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深度的抒情者,海子、骆一禾以他们短暂而宝贵的生命,坚守着自己的诗歌理想:"麦地"精神家园,以此来对抗海德格尔的"世界的夜".他们二人用生命承担起诗歌的使命,默默地坚持着朴素、热忱的"麦地劳作",以此来深入麦子与民族精神间的本质联系.他们的麦地诗歌因与生命结合具有同一性,而二者的诗歌所展示的境界及作品风格又具有差异.海子和骆一禾是当代中国最初意义上的、真正的麦地诗人.  相似文献   

2.
正西渡是当代诗坛的著名诗人和批评家。如一些学人所言,研究批评家的诗歌,首先要研究其诗歌批评。西渡的诗歌批评是以研究海子和骆一禾知名的。也许以此之故,西渡的诗歌写作仿佛也受到这两位已故诗人的影响。西渡曾经指出,海子、骆一禾、戈麦的离世,使得中国诗歌的发展中断了"复活"或"新生"的重要方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诗歌写作"完全放弃了体现在上述诗人身上的宏大抱负——一种扩展性的诗歌时空和诗歌心  相似文献   

3.
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自杀无疑使所有热爱诗歌的人感到猝不及防的震惊。这位“诗歌的烈士”(骆一禾语)以他的死捍卫着自己崇高而又神圣的理想。“他的生命已经转化为他的诗歌,他因他的诗歌而长存于我们的记忆”(燎原语)。海子写于自杀前两个月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流露了他屈原般的孤独,使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诗坛中,骆一禾是"被遗忘"的重要诗人,无论从诗歌史还是从诗歌价值的角度,骆一禾以及他的诗都应该受到更加重视和应有的认识。骆一禾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一种诗歌写作的可能,他的诗学追求同样可以给当下的诗坛带来巨大的启示作用。论文从品格魅力、诗歌创作、诗学追求三个方面浅略的论述了骆一禾其人其诗以及诗学主张,借此来重新认识诗人骆一禾。  相似文献   

5.
海子作为中国第三代诗歌浪潮的杰出代表,其独具个性的诗风,庞大复杂而又相对集中的诗歌意象,都有着审美和研究的价值。以往学术界对海子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麦地情结"上,很少言及诗歌意象具体分析与诗歌王国的向往。通过对诗人的成长、诗歌内容、思想向度等方面的分析,重点探讨诗人笔下另一意象的集中——"王者情结",以及其与诗人的非正常死亡之间的隐秘关系,以期能对学术界研究诗人海子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文坛对海子"太阳"系列长诗的批评经历了几段历程。与海子同一时期的骆一禾、"盘峰论剑"之后的燎原以及秦巴子的批评较具代表性。但这些批评又缺乏应有的理性,往往陷入到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中:要么全盘肯定、顶礼膜拜;要么又全盘否定、肆意嘲讽。批评者们的这种极端化思维与他们对于长诗文本本身的忽视,不仅导致了批评的"异化",也遮蔽了海子长诗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放下了永远忙也忙不完的俗事、杂事和没完没了的各种工作,静下心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读书吧——把读书当成私事——没有任何功利色彩,没有任何目的——娱悦眼球的那种阅读。先是找来朱正琳的《读书是私事》,拜读第一篇关于加缪长篇小说《鼠役》的随笔——《"放逐自己在家中"的生涯》,感觉他的解读和我大学时代读《鼠役》的感觉差不了多少,有的甚至还不如我体会的深刻,再读他就早逝诗人骆一禾(诗人海子的好朋友,海子遗作的整理者之一,在海子卧轨自杀三个月后不幸患脑疾病逝。)长篇抒情史诗《世界的血》写的解读文章——《生命的诗与诗的生命》,也感觉了无新意,属于边缘化解读,而据作者简介而言,此公经历颇丰,祖籍安徽,  相似文献   

8.
正金晔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中指出,1989年3月26日,天才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尽管这是一次无组织、无教派的个体行为,但从后继诗人的陆续自杀行为来看,海子的自杀使诗坛笼罩上一团死亡的阴霾,吹生起一种"诗人""殉诗"的情结。诗坛对海子之死投之以崇敬的目光,并有诗人以死相效,评论界对海子自杀行为本身的讴赞也一度成为热潮,在广泛而普遍一致的评议中,海子之死被"神化"了,具有了"形而上"和"准神学"的意义。甚至学者从海子卧轨时怀揣《圣经》这一细节出发,对其自杀行为加以顶礼膜拜,将海子  相似文献   

9.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着当地的自然景观,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感、文化价值取向。骆一禾的河流意象书写带有明显的个人记忆与文化情结,河流的特性与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共同形构了独特的河流形象,而这独特的河流、渡河者形象又可以反过来印证诗人的诗学理想。文章对骆一禾诗歌中河流意象进行梳理,以文学性的角度来分析河流意象的表征与文化意义,揭示骆一禾选择河流的文化心理。然后通过渡河者的形象及“渡河”这一行为分析,解读认知地图中的找路元素,揭示潜藏在诗人无意识层面对民族精神文明的重构、生命自明的诗学理想。  相似文献   

10.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有长诗《土地》(1990)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还有《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这里选择他的《亚洲铜》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海子,现代著名诗人,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16岁考入北大, 后执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诗作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篇  相似文献   

12.
[作者与题解]海子(1964-1989),男,原名查海生,安徽安庆人。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著有长短诗作《春天,十个海子》、《太阳》、《传说——献给大地上为史诗而努力的人们》、《风很美》、《五月的麦地》等几十首,并有诗学随笔和小说、短文若干。《答复》,选自《海子、骆一禾作品集》(南京出版社1991年出版)。  相似文献   

13.
麦子意象作为海子独创的精神实体,不仅勾连起苦难的乡村生活给诗人造成的伤痕情结,而且还是诗人使命的具象物,精神追求者、播火者的精神画像.海子对"麦子"意象的使用所经历的前后变化,可以清楚地展现他对"诗人使命"的理解、坚守和最后的放弃.梳理麦子意象前后蕴涵的变化可清晰地展现海子走向绝望直至自杀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骆一禾是一位极具建设性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对诗的思考与探寻上他提出了几个关键的核心命题。"修远"与"诗歌共时体"这两个诗学主张是骆一禾长期实践与思索的结果,实际上涉及到了诗歌创作精神和基本原则的问题。通过对"修远"和"诗歌共时体"这两方面的具体阐释,重新挖掘其价值,或许可以给当下诗坛带来某种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引读】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杰出诗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系,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他写下了近300首优秀的抒情诗和7部长诗,已出版的作品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诗作】答复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赏读】在海子的诗中,有很多是写麦地的。他执迷于麦地,钟情于麦地,他是中国…  相似文献   

16.
"海子之死"作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中的重要事件,就在于其意外死亡本身产生的一系列效应,"海子神话"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一神话当中,海子被塑造成圣徒般的诗人,带有弥赛亚神性的先知,这是对海子的生平和作品采取了象征性叙述而获得的结果,背后则是关于对诗歌空间和诗歌认同标准的认知,以及进一步的重新构建和确立。  相似文献   

17.
春天、阳光、大海、桃花——这是诗人海子送给我们的温暖的礼物。这些美好同各富隐喻的意象和景致在海子的淡淡叙写中匆匆到来却又匆匆作别。海子的著名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这样的冷静与决绝、温柔而残酷。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艺术符号,是诗人感性、知性与客观物象的瞬间综合。大凡成熟的诗人,总是有相对稳定的意象符号,海子的"麦地"(麦子)、"村庄"等意象便属此类。在这些意象中我们不但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海子诗歌的丰富内涵,而且更有助于了解海子的人生轨迹及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9.
海子的抒情短诗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意象,它们又以马意象为主导建立起了一个以乡村为依凭的意象体系。不过,一直以来,学者们研究海子诗歌的时候都只注意到了海子诗歌当中的月亮、麦子、草地等几个意象,而主导的马意象常常为研究者们所忽略。正基于此,通过对海子抒情短诗中主导意象"马"的分析,从中得出"追寻"、"孤独"、"野性"等几个不同而又相联系的精神内涵,它们代表了海子精神的侧面。  相似文献   

20.
实体是海子诗学观中的重要概念。海子早期的诗歌以实体的眼光看待一切,把土地、水和东方精神看作永恒不变的实体,麦地诗歌带来了诗人独一无二的神性抒情。实体的涵义是为信仰者许诺另一个世界,当海子在现实中伤痕累累,超越性的精神诉求又面临困境时,诗人对实体的拯救性质绝望了,主体开始觉醒。通过对原始生命力量的呼唤,诗人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太阳史诗的幻象化生存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