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更深层次的是由于其全盘否定了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太平军利用执政权利,依靠行政命令,大规模拆毁寺观,废止除“拜上帝教”之外的一切信仰;还禁书删书,禁止一切文艺形式,推行极端的文化政策;废除传统历法,改革民俗,推行“拜上帝教”的天历,以及废止传统婚葬习俗,推行符合“拜上帝教”教义的礼俗等简单粗暴的措施,导致了统治地人民的离心离德,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响应,最终无法避免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前,西方传教士怀着极高的宗教热情,期望太平天国领导人允许其传播圣教和宣传福音;定都南京后,西方传教士通过对拜上帝教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认为拜上帝教是有缺点的基督教,必须改正其"错误";1862年1月,以罗孝全悄悄离开南京为标志,西方传教士对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领袖们的劝化开导的图谋宣告失败,转而公开敌视太平天国.西方传教士充当了各资本主义国家探听太平天国情况,镇压太平军的急先锋;此外,传教士纷纷赶赴和悄悄离开南京这一现象,反映了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普同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拜上帝教缘起于基督教,却与基督教的教义相去甚远,存在着明显的中国化倾向;而在中国化倾向中又出现与传统文化的背离,即"反孔",但"反孔"又未能阻止儒学的回归。洪秀全及其创立的拜上帝教成为了一个矛盾的交织体。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革命的烈火燃自拜上帝教。起义初期,太平天国的领袖集团寓革命内容于宗教教义之中,“天父天兄”曾给予广大革命农民以无穷的力量。但定都天京后,拜上帝教逐渐沦为太平天国领袖集团成员之间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工具,拜上帝教教义中的平等原则践踏殆尽,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后期领袖集团的分裂与广大将士的离心,铸成了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定局。  相似文献   

5.
拜上帝教是宗教,但其教义包含人人平等的反封建的革命内容。革命初期利用宗教形式,推行革命的内容,是与当时群众的觉悟相适应的。建都天京后,洪秀全组织大规模删书,强调皇上帝独一真神的地位,即发展拜上帝教的宗教迷信成分,从而削弱了革命的内容,这是洪秀全由革命转向迷信的重要标志,也是太平天国内部矛盾的反映。从客观上看,删书不仅没有增加反封建迷信的内容,反而成了把革命引向失败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固然自称是基督教的一种形式,其实却又非常不同于西方的基督教。在太平天国镌刻的书籍中几乎都记载着洪秀全的一则创教"奇梦",解读此一"奇梦叙事",可以看到"奇梦"的一大基础乃是中国民间信仰传统和家族伦理,由此,基督教传统中具有时间性的"差遣"的单数形式被移位为空间性的"差遣"的复数形式。而拜上帝教贯通基督教传统和中国民间信仰传统,从而建立其崭新象征符号系统的关键,即在于这样一种对"差遣"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7.
人民版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人教版新老教材都叙述为“拜上帝教”,岳麓版称“拜上帝会”。那么,洪秀全创立的到底是“拜上帝会”还是“拜上帝教”呢?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其领袖洪秀全受西方宗教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所谓“拜上帝教”就是洪秀全用宗教的名义在广东花县创立的农民斗争组织。1844年至1847年,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建立拜上帝教基地。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前期的指导思想和组织形式。它的理论来源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洪秀全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走正统科举仕途的读书人,由于科场的接连失意,受到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教,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及封建迷信等许多因素融入其中,这些因素反过来又影响着其宗教的发展方向,甚至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拜上帝教这一宗教组织形式及其教义在太平天国运动发起及上升时期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伏下了祸根。当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由盛转衰时,其消极作用逐渐占了上风,并且是导致太平天国的“天京之变”和最后彻底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近十余年来,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及其领袖洪秀全、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是否为邪教等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争论.通过争论,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作用被肯定,人们对洪秀全的个人品质以及他在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地位有了客观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否定了关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是邪教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后的产物 ,它的教义来源于基督教 ,但它的教义、宗教内容和宗教活动方面与基督教有很大差异。它实际上是西方基督教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的产物 ,并且适应了太平天国斗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进行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时,由于学生课前看了相关教材,故于课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拜上帝教和拜上帝会是什么关系?”说实话,我在备课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细节,并认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而就不假思索地告诉学生:“拜上帝教是一种宗教,而拜上帝会是其具体的组织机构。”当时这样说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课后回想起来总觉得有些不确定,因为我本身并没有研究过拜上帝教和拜上帝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耶稣救赎”学说是西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核心,也是拜上帝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拜上帝教创立者对这一学说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在太平天国的实际生活中又是如何运用的?本义拟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旨在说明基督教对太平天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宗教迷信是中国旧式农民起义惯用的工具.本文通过对太平天国革命拜上帝教重要宣传形式之一的杨秀清、萧朝贵“代天父、天兄传言”的分析,阐明其对农民革命的消极作用,着重指出其危害革命的隐患.  相似文献   

16.
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前 ,不断地对基督教教义进行借用、曲解、扩充等实用化的改造。定都天京后 ,经过实用化改造的拜上帝教又变成了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洪秀全是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教义的继承者,同时也是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教义的叛逆者。他所创立的拜上帝教,实际上是由基督教和儒教进行“杂交”而生出的一个不伦不类、不西不东的“儿子”。因而,在洪秀全的意识形态里,基督教与儒教,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始终是一对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前,不断地对基督教教义进行借用、曲解、扩充等实用化的改造。定都天京后,经过实用化改造的拜上帝教又变成了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义和团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其发生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地域文化和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义和团运动的"仇教"、"反洋"意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本能抗拒和抵制;反映了小生产者对中国传统生产方式留恋和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恐惧的文化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反对一切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反动思想文化。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同时也导致了二千多年传统文化所构建的民族心理防线的解体。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太平天国,它尊崇“拜上帝教”。此教与基督教颇为相似,而且传教士艾约瑟与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歼交往甚深,故而,艾约瑟坚信,太平天国会转信基督教,基督教最终会征服整个中国。拜上帝教是为太平天国能够正常存在而服务的,与艾约瑟所宣扬的基督教信仰存在着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