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小鸭子去买菜,摇摇摆摆走不快。“的咯,的咯”,小马跑来了。小马说:“小鸭子,我带你去吧。”“谢谢,谢谢!”小马背上小鸭子,“的咯,的咯”向前走。小乌龟背着很大一袋米,慢慢吞吞走不快。“的咯,的咯”,小马跑来了。小马说:“小乌龟,我带你去吧。”“谢谢,谢谢!”小马背上小乌龟,“的咯,的咯”向前走。  相似文献   

2.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城西安以她的存在向世人诠释着这则名言的精辟。随便问起一个西安之外的人对西安的了解,可能都会说出一连串的名词:兵马俑,大雁塔;秦汉故都,大唐宫阙……这些使西安城享誉世界,成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可是,将这些荣耀的冠冕加在今人的头上,总会觉着一丝惶恐与不安,因为这些毕竟是萦绕在先人头上的光环。而在我的印象中,若将黄土高原上的长安城与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东部大都市相比,总觉得她的身上或多或少带着几分土气和一丝暮气。  相似文献   

3.
朋友就读于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父亲的努力下,去了县城的中心小学,日子过的平平淡淡,倒也有滋有味。可是,朋友渐渐对那种平淡的生活失去了兴趣,他想过得更加激情,更加精彩,于是就在一个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支援西部的活动中报了名,置亲朋好友的劝告于不顾,要求到西部支教。朋友被安置到甘肃西部的一个小山村里。第二天就正式讲课了,三、四、五年级在一起上课,讲得匆匆忙忙的,不久朋友就来信说,那里条件很苦,工作也累,似乎想知难而退。  相似文献   

4.
论的的不休     
开栏语:纯洁现代中文,一直是余光中、冯骥才、季羡林等一批现代文化名人的萦心之念。他们作为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的中国文人,时刻关注着中国语言随时代发展逐步演化的每一个细节,不断给恶性西化的现代中文把脉开方。但这都绝对出于对祖国语言的挚爱,而非刻意吹毛求疵,他们无法忍受对中文的任何污染,哪怕来自大作家,哪怕只有一小点。长,自不可掩;短,亦不可护。这应该是每一个国人对待母语的一种态度。余光中先生说:“白话文所以噜苏而软弱,虚字太多是一大弊端;而用词最滥的虚字正是‘的’。一碰到形容词,就不假思索,交给‘的’去组织,正是流行的白话……”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反思,他写下了《论的的不休》一文。本期我们选了其中的片段。  相似文献   

5.
<正>青春,一个突兀的名词,就这样自然地、理所应当地在我的笔下,不觉闪现。或许,我不知晓,这青春,到底如何。青春未至时,曾不止一次地憧憬,青春到底如何?是邻家姐姐时时甩在脑后,带有一种清新美好的柔风,还是她的书房到深夜仍然亮着的昏黄的灯光。就这样,一岁一年地长大,当年剪着童发的日系女生,也成了养着长发舍不得剪的少女。我的青春,就这样悄然而至了。  相似文献   

6.
革命师生共同战斗,教学相长,尊师爱生,是无产阶级教育的光荣传统。文化大革命批判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使这种光荣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教育战线呈现出一派团结战斗的大好形势。革命的、民主的、团结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并且已经给学校的教育革命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有的教师虽然还残留着“师道尊严”的某些影响,但一般是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通过学习和积极的思想斗争,问题正逐步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强调眼见为实,A就是A,B就是B,只要是真实的东西,那它就是确定的某一样事物。可是事实上,不同的人看到的同一件东西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差异,甚至完全意义相反。大家先看看下面的图吧,你看出图上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杭州有位小学校长,名字叫王崧州。作为小学校长的王崧州,他并不被很多人所了解;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王崧州却好生了得:在全国小学语文界,他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他领衔的“诗意语文”流派,把经常为人们所指责的语文课堂教学演绎得诗意盎然;他无论到哪里上课,总能刮起一股王氏旋风,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和无数老师的追捧。  相似文献   

9.
师专院校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用缺乏人本精神的规章制度和行政手段来管理或单用优厚的物质利益来吸引人才显然是不够的,在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师资人才的过程中,应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应充分认识到每个教师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人,要注意培养情感,凸现个性,要给予充分的学术自由,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要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等等.  相似文献   

10.
如果你有小弟弟或者小妹妹,那就看看这本《彼得的椅子》吧,可能会有一些似曾相识的心情哦。  相似文献   

11.
杨晓曦 《初中生》2008,(7):20-22
天空终于崩溃,在自己制造的阴霾里哭泣。我放开麦克风,将它随意丢弃在沙发上,没有人来继续唱或是换歌,大家都在尽情挥洒自己的青春。原声带在倾诉:“冰上的芭蕾,脑海中旋转……”  相似文献   

12.
正事情发生在1937年8月28日上午的上海火车站。这是一个小男孩儿,他正坐在一片废墟里大哭,这是为什么呢?那还要从一个小时前说起。在一个小时前,这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儿的爸爸妈妈带着他坐火车,打算逃去台湾。突然,几颗炸弹从天而降,男孩儿的爸爸妈妈一看,飞快地把孩子抱住了。"轰!"一下子,整个车站顿时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个小男孩儿很幸运,没有被炸伤,可是他的爸爸妈妈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被炸弹炸得血肉模  相似文献   

13.
一碗腊八粥,一顿年夜饭,龙舟竞渡,中秋赏月,踏青,祭祖,乞巧,登高,我的祖先就是这样一路走来。这一走就是五千年。我一次又一次地沉思、迷茫,我是否真的可以一览他的内涵?抬起头,望望那澄澈得不能再澄澈的天空,我不禁要问,他到底是经过了怎样的洗礼才融汇出这样的蓝?我的祖先,我的多情的祖先。他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就在农历的大年初一祈祷拜年;他要祭祀祖先,就在清明时节踏青,烧纸钱;他要思念亲人,就会遍插茱萸,登高望远。于是,无数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丽诗篇。我的祖先…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一段著名的论断: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版,第 1卷,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个论断揭示了人是现实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它是我国学术界公认的对人的本质的经典的科学概括。但是,人们由这个论断又引申出如下的观点:既然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 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马…  相似文献   

15.
下午,栗小良在阅览室看书.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他觉得有趣极了.故事里说,英国有一个工人,企业倒闭,他就失业了,到处找不到工作做,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衣服也没钱买,只好靠乞讨为生,成为流浪街头的穷人.  相似文献   

16.
我能忽大忽小?听上去确实有点荒诞。不过,告诉你,这是真的!什么?你说我在开玩笑?!那我给你说说看吧!我能忽大忽小,主要归功于我的那些亲戚们。端午节的时候,我的姨奶奶带着表姑和表叔出乎意料地来我家拜访了!我兴奋极了,像打了鸡血似的上蹿下跳,热情地为他们介绍每个房间,把我们家里里外外介绍得清清楚楚,还把自己藏的好吃的好喝的一股脑儿搬出来招  相似文献   

17.
住宿生是典型高中生的标本,我对高中的印象也主要源于宿舍。我的宿舍实在“别致”,红校园里矗然一幢有如脏面包发霉的灰楼,初见本以为是校建仓库,后来却一记晴天霹雳——我得在这“仓库”里住上三年。  相似文献   

18.
正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看到徐缓的山坡上一大片的芦苇正在迎着来风。一个人对于居住的选择,有时是游移在具体的房屋之外的,面积、质量、形制这些可以测量的部分被忽略了,而感觉、视觉站出来说话——以前我买临水的房子,是由于水际一株品相周正的大榕树,它的雍容圆满体现了良好的生态。而今我看上这套山居,正是因为在一个蜻蜓乱飞的黄昏,我与满山坡的芦苇相遇。它们在夕阳下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使人下定决心不再犹豫。  相似文献   

19.
The pure,the bright,the beautiful, 纯洁的,辉煌的,美丽的, Thatstirred our hearts in youth, 这些激动着我们年轻时的心灵, The im pulses to wordless prayer, 刺激着我们做无言的祷告的动力, The dream s of love and truth; 爱与真理的梦想; The longing after som ething s lost, 在失去之后所感到的渴望, The spirits yearning cry, 灵魂的思念的呼喊,The striving after better hopes—— 为了更美好的梦想的奋斗—— These things can never die. (所有)这些美好不会消逝。 The tim id hand stretched forth to aid,羞怯手伸…  相似文献   

20.
去年春天,某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从朋友那里看到一本极其特别的书。漂亮的纸张上几行乐符般的文字,在图形与字的中间有大片的留白,还有一个别致的名字《照相本子》。于是从第一眼起,就喜欢上了这本书,还记下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几米。过了不久,在生日的时候,很惊喜地从朋友那里收到了几米《向左走,向右走》和《地下铁》。精致的纸张,摸起来厚实而光滑,很舒服的触感。我喜欢这种感觉,心里隐隐地有种预感,我将从这书中,得到些与众不同的感触。我带着一种近乎是爱怜的心情翻开《向左走,向右走》,心慢慢地跟着几米的画沉淀,慢慢地融入几米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