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4年,鉴于当时动荡的国际局势,中国从当时的战略需要和国家长远的建设布局考虑,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地区”,并在“后方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建设。这个区域里,主要地貌为丘陵、高山。面积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强。经过17年的历程,中国的国防军工建成了一个包  相似文献   

2.
自2012年首次中国一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华沙成功举行以来,在“16+1”合作机制的推动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中东欧国家的积极响应。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中东欧国家占近四分之一。可以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东欧国家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3.
我国出版的毛泽东著作外文版,发行到世界上182个国家和地区。据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的统计,1949年至1993年毛泽东著作外文版向海外发行了39个文版、2300多种,3447万多册。毛泽东著作外文版的问世,向全世界广泛传播和介绍毛泽东思想,这是我国政治生活和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事情。许多外国读者认为,毛泽东思想“不仅属于他的人民,而且属于全人类”,毛泽东著作“是给人鼓舞力量的源泉。”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对外介绍毛泽东的著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0,(6):11-11
陈国栋在《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经济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弗朗西斯.福山将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称为“福音”,将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强行推广这种自由民主制度称为政治思想在全球各个地区和文化中的传播:“从拉丁美洲到东欧,从苏联到中东和亚洲,强权政府在20年间大面积塌方。”  相似文献   

5.
根据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对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二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都会使其在竞争中被超越。理清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洪巍 《文化交流》2014,(7):30-33
初夏的甬城,海风拂面,温润舒适。 “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经贸文化交流周”连轴大戏开锣,20多项活动好戏连台。中东欧当代艺术作品展是“首秀”,2014年6月7日在宁波美术馆隆重开幕。宁波市领导和来自中东欧国家的政府官员、画家、音乐家、院校师生,以及在甬中东欧留学生与各地的美术爱好者等300余人相聚在这一艺术殿堂,共襄文化交流盛举。  相似文献   

7.
最早提出“国家形象”一词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他在1959年的《国家形象和国际体系》一文中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国内学者汤光鸿在《论国家形象》一文中认为,国家形象是“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某国的总体判断和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8.
中等收入陷阱含义及特征 我国2008年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由中等偏下收入组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组。作为世界第二大但人均“较穷”的经济体——中国,发展到今天,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着一些相似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较大、增长方式急需转变、社会制度改革、腐败等。那么中国是如日本、韩国等成功跨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还是如拉美和东南亚国家一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认为关键在政府!  相似文献   

9.
刘家佶 《文化学刊》2013,(6):120-128
本文强调对工人阶级生活史的研究,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人阶级60年生活史的研究可展现国家、阶级概念如何在中国工人阶级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建构阶级印象,并由此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革的过程。本文以社会环境和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的变化为主线,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发展过程进行完整的叙事,以他们的生活为“中国工人阶级”意义的真正归宿。  相似文献   

10.
在《环球时报》关于“您认为哪种行为最损害中国国际形象”的网络调查中,“部y)-官员的贪污腐败”连续三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位居榜首,2009年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9.2%。当公众普遍把官员贪腐上升到影响国家形象的高度的时候,官员素质与国家形象的关系问题已是不言自明。实际上,由于官员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官员素质对于国家形象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谈燕 《对外大传播》2010,(12):58-58
“澳大利亚馆的每一幅作品、每一段音像、每一处展示,都印刻着这个国家的多元性。访客们可以充分感受不同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在2010年6月8日举行的澳大利亚国家馆日活动中,  相似文献   

12.
1994年10月,地处“东南阙里”的衢州二中,因为抗战时期的一个美丽故事,奏响了一所学校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的序曲。16年来,有100多位教师,带着二中人特有的凤采和儒学校园的滋养,远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巴西、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任教、访问、交流;16年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的教师也络绎不绝地来到衢州二中交流。文化教育这座“金桥”已构架在不同国度的无数人心中,衢州二中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与世界融合之路。那么,我们就来聆听这所学校的老师、外籍教师以及去国外交流学习的学生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的心声吧!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文最早的典籍《古兰经》中有一句名言:“为了求知,哪怕远到中国。”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交流往来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8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就把中阿人民联系在一起。就在不久前,奥运圣火首次造访了中东海湾地区,这是来自中国北京2008奥运会的祥云火焰。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1月15-16日,第六届亚洲传媒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本次论坛分为“国家形象论坛”与“城市形象论坛”两个分论坛。来自18个国家的学者参与本次论坛,尝试全面、系统梳理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城市形象建设。  相似文献   

15.
话语体系荷载特定思想价值观念,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确立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话语权背后隐含着国与国之间地位和实力的对比,记录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争夺。在“西强我弱”国际传播格局和传播语境中,中国话语影响力仍显得微弱。  相似文献   

16.
彭定国 《现代企业文化》2013,(17):130-130,132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对增强广大纳税人养成依法诚信纳税的自觉性,全面推进依法治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推进依法治税的根本措施,就是解决税收管理中存在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据媒体报道,2010年下半年我国拍摄了新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跟之前商务部推出的“Madewith China”宣传片不同的是,此次采用全明星路线,可谓星光灿烂,在60秒钟的广告中诉说或展现了中国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中国政治发展和改革中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其关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作为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作出的“四个全面”全新战略部署的关键一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能否真正实现,对中国政党和政府权力运行、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建设有序开展、民心民力巩固团结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雷颐 《文化学刊》2014,(4):4-12
本文以《日本国志》的遭遇、海军军费被挪作他用为切入点,对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文化观念、国家制度建设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此时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军事体制等几个重要方面,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建构,而中国仍处于前现代国家。所以,甲午战争时中国是“非现代国家”,而日本已是“现代国家”,中国惨败,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国际新闻的流动中,西方国家在国际传媒中对中国的指责是否公平合理是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指摘增添了中国外交中“软实力”的建设代价,使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大打折扣。 要改变现有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并塑造美誉的国家形象,就需要考虑如何在传播全球化的流程中表达中华民族的历史,阐释中国“和谐文化”的意义。 成功的和谐文化传播不仅要随着中国对非政策的演变不断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还要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引领中国对非外交活动的进展,从而更彻底地赢得广大非洲国家的受众。[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