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甄言 《新闻世界》2008,(10):108-108
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世界上众多文化资源当中的一种。西方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的贡献只是构成普世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替代普世性文化的全部。某些西方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西方文明完全等同于普世价值.把非西方文明看作是特殊价值,如亨廷顿所说的“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这就过分夸大了西方文明中的普世价值,把其中的特殊价值也普世化了。在现实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一些国家自认为是人权、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发明者、垄断者和输出者。他们成了普世价值的唯一认定者。这种西方文明中心论、西方价值绝对普世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提问与回答     
问:各大古老文明的差异有何现实意义? 答:有现实意义。譬如,我走了那么多远的路程以后,突然发现古老文明的走向绝大多数都成了伊斯兰文明的所在地。后来我又走了欧洲96个城市,对西方基督教文明和天主教文明有了系统的了解。大家知道,冷战结束以后,哈佛大学教授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21世纪世界有很多文明的冲突,其中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是最主要的文明冲突,成为新世纪的主旋律。这样的话,这些文明的现状和历史直接地通贯到21世纪。我走这些古老文明废墟的时候,强烈地感觉到一点,这是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3.
英美两国同属西方文明体系,两国政治制度是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国政治制度建设颇具影响。比较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西方政治文明,加快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问:近年来经常听到人们提及犹太文化研究,请问研究犹太文化有何意义?答:发端于三千年前的犹太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对世界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犹太文明成为人们探索和了解西方文明源头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一样,犹太文化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以贯之”的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犹太文化聚合了数千年的历史沧桑,其历史性特征和传统性内涵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从这一意义上讲,研究犹太文化对进一步了解世界文化有着特殊的意  相似文献   

5.
一部研究东西方文化的新著———《东西方文明沉思录》今年4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隆重推出。本书由日本著名文明史学家村山节、著名经济评论家浅井隆撰写。作者以超越时空的大视野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全球经济的现状作了研究 ,指出 :各种文明都有其诞生、生长、繁荣和消逝的过程 ;东西方文明之间既有冲突 ,又有互补性 ;文明的冲突表现为文明中心的转移。书中阐述了村山节提出的“世界文明八百年周期说”,这个周期 ,就是八百年轮回一次。作者认为 ,文明从东方到西方 ,又从西方到东方 ;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新文明 ,将在未来的世…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古老的中华帝国面临着覆亡的危险,有识之士开始纷纷寻找救国的道路,为了“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①,经过了艰难的历程。当时的清政府闭关锁国,“严夷夏之大  相似文献   

7.
温军超 《今传媒》2013,(2):147-149
老子文化的海外传播迄今已经历了两个时期:"西渐"和"西送"。在第一时期的前两个阶段主要由西方人承担传主角色,带有不同程度的西方宗教、文化中心色彩,在第三个阶段中国人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增强,老子文化逐渐进入了"西送"时期。参照孔子文化西传中出现的问题,借鉴拉斯韦尔的传播五要素理论,再加上老子文化自身的优势和对传播思想的阐释,建构与时俱进的系统化老子文化"西送"模式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方法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出版与海外交流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文明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交流和促进中发展的。在中世纪以前,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将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丝绸纺织和陶瓷制造技术等精湛的工艺输送到西方,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18世纪和19世纪以来,经过产业革命的欧洲和科技进步的美国,又把先进科技和文化传到中国。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程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世界先进文化的推进和交流,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9.
一、西方发达国家“老子热”的兴起及其原因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基督教的《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亦称《老子》。 据《人民日报》报道,1992年,在已有多种英文版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5720字的《道德经》英译本出版权,在美国又为8  相似文献   

10.
冯晓婷 《新闻世界》2011,(5):132-133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知识,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便是译报,《时务报》的《东文报译》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东文报译》关于各国的译报反映了当时日本对世界的看法,这种从日本传入的知识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1.
翻译图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我国从汉代开始就翻译图书,当时以译梵文佛经为主,自明代开始较多地翻译西方的自然科学图书,从而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清代初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严禁外国人在中国出版图书,对外国文化采取排斥、封闭政策。以致有的外国传教士到中国境外的马六甲等地编辑、翻译、出版中文书刊。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打开了清王朝的大门,曾在马六甲从事翻  相似文献   

12.
文章指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说,是在对世界从何处来的哲理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世界是怎么来的科学假说。老子的一、二、三数字表述,是具体事物与发展阶段论的统一。老子用这一假说,阐述了一分为二和事物发展阶段论。  相似文献   

13.
译入与译出:困惑、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它构建并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借鉴与尊重,成为世界交流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从中华文明的演进来看,对异域文化的译人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东汉至唐宋的佛经传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东渐,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直接参与了中国文化、宗教乃至社会的变革、改造与更新,体现了翻译与重大社  相似文献   

14.
子生 《新闻三昧》2006,(6):36-36
2005年12月2日首都某大报发表整版专访文章《以儒教文明回应西方文明》,赫然提出“人类所有文明形态都是以宗教来体现的”,因此“中华文明的形态肯定就是儒教。”又是整版文章,又是专访学者本人的大幅全身照,足以显示该文的重要导向作用。但是,恕笔者直言,说“人类所有文明形态”乃至西方文明、中华文明都该是“宗教文明”,未免过于武断了吧?其一“,西方文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宗教文明”,尤其它称雄世界引以自豪的那部分,更不是宗教文明。不错,欧洲社会从公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这1000年,基督教神学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尤其在十一世纪到十…  相似文献   

15.
试析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鑫 《新闻世界》2011,(8):310-311
在亨廷顿描述的"多文明世界"中,各文明之间存着深层次的文化的不认同。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旨在通过沟通和交流,达到传播双方的彼此适应和相互了解,求同存异,不断寻求新的共同点的跨文化传播愈演愈烈。本文尝试把孔子学院放在"多文明世界"中,分析孔子学院对西方世界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自身不足、"文化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和"偏见"。  相似文献   

16.
美国哈佛大学欧林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亨廷顿,最近推出一本新著《文明之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这一趋势将主导全球未来政治走向。该书把世界分为七大文明:大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美及希腊正教文明,也许再加上非洲文明。作者陈述他的主要论点是:“世界政治已沿文化和文明的分水岭重整,这个世界最普遍重要但危险的冲突,不在不同的社会阶级、贫富或其它经济团体间的抗争,而在不同文化族群间的冲突。”作者说,国际间真正值得注意的要角不再是“国家”或正要冒出头的少  相似文献   

17.
新书推荐     
《文明》作者:【英】尼尔·弗格森出版:中信出版社定价:29元作者深入探讨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他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后,认为世界权力天平正从西方转向东方,本世纪剩下的时间将会展示这种转变如何完成  相似文献   

18.
赵丹 《兰台世界》2014,(6):19-20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文化体系的接触及交流,具有开创意义,特别是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西方先进文化,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西方,最终成为两大文明交流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人们一直为文明是如何发展的以及西方为什么能够拥有巨大的权力而激烈争论。本书围绕全球文明重心的迁移,就西方何时开始主宰世界等重大问题展开阐述,展示了全新的视角和令人信服的解释,并对今后的世界发展走向给出了预测。作者独创“社会发展指数”,结合考古证据、历史数据、现代社会数据等,从4个特性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信息技术,进而对上一个冰川世纪结束以来15000年的东西方国家进行全方位扫描,不仅解决了人们对全球发展的几大疑问,而且总结出我们如何思考21世纪的方式方法。作者预测,21世纪全球势力和财富将由西方转移到东方。书中提出的对历史发展的分析方法以及对未来给出的最终预测,都对当今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文化体系的接触及交流,具有开创意义,特别是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西方先进文化,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西方,最终成为两大文明交流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