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正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两国经济实力的"新座次"使中日两国必须摸索出"新关系"。当前,中日关系处于调整期,各种矛盾集中爆发,钓鱼岛争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矛盾之一。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后,尤其是2012年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以来,两国之间剑拔弩张,民众的相互印象也一落千丈。2013年8月7日,《中国日报》披  相似文献   

2.
精品展柜     
《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日)井上清著贾俊琪,于伟译新星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该书是目前最权威、最详实的有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的学术论著,是各国政府及学者研究钓鱼岛问题不可或缺的材料。作者从钓鱼岛的历史入手,科学严谨地讲述钓鱼  相似文献   

3.
正新世纪以来,中日关系日趋复杂,尤其2012年中日钓鱼岛问题争端之后,两国间的交流互动已呈现出"政冷经冷"的"双冷"现象。"政冷"是指两国在政治领域的外交关系因为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而坠入"冰点";"经冷"是指中日间的经贸关系由于经济原因、双边政治关系紧张等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仍在继续。公共外交常被视为政府外交的辅线,通常外交与公共外交两线协同配合有助于目标的达成。"政冷经冷"的  相似文献   

4.
沈晓宁 《对外大传播》2013,(2):23-24,35
2012年本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遗憾的是发生了中日钓鱼岛争端,使得两国出现了40年来最严重的"政冷经凉"局面,甚至引发了两国民众间的互不信任。这种局面是否会长期影响中日关系,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当前的两国关系形势,中日媒体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就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与日本媒体有广泛沟通的《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先生。  相似文献   

5.
近10年来,中日两国交流呈现出的“政冷经热”现象早已引起两国间有识之士的重视,而近两年里钓鱼岛争端、珠海嫖娼案、俄罗斯石油管道、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中日东海磋商等各种竞争与矛盾似乎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集中过。日本右翼势力为侵略历史翻案的活动更加猖獗:鼓动参拜靖国神社、打压对华友好人士、组织和煽动各种挑衅行为等。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争端的舆论斗争异常激烈,而这种舆论斗争通常是围绕设置议题展开的。本文归纳日方设置议题的方法,探究我方应对和反制日方设置议题的策略。一、日方设置议题的主要手法1.高层授意——探嗅议题。日方对我设置议题的谋划途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先由日政府高层内部酝酿  相似文献   

7.
正2011年9月18日,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国有化",中国政府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反制举措。日本国内民族主义高涨,极右政党石原慎太郎领导的日本维新会曾经一度在选举中获得了54个议席,仅次于第二大政党民主党的57个议席。其后,日本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通过首相安倍参加北京举行的20国首脑会议而暂时告别两国之间极度政治对立的状态。当时,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不信任感达到了八成以上。尽管2014年开始中国游客赴日  相似文献   

8.
正唇枪舌剑、剑拔弩张、口若悬河……用这些中国成语来形容新年伊始中日大使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论战再贴切不过了。这场交锋是在英国广播公司《新闻之夜》节目当红主持人伯克斯曼的主持下,分别通过对日本驻英大使林景一和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就西方社会对中日两国间近日纷争的质疑展开的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日方政府悍然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主权归属、中国设置防空识别区等问题。这个不到十分钟的短短访谈视频被中国各大主流媒体报道并转载,这一短暂的交锋却拓展了中国民众对于中国利用媒体开展外交活动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月8日,在英国伦敦的BBC全球总部大厦,中国大使刘晓明和日本大使林景一在《新闻之夜》的演播厅内同台不对面,围绕钓鱼岛领土纷争、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等敏感问题展开辩论,言辞激烈、针锋相对、舆情共振、堪称经典。时至今日,来自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交锋仍然跌宕起伏,余音未了。适时总结国际舆论场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正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在钓鱼列岛问题上的得寸进尺,中国乃至国际对此问题的关注不断提升。对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以"钓鱼岛"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得到105份中文文献,其中101份是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而在2000年之前,只有4份相关文献,其中两份还都是日本历史学者井上清《关于钓鱼岛等岛屿历史和归属问题》一书的中文译本。由此可见,中文研究和解释钓鱼列岛问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伴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恶化趋势,涉外边境冲突时有发生,加之互联网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效应,常常使我方陷入国际舆论场"中国军事威胁论"扩散、国内舆论场"中国军队软弱论"爆发的两难处境,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妥善应对网络舆论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环顾四周,从钓鱼岛争端到黄岩岛事件,从中印帐篷对峙到中日火控雷达照射,从缅甸军机越境投弹到美军机抵近南海侦查无一不受到舆论  相似文献   

12.
言论集纳     
正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学者冯钺在2014年4月10日《环球时报》刊发的《加强中文史料的国际传播力》一文中认为,日本深知利用国际渠道进行大量宣传的重要性。我们虽然有众多中文史料,有力的证明琉球与中国有很久的紧密朝贡关系,以及钓鱼岛历来是中国领土,但这些中文史料很少为境外所知。中国拥有大量中文史料、资料,但在国际上尚未发挥应有的影响力。我们应当尽快组织精干力量把这些史料、资料翻译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与支撑。因此,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前沿的战略、先进的技术以及经营哲学;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才能保证向上的工作热情;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从而成就经典品牌,百年企业。日本是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国家最近,由于"钓鱼岛事件",我们又听到了久违的"抵制日货"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日本仿佛是由一个个珠花项链串连而成的美丽岛国.静静地伫立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海上。但是这个国家好像总是离我们既近又远.近的是1884年.如同欧洲的艺复兴的日本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社会变革的勃勃生机。中国清末时期,孙中山等一代革命志士为寻求革命真理而蹈海赴日,直至时隔百年的今天.中国留学亚洲的留学生仍将日本作为首选之地。但是一百多年来.曰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两次路上中国的土地,烧杀掳掠,这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百年悲情”,加之近几年纷扰不断的“钓鱼岛”纠纷.日术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伤害,都使这个本来离我们很近的国家在心理上好像拉开了一个距离。但是世界大同是人类的理想.即使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两国处于交战之际,也从未能湮没两国人民盼望世世代代睦邻友好的心声。何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和平的历程是应该永远朝向未来的。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角度来论,文学概念的生成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该文首先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东亚中日的古代文学概念语义共性之具体特征,并剖析东亚中日古代文学概念共性的历史成因。其次从历时性视角分析东亚中日文学概念的古今嬗变历史成因,指出东亚中日现代文学概念的形成是200多年在欧洲先期形成的西方现代文学概念的西学东渐这一文化迁移的结果。在东亚中日向西方借鉴学习过程中,中日还曾经彼此借道对方吸收西学的现象。通过考究东亚中日文学概念的古今嬗变历史轨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世界各国的文学概念的形成与变革,是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人民友发好画卷”图片展在东京开幕2005年7月28日,以“和平友好,共创繁荣”为主题的“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画卷”图片展在东京森大厦隆重开幕。图片展以180幅图片生动展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历史,诉说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关系,展示两国关系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0,(3):F0002-F0002
<正>2009年6月,大连市以大连地区多所大、中、小学及教育界人士为主体,并联合社会各领域热心于中日交流的民间力量,共同发起成立了"大连中日教育文化交流协会"。协会以"交流、理解、信赖、合作、和谐、进步"为宗旨,广泛宣传和组织多领域、多形式的中日教育文化交流活动,注重发挥高校学者、科研人员优势,积极开展中日教育、文化、经济、民间交流等相关课题研究,力图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中日交流,并努力成为促进中日各界友好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18.
《对外大传播》2011,(9):4-4
第五届烟台国际动漫艺术节8月19日至21日在烟台举办。 此次动漫节更注重商务实效。在动漫人才教育交流活动中,有动漫大师讲堂、中日动画片对比交流合作研讨会、动漫人才交流会等。  相似文献   

19.
郭铭 《文化交流》2014,(5):81-81
4月1日至15日,“春消息一中日版画作品展”在杭展出.画展陈列的中国版画作品主要是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及艺术家所作.来自日本的11位版画艺术家带来的作品,其中很多早在各类世界级展览中获得过大奖.展出的中日版画作品题材多样,风格迥异.此次版画展中,作者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为主,他们的作品新锐而富有生活气息.中日版画作品汇聚一堂,异彩纷呈,盈溢着姹紫嫣红的春意.  相似文献   

20.
王焱 《对外大传播》2016,(10):F0003-F0003
2016年9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北京-东京论坛”在日本东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面向亚洲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日合作”。600余位来自中日两国政界、经济界、企业界、学术界、传媒界的嘉宾,在双边政治与外交、经济贸易、媒体与文化、安全,以及人文交流5个分论坛中,对涉及构建东亚和平稳定秩序与中日两国的作用、经济改革新局面与中日合作、国民感情改善与中日媒体合作、加强分歧与危机管控及安全合作,以及人文及地方交流如何给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等领域的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