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柯认为康德启蒙观的实质在于重新界定理性的自主运用和服从的关系。成熟状态是在合法界限内人们自主地运用理性,超出这一界限则绝对服从,而不成熟状态是两者都服从。福柯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其启蒙观的前提:启蒙的关键在于知道理性使用的界限,而批判哲学的核心恰恰在于对理性及其使用进行划界。理性使用的合法与否,取决于理性使用时主体的身份(即是普遍主体还是个人主体)。这不仅适用于启蒙观中理性的公开运用与理性的私下运用,而且适用于批判哲学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使用。个人主体和普遍主体的区分是联系康德启蒙观与其批判哲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关于康德哲学中对“知性”与“理性”进行区分的说法已多见于研究者中.从康德哲学的元语言系统出发,论述康德关于哲学(先验知识)与科学(经验知识)相统一的思想,揭示人们所忽视的康德哲学中关于“知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深层面的意图,对于理解德国古典哲学中充分发展了的意识论辩证法以及当今国外一些学者对康德哲学的“经验统一论”思想的看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德勒兹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一书中对康德思想进行了诠释,提出哲学是关于理性及其职能的学说。在第一批判中是以知性为主,想象力把直观同知性连接起来,实现对自然界的立法,理性只是起一个范导的作用。在第二批判中,是实践理性为自由的存在立法,知性只起类型化的作用。在第三批判中,没有哪种职能处于主导地位,各职能都不行使立法权,而是处于自由的和谐中,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就引出只有作为理性存在着的人才可能是自然的最终目的。但作为自由的人要在感性中行使自由,就会在各种倾向的冲突中使理性的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以至互相侵犯,而最终使理性在社会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康德哲学以其三大批判为核心构成一个严实缜密的体系而著称。这一体系被称之为"批判哲学体系"。其中,《判断力批判》被康德赋予了作为沟通知性与理性、自然与自由的"桥梁"的重大使命和地位,从而完成其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但是,第三批判是否如康德所言完成了这一使命,则历来在学者间不无疑义。本文即旨在就此问题作简要的分析,以重新认识《判断力批判》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伊曼努尔·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 72 4—1 80 4年)是德国启蒙思想家的最后一个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在康德的全部著作中,最重要的三部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阐述的是康德的认识论思想,《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伦理学著作,《判断力批判》是美学著作。康德通过这三部大作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他自称是完成了一次“哥白尼式革命”。如果要用一个命题来表述这场哲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的话,似乎可以首选“人为自然立法”这一命题。康德在《纯粹理性…  相似文献   

6.
康德对启蒙的开创性阐述是对启蒙运动的概括和总结。启蒙意味着理性的成熟,理性成熟的标志是理性的自由运用和理性界限的确立,启蒙的工具是批判。朝向无限的“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是康德哲学对人之本质的论证达到的最高顶点。  相似文献   

7.
德国早期浪漫派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源头,而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理论根据又在康德那里.康德以牺牲哲学的绝对与同一为代价,解决了知识的有效性的问题.但追求哲学的体系性一直是康德努力的方向,《判断力批判》为实现这个目标指明了方向:即通过“美”来实现知性与理性的过渡与联结,但这种联结只在主观形式层面才有可能,具有观念与期备性质.无论是浪漫派所遭遇的问题,还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的提出,都与康德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此,我们认为康德是“浪漫主义之父”.  相似文献   

8.
本通过对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知性理论、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图型说以及现象和本体的划出的研究,明确指出康德的认识论是不同于传统认识论的本体认识论,认识论在康德哲学中仅仅占有导出的地位,是康德哲学的入口。  相似文献   

9.
叔本华是在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其中尤以认识论的批判至为重要。该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的;第一,叔本华对康德的感性、知性和理性学说进行了改造,以进一步限制理性的作用;第二,他以直觉主要认识论克服了康德物自体不可知论叔本华的这种批判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康德哲学作为理性主义哲学和意志主义哲学的共同源头,对黑格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黑格尔也对康德哲学进行了理性的批判,这主要体现在黑格尔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批判上,被称为"批判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从施特劳斯在《自然权利与历史》一书中的政治哲学视角,分析《纯粹理性批判》中"历史观念"的思想倾向,进而阐述康德对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其对哲学现代性的推进,加深了现代性的危机。从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阐明康德提出的"物自体"概念,对于其"历史观念"所起的作用,正是与《纯粹理性批判》中"时间"概念的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解释,才保证了康德"历史观念"的自身融贯。  相似文献   

12.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的依次发布,标志着康德成功建构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而纯粹知性的发现和提出,是这个哲学体系建构得以成功的最关键之处。纯粹知性在认识论部分给先天综合判断提供了支柱;在道德实践部分用纯粹知性抽掉了一般性质料欲求,进而产生了形式化的道德行动意志;在美学和目的论部分,康德用纯粹知性联结了自然审美表象与知性反思目的之间存在的理论沟壑。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第一次将应用逻辑引入认识论,系统地列出了认识的知性范畴表,确立了认知逻辑研究的新范式,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重视认知畴体系研究的传统。康德的范畴体系作为思维的"纯形式",是知性思维得以可能的条件,只能应用于"现象界"而对"物自体"无效,造成了知性与理性的深度割裂。黑格尔缔造的庞大概念王国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康德范畴体系的批判改造。黑格尔对康德范畴体系的来源、主观性以及康德的知性逻辑、理性概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吸收和改进,以思辨的方式建立了丰富而完善的范畴体系,实现了形式与内容在概念上的完美结合,从而取得了理论思维的巨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哈曼是第一个对启蒙运动提出系统批判和深刻质疑的思想家,享有"德国文学全盛时期开山之父"的美誉。随着康德在德国哲学界的影响日益深远,人们对他批评康德的那些深刻理论日渐遗忘。但哈曼那些基于语言、经验和传统文化的批评,尤其是对康德理性概念的批评,迄今为止,仍当在最精辟的批评理论之列。尽管哈曼早期接受的是启蒙主义教育,但自其皈依基督教之后,便成为抨击启蒙理性的重量级批评家。他以启蒙运动的哲学工具来坚守看似非理性主义的宗教立场,在这一点上,哈曼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哈曼的"美学"和"语言学"著作中,有关语言、图像与服饰、抽象与具名、词语与传统、启示与美学、言说与翻译等问题的论述,是他那个时代对语言和美学最深刻的思考之一。尤其是他所创立的以启蒙话语和启蒙思维作为批判工具的主导模式,当在德国哲学最迷人的华彩篇章之列。  相似文献   

15.
哈曼是第一个对启蒙运动提出系统批判和深刻质疑的思想家,享有"德国文学全盛时期开山之父"的美誉。随着康德在德国哲学界的影响日益深远,人们对他批评康德的那些深刻理论日渐遗忘。但哈曼那些基于语言、经验和传统文化的批评,尤其是对康德理性概念的批评,迄今为止,仍当在最精辟的批评理论之列。尽管哈曼早期接受的是启蒙主义教育,但自其皈依基督教之后,便成为抨击启蒙理性的重量级批评家。他以启蒙运动的哲学工具来坚守看似非理性主义的宗教立场,在这一点上,哈曼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哈曼的"美学"和"语言学"著作中,有关语言、图像与服饰、抽象与具名、词语与传统、启示与美学、言说与翻译等问题的论述,是他那个时代对语言和美学最深刻的思考之一。尤其是他所创立的以启蒙话语和启蒙思维作为批判工具的主导模式,当在德国哲学最迷人的华彩篇章之列。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对人类理性进行批判的审查,以发现和规定人类理性的源流,范围和界限,建立一个有关理性主体的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康德认为,哲学乃是“有关人类理性的终极目的的学科”;他的批判理性学说或者说“先验哲学”,乃是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理性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这就是東德认识论中的本体论思想。这一本体论无疑是关于人的先验理性本质的理论,康德名之为“纯粹理性”。这个纯粹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乃是一个不可知的超验本体,但这又并不妨碍它全面发挥先验主体性的功能。康德哲学的这个思想体系,是靠他的“思辨理性”作准备,立足于他的“实践理性”,最后在他的“判断力”中得以完成的,本文着重阐明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此外还要对康德这个独特的“纯粹理性”的功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阐释康德对待基督教神学的独特态度和方式来揭示康德哲学的独特性及其意义。康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并不想否定基督教信仰,而是要瓦解基督教神学的“知识论”基础,清算前康德哲学中的“神学一本体论”传统,康德既从其哲学基础上批判了基督教神学为论证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那种使“神学”和“本体论”合二为一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竭力为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作独特的辩护。由此,本文阐释了康德哲学对信仰与知识、本体与现象、理性与知性等所作的独特区别的独特意义,揭示了康德哲学对前康德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的独特修正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德勒兹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的三次综合提出批判,目的在于证明客体的差异性不可能受制于主体的先验意识,这为德勒兹差异思想的经验性谋求了合法地位。德勒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勾勒出其后现代的差异图像,这一方面反映了德勒兹对康德的超越:对主体性哲学及同一性宏大主旨的批判性颠覆,另一方面则暗示德勒兹的差异思想同样难逃先验哲学的宿命。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整个批判哲学之上的.其教育思想,尤其是道德教育内部存在的冲突,是批判哲学体系本身的内在冲突的反映,更是启蒙理性内部两种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冲突的反映.这种冲突最终表现为理性的自律与他律之间的矛盾.康德的教育理念,既要求道德教育能够体现出启蒙的自律性原则,又不得不承认其具体的实施始终无法回避他律性问题,即教育作为单纯的启蒙技艺的问题.最终,康德在道德教育如何可能的问题上不得不诉诸历史理性.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星云假说”完成了宇宙学的第二次革命,打破了牛顿的机械论神学宇宙现,为其“批判哲学”奠立科学基石,其前批判时期和批判哲学时期的科学哲学成就构成黑格尔辩证发展逻辑和辩证理性认知真理模式的思想源头。在我国,辩证理性长期缺位,以经验实践为基点的认识二阶段论实未摆脱经验知性的羁绊。在信息综合化时代,应把信息智能综合化实践贯彻于认识真理的全过程,恢复马克思关于辩证理性是“思维多样性的具体统一”的重要方法论.使之成为各项科学决策把握真理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