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之”辨     
“为之”在古汉语里常是固定结掏。只因“为”的词性不固定,意义更灵活,“之”或实或虚甚至或省,故“为之”情况较为复杂。 (一) “为之”后出现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之”即为介宾词组,充当状语。例如: (1)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二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为,介词,引进行为对象,相当于“替”,或不译。之,代词,代孙权。“为之”是动词谓语“用”的状语。为之用,替他效力。 (2) 时人为之谚。(《通鉴·晋纪》) 为之,替他们或给他们,作“谚”的状语。“谚”用如动词,义为“编谚语”。 (3)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为之,替他(即周顺昌),作“声”的状语。“为之声义”直译为“替周顺昌伸张正义”。 (4)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疱丁解牛》)  相似文献   

2.
盘点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细查各地语文模拟试卷,总有"以‘××’为题""以‘××’为话题""以‘××’为标题""以‘××’为题目"等术语的倩姿丽影。这些术语有何区别呢?是哪一类文体的标志呢?本文结合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对这些术语等进行较为明确的辨析,对高考四种作文形式(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要求进行透视和解析。  相似文献   

3.
中学文言文里“为之×”形式的句子不少,但课本及古文读本对其所作的注释差别很大,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解释起来也较麻烦,故有必要辨析一下。如果单看下面几句,不会有什么分歧: 例①持其踵为之泣。例②草木为之含悲。例③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其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宗教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生活方式等等各个方面,甚是丰富。就教育来说,《论语》谈的也是很全面的,提到有关"学"的字眼就有40多处,体现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原则一直泽被后世。"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主要是从教育目的这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发觉古人在学习的内容、心态、方式方法及其最终目标上与现代人差异甚大。古人那种超越功利而又直指内心,为着完善自我人格的纯正的"学",与我们现代人讲效益、求快捷、重物质的"学"可谓是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
戴建华先生曾在《语文学习》2006年第2期发表《(〈陵君窃符救赵〉注释商榷》一文,对“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一语进行考辨之后作了新解。原文不长,兹不妨节录于下:  相似文献   

6.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一句。对于“怨女”之“怨”的意思很多选本上并未注释,但实际上对其理解却存在争议。章太炎先生认为是“蕴积、蓄积”之义,郭在贻先生认为“怨与旷形成对文,旷有幽独义,则怨字也应该是幽独义”。那么,哪种解释更为妥帖呢?  相似文献   

7.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某电大一道《现代汉语》试题,要求指出所列成语的书写错误,“名符其实”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6月28日)。实际上“名符其实”与“名副其实”都可以用,在此怎么将其列为书写不正确的成语呢?类似的将“名符其实”之“符”判为错字的并不是少数。一个实验小学的网站,将“名符其实”归入容易写错的成语,且在其后括号中将“副”列为规范用法(2006年3月28日)。《中国出版》(1998年第3期)中一篇题为《“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的文章,这样写道:“把‘名副其实’写作‘名符其实’是最常见的错用字。”笔者不禁对此产生质疑,于是进行了相关考证。  相似文献   

8.
“为师之道”与“治学之道”,是教育界尤其教师群体中一个颇为重要的话题。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廓清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迷障,还校园一块净土,是颇有价值的。根据本人的长期体验与观察,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先说说“为师之道”。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崇尚教育的文明古国。无论从中国古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诠释,还是近些年我国专设“教师节”的重大举措,教师历来是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尊重的一个神圣职业。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名望将日益提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教师…  相似文献   

9.
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其中“为之泣”一语,教材和教参均译作“为她哭泣”。粗略一看似乎较为通达,但其中尚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0.
对古汉语中的“为之N”结构,人们的解说各异:或视作单宾结构,或视作双宾结构,后者又有一般双宾结构和特殊双宾结构之分。本文通过维持“之”的寻常意义和考察“为”的特殊用法,确认此式为双宾结构;通过考察比较一般双宾与特殊双宾的性质特点之异同,确认此式通常为特殊双宾即“为动双宾”结构。  相似文献   

11.
“山清水秀”是一个常用成语,却常见有人写错,总肯把“清”字误作“青”字。为什么会错呢?主要是没有弄懂这个成语的结构和含义。这个成语的结构乃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前后文互相渗透,互相说明的,意义是合指的,兼顾的。“山清水秀”其实就是说“山水清秀”,很显然,把“清秀”写成“青秀”是错误的。在成语当中,采用互文结构的倒也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的教育是其中的一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那么就一定要给他的机会.“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尊重教育会使教育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会让学生敞开心靡,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同时也是对教育者思想的净化与提高.对学生的进步常常鼓励让他认识自身的价值.教育需要真诚,惟有真诚,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有成功的教育.改变须从“心”开始.改变必须用“心”为之.  相似文献   

13.
“山清水秀”是一个常用成语,却常见有人写错,总是把“清”字写成“青”字。为什么会错呢?主要是没有弄懂这个成语的结构和含义。这个成语的结构乃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前后文互相渗透、互相说明的,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山清水秀”其实就是说“山水清秀”,很显然,  相似文献   

14.
汉高祖刘邦缺点很多,做泗水亭长时“好酒及色”(《高祖本纪》);“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项羽本纪》);做沛公时,六十多岁的长郦食其求见,“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陆贾列传》);做皇帝时,大臣周昌求见,“方拥戚姬”(《张丞相列传》);更匪夷所思的是“诸客冠儒冠来,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郦生陆贾列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杨晓燕 《考试周刊》2013,(78):20-2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成为教育界的首要关注点。就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如何对教学方法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主要以新课改之后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基础,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旨在从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情景感悟及课堂问题限时抢答等方面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确定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之所"为"。  相似文献   

16.
在《鸿门宴》末尾有“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日:‘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对其中的“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今”字教材中没有任何注释,教参上将全句译为“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则“今”字即“要”的意思。虽然基本正确,只是未免失之于笼统,  相似文献   

17.
对于"诗言志"这一命题,以"志"释"诗"自古有之,然而"志"不等于"诗",其中"言"关系两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志"的表现形式,"言"能否"足志"曾引发不少探讨,然而终究可说"言"是不能废弃的。对于诗歌的语言应是什么样的语言,古今学者发表过独到见解,其观点可归为四种,即"韵"言、"微"言、"兴"言和"象"言,各种诠释均表明诗歌语言应是一种诗化的审美语言。  相似文献   

18.
读到一本教育杂志上谈到《小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值得争论一番,因为小学生作文究竟是“有米之炊”还是“无米之炊”,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现在我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就正于同道。 什么是“有米之炊”?请看下面的实例: 有位小学生写了一篇题为《一杯松子》的观察日记。大意是说:一天,放学后回家,他发现书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之”,在许多选本里都未作注,选编了该篇的初中语课本也没有解释,因此在教学中莫衷一是。对为动用法的认识不足造成了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20.
课本第 72页讲述《辛丑条约》时有这样一句话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首。”笔者认为此句不妥 ,它会使人尤其使学生误解外务部为六部之一 ,而且是六部中的第一个部。笔者建议将句中的“首”字改为“前” ,这是因为条约的原文为“班列六部之前”。另外 ,高校的教材也都是这样表述的。这样改动 ,既可以消除误解 ,又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西方列强的用心六部之“首”当为“前”$河北省乐亭一中@王春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