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期以法新社《上海外滩世博前重生》和新华社的《中国学校怒斥〈纽约时报〉黑客报道“无中生有”》两篇文章为实例,前一篇梳理了外媒给我们对外报道的一些启示,后一篇则就如何反击外媒不实报道总结了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2.
房宁 《对外大传播》2010,(11):50-50
本期选取《华盛顿邮报》的《中国富人考虑如何帮助他人》和新华社的《伊春客机失事打破中国民航69个月飞行安全纪录》两篇文章,前者剖析了如何在热点新闻的报道中抢占舆论高点,后者通过整理文章的采写过程,解析了突发事件报道如何兼顾"新闻、现场、深度"。  相似文献   

3.
进人2004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日程上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项目似乎显得特别多。不到半年的时间,《党内监督条例》出台,人权写进31宪法。《人权白皮书》公开发表,《依法施政纲要》正式颁布,这一系列措施,显示出中国最高领导层推行政治改革的决心,也预示着在民主政治改革的道路上今年将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因此,如何抓住这一新闻热点进行报道便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从事对外报道的记者与编辑面前。坦率讲,这是个新课题,有难度。因为首先面对这样一个主题重大的战役性报道,我们没有以往的任何惯例可循,同时,新华社向来被视为官方媒体,播发的每一句话外电都会详加揣摩,希望听出什么“弦外之音”,这就要求我们的报道必须准确到位,不留话柄。面对这样一个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新华社专门从事对外报道的记者编辑认真研究,勇于探索,对传统的政治报道思路进行了大胆创新,效果不错。现试作一小结,与同行朋友们分享。  相似文献   

4.
本期以新华社的《中共尝试在城市“公推直选”巩固其长期执政根基》和英国《卫报》“十字路口的中国”系列报道中《寻找爱情,自由并不是答案》为案例。选取了民主这个对外报道亟待向世界说明的中国话题,以细化描述和直接引语回答海外读者疑问:分析了如何用鲜活生动的故事包装事实的报道方式,指出改进对外报道手段,有利于实现与海外读者话语体系的对接,拉近与海外受众的距离进而对其产生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今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对外传播教程》,是长期从事外宣工作的资深专家沈苏儒的作,是1990年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对外报道业务基础》的增订版。当年,朱穆之同志看到这本书的写作提纲后说:“对外宣传很需要这样的基本教材,它的出版对培养和提高对外宣传工作的业务水平会有很大的作用。”而赵启正同志在看书后给作写信说:“我发现这是我需要读的书。”  相似文献   

6.
如何做好对外经济报道,这是对外宣传工作中的老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在国际社会的上升,做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报道成为当务之急。从目前情况看,对外经济报道是对外传播的热点,也是难点,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今日中国》的盲点,因此对它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有时候,外媒报道就象一面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对外报道的不足和未来改进的方向。美国《时代》周刊今年6月1日刊发的长篇报道《重建中央王国》就是这样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8.
黄歆 《对外大传播》2008,(12):45-46
大家都知道,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借用这个表述,我把这篇《中国致富速度将放缓》中体现出来的对外经济报道的要素归纳为时机、故事、角度这三点。  相似文献   

9.
办刊初期的年轻人 1994年初,新任局长杨正泉有意办一本公开发行的对外宣传政策指导、理论研究、实践探讨的刊物,由新成立的综合业务部(后改为总编室)承担。部主任周东元提议将我从中国报道社调来,筹办这本名为《对外大传播》(现为《对外传播》)的杂志。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一篇对外文化报道打动读者,选题这一关非常重要。笔者试结合对外文化报道的优秀案例浅析对外报道如何选题。1.文化产业或者文化经济。像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经营,国产影片和进口电影票房收入的变化等都是国外读者感兴趣的文化题材,关键要善于抓住国内文化热点中的国际元素。以中国电影的对外报道为例,对外部在电影《阿凡达》登陆中国市场后,先后播发稿件《〈阿凡达》首日票房创中国电影市场新高》、《〈阿凡达〉8天破3亿连续创造中国电影纪录》、《〈阿凡达〉成中国票房新冠军》等稿件,被法新社、路透社等外电和新加坡《联合早报》、《英国独立报》、美国《辰报》等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才流失和回流问题是近年来中外媒体关注的报道题材。比如,今年初美国《纽约时报》就发表过一篇题为《逆势而动,中国吸引科学家回国》的报道;时隔半年,法新社选取一个有利时机再次关注这个话题,而且做得比《纽约时报》那篇报道更客观,启发也更大:  相似文献   

12.
本期我们选取法新社在人大召开前一天播发的报道《农民期待“两会”促进落实农村政策》作为案例,作者通过分析该文及外媒对我国“两会”普遍的关注点及报道方式,指出值得我们对外报道借鉴的写法。  相似文献   

13.
正这里说的对外报道,专门指中国新闻向国外报道,其根本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国际新闻向世界报道,不在此文讨论范围内。对外报道经常使用外语,但面向海外华人华侨时,用的是汉语。我国从事对外报道的传统新闻机构主要有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的对外部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日报》、外文局等专业对外新闻机构,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报纸刊物等。传统的对外报道机构大多是中央单位,也有少数属于地方部门。随着新媒体技  相似文献   

14.
本期以英国《金融时报》的《东莞的“民工荒”》和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中国给医疗制度开出药方》两篇文章为实例进行点评,通过分析外媒作者的视角和写作手法,启发中国媒体如何做好对外经济报道,以及宏观题材的对外报道。  相似文献   

15.
如《雷锋和姚明:中国人寻找多元偶像崇拜》《中国女人:从“铁姑娘”到重施脂粉》《用英文编字典的活佛》等稿件,政策把握得当,既符合中央的方针政策,又针对海外读者的关注点,适合于他们的口味,广受好评。香港《太阳报》采访部主任就说:“现在你们的新闻比以前活跃和开放了,希望以后多朝着社会脉搏的线路走下去。”  相似文献   

16.
用外国人的笔触展现精彩世博 新华社的世博对外报道亮点之一就是对外部为提升上海世博会海外影响力、拉近海外受众与中国之间距离而开设的《世博明信片》栏目。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8,(4):6-6
《人民日报》(海外版)王谨《对外传播》2008年再次改进以来,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报道主题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国内的读者感兴趣,很多内容海外的读者也很关注。比如《百名非洲青年的北京剪影》,通过简练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将这次交流活动展现给读者;《走进重庆市首场"三定"新闻发布会现场》报道有深度,也比较有海外特色,在版式编排上也很有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世界语《中国报道》网络版通过“十六大专题”对这次盛会进行了集中详尽的报道,在世界语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相似文献   

19.
申宏磊同志撰写并发表在《今日中国》2002年第4期上的《WTO带给我们什么》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的“第十二届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好新闻”评选中,获“对外报道”二等奖。此发表后得到匈牙利,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馆员和许多读的好评。本刊经作同意进行了删节,现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期选取新华社和英国《金融时报》的两篇报道,侧重分析在对外报道中对复杂重大敏感议题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