人1913年下学期至1919年上学期,徐老一直在湖南一师任教教育学、各科教授法和修身等课程,并兼任教育实习主任.在此期间,他创办了长沙县五美高级小学和湖南省孤儿院,任孤儿院院长和修业学校校董,还先后在几所学校兼课.  相似文献   

19.
章炳麟(1869-1936)巨著<訄书>之难读,难懂,恐怕不在成周、秦汉之下,连鲁迅也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1937)一文中说:"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的很."[1]1979年秋,徐复教授在洪诚教授主持的训诂班讲课时,即选了<訄书·清儒>,面对大学教师组成的训诂班学员,徐老几乎逐字逐句地讲解,可见其难度.徐老还说:"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基本观点自太炎文.  相似文献   

20.
徐特立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今天我们纪念徐老诞辰一○五周年,不仅要认真学习徐老崇高的思想品德和伟大的革命精神,而且要认真学习徐老的光辉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入地研究它,发展它,这对于办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徐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为革命办教育和以革命精神办教育的一生。正如谢觉哉同志所称誉的:“孔子不足高,墨翟差可比”。徐老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之长,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