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世界关注中国、聚焦四川。统计显示,超过32个国家和地区的147家媒体入川采访,登记注册的记者人数多达800名,其中包括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纽约时报》、CNN、《朝日新闻》等世界著名媒体。这样大规模、突袭式的境外媒体聚集采访,在中国内地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2.
由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海外媒体交流联谊会主办,沈阳市政府新闻办、沈阳市网信办、凤凰网辽宁频道、沈阳凤之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沈阳全力打造东北亚四个中心"——2018中国沈阳全球发布活动,于6月18日-21日在沈阳成功举办,来自世界五大洲26个国家和地区52家媒体的近60位记者齐聚沈阳,深入体验沈阳历史文化的魅力和振兴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2010年4月22日,第五届中国-东盟青年营在广西南宁隆重开幕,来自东盟十国的100名青年代表和东盟秘书处1名观察员来华参加青年活动。本届青年营活动以“东盟青年了解中国”为主题,历时7天。  相似文献   

4.
2009年11月16-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进行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16日下午,他在上海科技馆以所谓Town Hall Meeting(国内有译成"面对面",不够贴切,后文简称"上海THM")与500余名中国青年学生展开对话。活动共持续约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15,(5):14-14
4月23日,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举办第67期“记者大讲堂”,邀请《长江日报》高级记者余熙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一个中国记者的声音究竟可以传多远》为题,结合他20多年来在海外开展公共外交的成功实践作专题讲座。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主持活动。来自中央和北京市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的负责人和编辑记者近2001人参加。  相似文献   

6.
刘滢 《对外大传播》2013,(9):13-15,1
今年3月,新华社组织七个地区的驻外分社记者就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主流媒体报道在当地的影响力等问题采访了30个国家的62位媒体人士和中国问题专家。采访发现,外国意见领袖眼中的中国和中国媒体形象与我们期待并努力塑造的并不完全一致:发达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引人注意"和"令人不安";发展中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友好"的"强国"。在媒体影响力方面则表现为在亚、非、拉乃至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微弱。作者认为,改进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活动,一是要从媒体和受众两个层面提高落地率和有效到达率;二是要扬长补短,从海外受众需求出发改进传播内容;三是要按传媒市场规则运作,加大新闻产品的营销力度。四是要增加并重用国际新闻人才,打造真正的"世界媒体"。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活跃着一支生机勃勃的力量,这就是中国青年与世界各国青年之间的对话与往来。党和政府领导人历来都十分重视中国青年的对外交往,充分肯定青年交流在推动国家关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23年4月12日,第二届国际青年北京论坛成功举办。中外青年、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代表围绕“新时代·炫青春·向未来”这一主题,就“青年如何做好沟通中外友好的使者”“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文化之都赋能青年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青年蕴含巨大力量,是文明交流互鉴事业的主力军,也是推动全球发展的生力军。新时代国际青年期待发展、拥抱发展,在北京找到了赋能自身发展的平台和机遇。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2007,(3):14-15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相似文献   

10.
青年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是社会生活中最具活力的文化板块。青年文化一直是学界与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进一步厘清国内青年文化研究的载文结构和研究趋势,本文以2000—2020年中国知网的文献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绘制国内青年文化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国内青年文化研究热点稳固,主要有理论建构、文化现象分析以及文化与青年发展之关系的三类研究热点;"文化自信""青年亚文化""新媒体""网络青年亚文化""大学生"等相关研究是未来研究的趋势。对此,人们要重视本土化理论建构、丰富跨学科研究思路与研究范式、回应社会与时代的需求,使青年文化研究形成持续研究、动态追踪、纵深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刘琛 《对外大传播》2010,(10):15-16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渐密切,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获得了出国工作或者访学的宝贵机会。那么,在"走出去"后,这部分"海外华人"该如何借助在地优势,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如何掌握"介绍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技巧是一个值得我国文化外宣工作重视的问题。为此,本论文以笔者在澳大利亚所做的中国文化传播调查为例,总结成为在域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见领袖"的主要途径和需具备的跨文化传播意识。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中国在国际能源舆论结构中的表现近段时间以来,国际媒体有两个关于中国和美国能源发展的报道:第一,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表的数据,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第二,同样是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该机构预测由于页岩气革命,2014年,美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国。一个是中国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个是美国对国际能源市场依赖程度的进一步降低,但是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视角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国内媒体对第一个数据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国内主流媒体的海外记者站点数和驻外记者数量迅速增加。如何在全新的全球传播生态中,创新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与解读中发出中国的声音,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国内媒体的海外记者队伍的体制和机制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人员数量与国际一流媒体相比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驻外记者的专业素质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建  相似文献   

14.
2020年4月,一部《国有界,爱无疆!韩国青年助力中国社区抗疫》的韩语短视频节目在韩国的社交媒体和网络上广泛传播,受到韩国网友的极大关注。该视频节目在人民画报社韩文《中国》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后,被韩国《中央日报》《亚洲日报》、CBS媒体集团、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韩中友好协会等多家主流媒体和机构转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许多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选择留在中国,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对中国抗疫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2007年2月,胡锦涛主席访问非洲期间,提出今后3年内邀请500名非洲青年访华。 由非洲有关国家青年政府官员、青年组织领袖、青年社会工作者、青年企业家和大学生代表组成的首批100名非洲青年代表团于2007年12月10日抵达北京,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青年的生活环境和外部舆论环境也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Z世代”已成为全球网络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国际舆论场需要更多中国青年的声音。要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国际传播青年人才需要具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语言、选题策划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并培养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作为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外宣媒体单位,打造国际传播青年生力军,要着力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多路径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专业能力和健全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在对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中发挥出青年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外华文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将其纳入"大外宣"的格局,与国内媒体共同构建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这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国家战略。从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到实地体验当代中国的"行走中国"活动,海外华媒以不同形式、不同视角展开与国内的沟通和交流,这一方面体现出我国政府对海外华媒的日益重视,另一方面也显现了  相似文献   

18.
刘岐慧 《职业圈》2014,(32):64-64
和青年技能提升、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一样,青年文明号活动已经成为共青团的一大“青”字头名牌工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研究青年文明号活动的内在机制,探讨使青年文明号活动持续发展的动力,以及青年文明号活动与“以德治国”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正4月16日至20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全球化智库组织的"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第一站到达贵州。来自巴西、喀麦隆、中国、德国、印度、韩国、英国、美国等8个国家的智库、媒体、企业等领域的在华国际青年英才走进贵州,了解贵州在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国际青年参访了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探索国际科技合作的机遇;前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了解贵州是如何运用数字经济进行精准扶贫,造福当地人民;参访黄果树瀑布、坝陵河大桥及桥梁科技馆,了解贵州的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国际青年还前往遵义市花茂村,探索中国绿色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9月17日到25日,我作为《北京周报》和《中国与非洲》(隶属《北京周报》)的记者,参加了“感知中国”在尼日利亚和肯尼亚的采访活动。在非期间,与报社后方以及非洲分社密切配合,通过杂志、中英文网站、北京周报新浪官方微博和《中国与非洲》FACEBOOK社交媒体平台,对活动进行了多媒体、零时差、全方位、图文并茂的立体报道,为不同平台受众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