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在杂文创作中创造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类型”形象。这是一种光辉的艺术创造。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这种光辉创造的“类型”形象战斗力的美:一、通过对“落水狗”、“叭儿狗”等“类型”形象的分析,论证了这类形象出现后客观上产生的不屈的战斗力的感人的美;二、通过对“吃人血的蚊子”、“‘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的分析,论证了此类形象显示了不可抗拒的战斗的力,和感人的艺术真实性的美;三、通过对“二丑”、“革命小贩”等形象的分析,论证了渗透在此类形象身上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所产生的正义的战斗力的美。要之,这类形象的出现,不仅表明了揭穿那些卑劣、无耻、反动事物(人物),是战斗中不可少的阵线,而且标志着鲁迅先生自“五四”开始后二十年间思想文化战线上一个方面的光辉的战斗业绩。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关于鲁迅杂文创造了典型形象或类型形象和典型化的主要方法是“画眼法”等看法发出了异议,提出并充分论证了鲁迅杂文形象的三大特点是:一、创造了杂文形象艺术的最高成就─—高度的典型意象和类型意象;二、创造了杂文形象化的最主要和最好的方法─—钩魂法;三、寻找出了能使杂文产生最大魅力的艺术途径─—形象的理情趣化。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锋芒毕露、批驳讽刺、谐趣横生的战斗檄文。它的美学价值同样也是杂文领域的一朵奇葩。一、逼真传神的形象美杂文的形象性 ,最主要的是“砭锢弊常取类型”。它虽然写的是“一鼻 ,一嘴 ,一毛” ,其形象却是可知可感的 ,把它们合起来读 ,不仅某一形象更加鲜明 ,而且可以从中看出“时代的眉目”。鲁迅先生采用漫画式的笔法 ,勾勒出一类人的精神特征。文中在列举“送去主义”的现象时 ,说道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叫作发扬‘国光’。”“捧着”表现了“大师”们的珍而重之…  相似文献   

4.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喜欢阅读鲁迅小说中诸多的女性形象。记得谢冰心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那么在鲁迅  相似文献   

5.
艺术丑角是艺术家把生活丑角作为描写对象,抓住生活丑的本质,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创造出来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渗透着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从反面肯定了美。同时,生活丑获取了和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具体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成为反面艺术典型,从而又艺术地表现生活中的丑。象葛朗台、夏洛克、泼留希金、别里科夫、奥楚蔑洛夫、阿Q这些典型的丑角艺术,就是巴尔扎克这些大师们“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为它变形……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便化成美了。”(罗丹语)通过这个典型化,将“丑”很“美”地表现出来。这种反面形象,中学语文中是很多的。教师在讲授这些丑角形象时除了申述他们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外,笔者认为,以这些丑角形象作为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示范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鲁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那“风雨如磐”、黑云压城的年代里,他为中国革命事业,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彻底解放,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并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7.
茅盾是鲁迅最早的知音,是第一位自觉地奋起捍卫鲁迅的文学批评家。他最早认识到鲁迅及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给予了鲁迅的《呐喊》《彷徨》等文学创作以高度的,然而是正确、公允、科学的评价。茅盾对鲁迅创作的评论既有宏观的整体综论,也有微观的单篇分析。他都能以十分深刻的、敏锐的目光,慧眼独识地发现鲁迅作品的思想光辉和艺术创造美,并且热情地加以肯定,从而捍卫了鲁迅的战斗业绩。  相似文献   

8.
伟大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的诗歌,同他的杂文、小说、散文一样,是战斗的武器。特别在他成为共产主义战士后所写下的光辉诗篇,充满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豪情,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是革命文艺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十分重视鲁迅的诗作,给予高度的评价:“鲁迅的两句诗,‘横  相似文献   

9.
汪蒲宝 《甘肃教育》2008,(15):45-45
一、求“美”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了言辞的准确清晰和动听。”教学是一门艺术,从某种角度说,语文是教艺术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用“美”的方式激发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激情。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0.
舞蹈浅论     
一、舞蹈的概念和品类舞蹈是一种以人体为物质手段,通过形体的活动来表达人的情感和心灵,并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综合性的表现艺术。它是一种人体造型上的“动的艺术”。吴哓帮在其《新舞蹈艺术概论》中阐述道:“它是借助人体‘动的形象’,通过自然或社会生活的‘动的规律’去分析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动的现象’,而表现出‘形态化’了的运动,这种运动不论是表现了个人或者多数人的思想和感情,都称之为舞蹈。”“其基本要素有三点,即构图、节奏和表  相似文献   

11.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①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②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对于上面这个语段,几乎所有的参考资料无不推崇备至。什么“‘竟会’、‘竟至’、‘竟能’层层递进,一个比一个强烈深广”,什么“把善、恶、美、丑对照着摆在人的面前”,“使人民是非分明,因之爱憎就会强烈,由此也就会产生战斗的  相似文献   

12.
人物是小说的重要因素,给人物命名是小说家体现其艺术才华的一个重要环节。“讲到鲁迅的著名短篇小说《药》,人们通常都能看出夏瑜这一形象显然是影射秋瑾而写的;取姓为‘夏’,是和老栓姓‘华’连成‘华夏’,指中国;华夏两家的悲剧,也就是中国的悲剧。但是,如果说《药》的人物命名艺术仅此而已,那鲁迅的艺术才华也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因此,现在就让我们对此进行讨论,希望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来探究一下鲁迅的大家风范究竟如何。”首先,我指导学生把小说中的人物得名分成这样几类:一、有名有姓者:夏瑜,华老栓,华小栓;二、表…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构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鲁迅的小说将“意”与“境”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意境美。鲁迅小说意境的创造艺术表现在:运用形象思维,刻画艺术形象;融进个人感受,创造美的意境;借助思想认识开掘生活的哲理,从而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呐喊》冲破旧文学的罗网,以战斗的姿态跃上文坛,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为我国小说创作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写完《呐喊》中最末一篇之后,由于现实的重压,鲁迅停下笔来冷静地回顾革命与个人的战斗历程,寻求个人的战斗力量与中国革命的主力相结合的正确道路;总结《呐喊》的创作经验,探索新的艺术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宣言’——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有感”一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论证:一、简要通过“六个”曾几何时,初步阐述与论证了《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宣言’”的理由与观点。二、主要通过“‘十大特点’与‘二十性’”(即“历史性与客观性”;“前瞻性与创新性”;“群众性与时代性”;“战略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与理论性”;“尖锐性与坦诚性”;“现实性与指导性”;“远见性与启迪性”;“逻辑性与哲理性”;“文学性与可读性”),深入阐述与全面论证了《讲话》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宣言’”的原因与理由。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经历过中国革命的两个历史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他的思想发展由进化论到阶级论,从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进而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毛主席对鲁迅战斗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并且号召:“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7.
知识卡片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了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的自喻蕴涵着谦逊与献身精神的高尚品格。鲁迅自喻为“牛”,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生动形象,意趣盎然,从而给人以语言艺…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描写人物及其性格发展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是艺术创造的中心问题。茅盾对此深有研究,曾说:“‘人’——是我写小说的目标。”“单有‘人’还不够,必须有‘人’和‘人’的关系;而且是‘人’和‘人’的关系成了一篇小说的主题,由此生发出‘人’。”(《谈我的研究》)本文想探讨一下《子夜》中三个地主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杂文语言是具有独特艺术审美性和思想深刻性的话语方式.他在语言的创造主要体现为,利用“陌生化”策略激发语言的活力,创造出形象、新颖的语言形式,同时利用语言的隐喻性特征,挖掘篇章的深层内涵;用“反理论化”的表现方式将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艺术地体现出来.通过这种创造,鲁迅杂文表现出了独特的思想和情感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