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画虎不成反类狗”一般均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象狗”(《中国成语大词曲》52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该词条的引文为“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狗与虎,外貌、形体相差甚远,画虎不成,怎么也不会象狗。《尔雅·释畜》:“未成豪,狗。”注:“狗子未生乾毛者”。《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曰:“照释兽云:‘未成豪,狗’。与马2岁曰驹、熊虎之子曰豿同义,皆谓稚也”。《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的‘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疏:“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玉篇》:“豿,熊虎之子也”。《尔雅·释畜》:  相似文献   

2.
成语“画虎类狗”,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原文是“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这是马援给侄儿写的信,意思是告诫侄儿:不要轻易效仿伯高、季良这两个人,学得不好,就学走了样子。后来,世人用这个成语比喻模仿别人,反而弄得不伦不类,也有的书作“画虎类犬”。其实,“画虎类狗”中的“狗”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狗。  相似文献   

3.
画虎     
“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鹊不成终类鹜。”自从这两句话一说出口,中国人便一天比一天没有出息了。  相似文献   

4.
新版《辞海》所收的条目,有“画虎类狗”,乃古书习见词语。例如《后汉书·马援传》:“效(傚)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又,曹植《与杨德祖书》:“以孔璋(陈琳字)之才,不闲(娴)于词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  相似文献   

5.
画虎     
朱湘 《学语文》2004,(9):74-75,77
“画虎不成反类狗,刻鹄不成终类鹜”。自从这两句话一说出口,中国人便一天没有出息似一天了。  相似文献   

6.
李秀林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3):16-16,37
“狗”一词在普通话中是一个名词,有其实际的意义和用法,而在陕北、内蒙古中西部、晋北一带的部分方言中,除了具有普通话中的意义用法之外,还有其特殊的意义用法。本文就从“狗”一词的共同语用法谈起,进而谈到部分方言区的特殊用法,以见方言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英汉语中关于“狗”的表达方式的对比,分析了中西方狗文化的差异,旨在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8.
“狗”对“犬”的替换演变开始于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的书面语中,“狗”与“犬”表现出势均力敌的态势,“狗”的活跃性胜于“犬”,但“犬”仍有些许数量的使用。这一替换过程是在后代逐渐完成的,在后代“狗”逐渐成为指称狗类的常用词,“犬”则渐渐退出日常口语系统。  相似文献   

9.
范培培 《现代语文》2009,(10):110-112
汉语成语和英语中的idiom虽然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存在大量以“狗”设喻的情况。本文通过列举汉语成语和英语idiom中以“狗”设喻及其应用的例子,发现汉语成语中以“狗”设喻多含有贬义色彩,而英语中则更多含有褒义色彩。其原因在于两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价值取向具有深层的语言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一条狗.从前“像小媳妇一样温存”,现在却变成了“满脸的骄横.脾气报火暴,开口就咆哮撒泼。没理可讲”;原来是“庄稼人吃饭艰难,不养狗”,而“近年养狗却成时尚。狗事亦有了辉煌巨变”。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咱穷哥儿们".<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是错误的.根据该文上下文,结合"无"、"相"的意义,"苟富贵,无相忘"应译为"(假如)有朝一日我富贵了,我不忘记你们".  相似文献   

12.
《朱子语类辑略》中的“般”只有量词词性,“一般”在还没有固化为一个词时是数量短语,在已经固化为一个词时是助词或形容词。由此窥见现代汉语中的“般”和“一般”既继承了近代汉语中的用法,又在语言的发展中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释“捆”     
对于《孟子》中“捆屦”之“捆”的解释,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释为“叩椽”,一种释为“编织”,第三种将“叩椽”与“编织”合流。文章认为“捆”当释为“编织”义。  相似文献   

14.
"着火"的"着",许多权威工具书都注作"燃烧",这一注释,不仅不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亦不符汉语的语法搭配习惯,故此注释恐未为妥当。文章从词义的历时演变和词的组合关系两个方面,考证出"着火"的"着"应为"生出、生起"义。  相似文献   

15.
“无射”一词习见于《诗经》,前人释解多歧。考诸前人注疏,证之以出献文献,该词应释为“无穷”“永远”等义。  相似文献   

16.
首先对“正”、“在”、“着”、“呢”连用共现时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主要是动宾短语)的搭配所呈现的不同句法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同时又根据以上各词在连用共现时所体现的“体貌”特征,即“进行”和“持续”,分析了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时,在语义语用平面的自足或成句的情况,并从信息量承载和前景、背景认知关系方面,对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所呈现的句法分布特征做出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染指"一词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其褒义用法频频出现,甚至有超过贬义用法的趋势。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形式多种多样。这种变化体现了人们主观意识对词义的渗透,从历时的维度对其考察和梳理,可以对词义的演变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因而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王建华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4):28-30,92
在分析"子"的"时"的含义的基础上,对《日知录》中的一处看法提出了商榷意见;并在汉语历时词汇学的启发下,分析认为:现代汉语的"日子"乃历时上并列短语"日子"通过词汇化降格而来."日子"词汇化的环境和条件为:"日子"作为短语和词之间具有衍生关系,魏晋以降词缀"子"的成熟以及"词根 子(词缀)"这一强势结构对相关词的类化作用;结果:"日子"至宋代就完成了由短语至词的降格,具备了现代汉语"日子"的结构、意义及用法,从而也使人误以为"日子"在历时层面上就是附加式构词.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以"常用作介词和连词.作介词时主要作用是引介谓语动词的方式、手段、工具、对象以及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等;"以"字句可分为三大类六小类.作连词时主要作用是引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字还可用作构词成分.  相似文献   

20.
"到底"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繁的词语,本文试用语法化理论考察"到底"由最初的动宾短语虚化为评注性副词的历史过程,描述"到底"在汉语不同时期的的语义发展及句法表现,分析"到底"的语法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