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景新 《职业圈》2008,(16):70-72
作为企业的外部顾问,我经常有机会到不同公司与管理者交流。 在谈到公司人才时,我经常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眼中公司里最优秀的员工是什么样子?你最赏识他哪一点?  相似文献   

2.
大连:来访的日本议员周六表示他们对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充满信心,其中体育也将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企业的外部顾问,我经常有机会到不同公司与管理者交流. 在谈到公司人才时,我经常问他们一个问题:你眼中公司里最优秀的员工是什么样子?你最赏识他哪-点?  相似文献   

4.
我经常在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8岁的孩子. 他是姐姐的儿子,叫张继兵,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正日本大众对华认识随着中日关系宏观层面的好坏而发生变化,同时这种变迁也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大众对国际环境的认识,对政府制定对外政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根据大众对国际环境的认识或者对某个国家的认识,适当地调整对外政策,以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日本内阁府"关于外交的舆论调查"(1978-2017),是自1978年以来,日本为了把握基本的  相似文献   

6.
老兵真乞     
逸名 《文化博览》2005,(3):63-64
一个朋友爱吃水爆肚,经常拽着我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寻找回民餐馆挨家试吃.后来被他踅摸着一家,就在经纬街上,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爆肚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中日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军事安全互信等多种问题同时爆发,中日关系处于最严峻时期。如何做好对日传播,面临着非常挑战。记者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期间,就对日传播问题,专访了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委员。目前的中日关系是个阶段性的问题《对外传播》:您在日本已经累计工作生活了26年,出任驻日大使之前还担任过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和驻韩国大使,您对亚洲问题,特别是日本问题很有发言权。您如何看待目前的中日关系?我们在对日传播上应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8.
感恩的心     
方圆 《生态文化》2013,(5):51-54
王总是我的一个朋友,温州人,在全国几个地方都有产业,包括北京。所以,他经常来北京,来了自然会约几个朋友坐一坐。  相似文献   

9.
史叶 《文化交流》2009,(5):87-87
赵丹是个博闻强记的人,他能把别人或自己演过的戏,在几十年后叙述得一清二楚,描绘得活灵活现。可是,一离开舞台和银幕,他这种惊人的记忆力似乎立即不复存在,甚至最普通的事物也经常糊里糊涂。他的儿女们在他外出工作时,总要开玩笑似地提醒他:“爸爸,侬姓啥名啥?”“阿拉姓赵名丹。…“侬有几多岁了”“我,我搞不清爽了。”  相似文献   

10.
弟弟     
弟弟小时候就十分懂事,也许是姐姐多的原因吧。他的性格有些内向,不经常出去和小朋友疯,也不太多说话。记忆里的他好像十分孤独,因为玩伴少,就常常与书为伍,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15年10月24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0共同举办的第十一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开幕前夕,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22日在北京发布。作为"北京-东京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关系同步舆论调查自2005年首次实施以来,已成为反映中日两国民意、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也为论坛提供了重要的民意参数和讨论话题。当前中日关系虽然开始逐步走出前几年的严重困难局面,但由于两国之间既有历史感情纠葛,也有现实利害冲突,形势依然敏感复杂。对于双方政府和国民来说,两国在地理上互为邻国的物理属性任何时候都无法改变,在影响力上共为亚洲大国的结构格局也将持续。中日关系已有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值得双方高度珍视,精心维护。未来两国谋求共同安全,实现共同发展,既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相似文献   

12.
昀熙 《职业圈》2012,(25):54-55
成长轨迹 1864年韦伯出生在德国爱尔福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政治家和公务员。父亲的职业使家里充满了政治气氛,许多著名的学者和公众人物经常造访家中。  相似文献   

13.
“明天会更好”是2008年中曰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的主题口号。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和“明天”的象征,“明天会更好”寄托了青少年对中日关系美好未来的希冀,也表达出两国青少年推动中目关系发展的坚定信心。为配合胡锦涛主席访目的“暖春之旅”,应日本政府邀请,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派遣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行200人对日本进行了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5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中日青年交流活动时说:“我深信,青年代表着希望和未来,今天播下的种子明天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青年时代播下的友谊种子,将永远伴随着我们的人生。”2008年5月10日下午,中国青年代表团结束对日友好访问后乘机回国,代表团在北京亮马桥路附近的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举行简短的总结会,《对外传播》记者应邀对代表团成员进行独家专访。尽管成员们脸色稍显疲惫,,旦当问及访日感受等话题时,每个成员都进发出一种青年人独有的热情和活力,话语间流露出一种沉甸甸的收获和对中日关系美好明天的期待。在本刊编发稿期间,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编辑部全体成员都震撼着、感动着、行动着,纷纷参加捐助活动,尽自己微薄之力。为灾区献一份爱心。另一条消息也感动了我们:5月16日15时30分左右,目本第一批救援队抵达四川青川县县城乔庄镇,开始投入救援工作,这是首个抵达灾区现场的国际救援队。从日本国际救援队身上,我们似乎读出了中日关系“明天会更好”的更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4.
徐凯 《职业圈》2010,(1):124-125
倪峰喜欢越野说起来很戏剧化,以前倪峰经营一家化工厂,一次的投资失误让他放弃了化工生意。后来接手了家里经营的汽车用品公司。公司代理全球蓄电池顶级品牌Optima和全球销量最大的“瓦尔塔”蓄电池。为了解接触更多的客户,他经常参加车友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在周末跟车友驾车到郊外去玩。  相似文献   

15.
张某属于那种典型的新好男人类型,在单位听领导的,在家听老婆的,路上听交警的。从没听过他和谁发生名利的事情,更不用说什么风流韵事了。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碰见同事说荤段子,他总是乐呵呵地听,还经常主动自暴隐私,说些网上泡妞遭遇恐龙之类的尴尬。同事叫他打  相似文献   

16.
徐耀庭,原《人民中国》杂志社副社长,近六年以 来,他一直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做新闻官。在此次“中 日两国人民友好画卷图片展”系列活动中,徐耀庭以对 新闻业务的了解以及娴熟的日语成为了一员干将,尤其 是在布展现场,他质朴的工作作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2005年10月7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 国神社,记者在北京一些报纸上看到日本65%的媒体都 对此持反对态度,而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在日本工作了多 年的他对中日关系的未来有哪些深入思考?在与国内战友 重逢时,他被哪些人和事“碰撞”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他对我们的对日宣传工作有哪些具体的建议?带着一连串 的问号,记者与尚在东京的他连线了两个小时,在电话线 这端,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外宣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金秋送爽的8月,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德国波恩大学教授莱因哈特·泽尔腾先生利用会议间隙,来到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世界语部的同志们进行了热烈友好的座谈,因为他也是一位坚定的世界语。他说:“是世界语的理想,即世界语的内在理想,激励我学习世界语的。”早在法兰克福上大学时,他经常参加当地世界语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听说金德意那公司的门口经常停着奥迪、宝马、奔驰、林肯。可是,我在他公司门口。只看见一辆昌河面包车。这种车,现在就是买一辆新的,也就两三万。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经常浏览和阅读《万象》《书屋》《大地》等刊物,你就会发现一个非常熟悉的作者名字,他就是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作家余凤高。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2008年新年钟声的敲响,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圆满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福田的此次访华被称为“迎春之旅”。目前的中日关系正在回暖,人们感受到即将“大地回春”,这将带来交流的繁荣,交流又将促进两国关系进一步升温。正如2007年12月28日下午,福田首相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所表示的,这次访问中国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自2006年秋天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