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文章缕述了作者编写《史记笺证》的若干尝试,实际上也就是扼要地向读者介绍了《史记笺证》其书的一些新特点。本文提出了六个方面,每个方面举了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2.
凌稚隆<史记评林>汇集了万历四年以前历代历家研究<史记>的成果,仅收录明代的<史记>研究就有60余家.通过系统梳理<史记评林>中明人研究<史记>的相关内容,借以洞悉明代<史记>评点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分析指出,<史记>援引<周易>条例有三种方式:一为<史记>中关于占筮的记录;二为直接引用与化用<周易>经传原文;三为著述易事阐发易理.从而揭示出司马迁对<周易>的熟练运用,这对于全面把握<史记>创作思想与<周易>精深哲理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班固作<汉书>,汉初部分多袭<史记>,因此<史记>与<汉书>重合的部分,成为研究<史记>版本、校勘、史实出入的好材料,并可能由此窥见<史记>原貌.本文仅就<史><汉>异文略作考辨.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5.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解放之后,以金陵局本为底本的<史记>成为最流行的版本,但此本仍算不上是善本.暨南大学张玉春教授利用北宋类书<太平御览>所引<史记>与今本<史记>进行校对,指出了今本<史记>的某些讹、误、衍、夺,丰富了<史记>异文的研究.本文就张玉春<今本〈史记〉校读记>一文有待商榷之处加以探讨,希冀为今本<史记>整理研究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史记笺证》是韩兆琦教授用十年之功完成的。《笺证》是目前最完备的《史记》注本,在不少方面超轶前人,可以弥补国人注《史记》而始终未能超越《史记会注考证》的缺憾,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写作<史记>中,为配合抒发强烈的主体情感而在语音修辞上下过功夫.它主要表现为<史记>语言形式上的节奏、韵律与太史公主体思想情感之间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吴见思<史记论文>是<史记>文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首先考证了昊见思生卒年、<史记论文>的刊刻流布,接着研究了<史记论文>的评例、内容,最后论述了<史记论文>的价值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底本,以清代武英殿本对校,参考南宋黄善夫本等其他版本及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校正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世家"部分文字讹误凡19条.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是<史记>发扬光大的时代,俞樟华的<唐宋史记接受史>充分揭示了史记对唐宋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该论著将<史记>的接受史与学术史结合起来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宋人接受<史记>的重心所在,唐人侧重<史记>的作文之法、文字考证、注音释义、奉为史书之首等,宋人关注<史记>编纂体例、班马异同、史记选本、人物品评等方面.<史记>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还影响了唐宋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唐宋史学和文学的繁荣与<史记>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论述了司马迁写"史记"是历史的必然;从"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概述<史记>的主要内容;从"史无前例,传唱不衰"阐述<史记>的重大意义.最后总结:司马迁的一支如椽大笔不仅把历史的恢宏一一尽出.而且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操守.  相似文献   

12.
班固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材,"<史记>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之作,同时又批评司马迁"非谊士",<史记>有"史公三失".这种矛盾是由于班固在写作中,因无法摆脱司马迁的影响而产生焦虑,进而"误读"<史记>所致.  相似文献   

13.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一书列举大量神话材料论证《史记》的著述表明司马迁对君权来源的看法,并以此说明《史记》有神学目的论倾向。其实这是对《史记》的误读,是囿于简单化和表面化的认识。该书举证的神话材料涉及了《史记》阐释的历史化神话、神话的历史化和历史的神话化等问题,司马迁对这些问题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使他能超越君权神授的思想,把握历史本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1979年以来,<史记>与<汉书>比较研究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从研究总貌上看,此30年大致又可分为20世纪后20年的研究和新世纪以来的研究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研究既有相似之处,又可看出其演化之迹,在如此可喜的研究形势下,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的<史记>与<汉书>比较研究专著尤其是<史记>与<汉书>文学性比较研究专著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史记·孔子世家>是正史中有关孔子行状,言论的最早传记.该文探讨的问题主要是孔子诛杀鲁大夫正卯的真实性和孔子与<易经>的关系.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孔子诛杀少正卯为伪说和孔子作<易>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史记>三家注称引<汉书>资料与<汉书>之比对研究,指出金陵书局本若干文字之讹误,并就相关标点、校勘问题稍加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史记>是他呕心沥血的成果.司马迁在受宫刑后才完成这部历史巨著,因此,腐刑的影响无不体现在<史记>之中,本文从<史记>这部作品出发,简略的探讨宫刑对司马迁创作思想倾向的影响,揭示其发愤著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时候,有几位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级教师和我谈起如何讲授<史记>作品的问题.我在高等院校讲授<史记>课多年,也给北京及其他省市的一些中学做过有关的报告,对两方面的情况都了解一些,故而能够说上几句话.<史记>作为中学阶段必读的古典名著,既是历史作品,又是文学作品,因此老师们在帮助学生疏通字句、通晓内容之后,就不能不注意<史记>作品的历史性与文学性.只有准确把握了这个前提,才能把<史记>名篇讲得更好,更到位.现在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讲授<史记>作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赵生群先生从事《史记》研究三十多年,成果丰硕。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其一为太史公研究,考证司马谈作史、太史公为官名、补证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其二为《史记》断限与续补研究,考证《史记》记事讫于太初及《史记》亡缺与续补;其三为《史记》取材研究,考证《史记》取材于诸侯史记、《史记》与《战国策》的关系、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所载史料不可尽信、司马迁所见书;其四为《史记》编纂体例研究,重点考论《史记》体例、述史框架、《史记》书法、史学理论、纪传体与传记文学;其五为《史记》及三家注文本整理,最大成就即主持修订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相似文献   

20.
曹凯 《文教资料》2008,(10):11-12
<文选>版本众多,历来对诸多版本的争议很多,诸版本之间差异也比较大.李善在注<文选>时所用的材料是为古今所称道的,他用大量当时留存的典籍中的文句来解释相关词语,一改过去以义理来训诂词语、解读文章的方法,开创了训诂全新的模式.一方面也为我们保留了大量散佚典籍的只言片语,以及现存典籍的大量佚文.但是历来对李善注引文,颇有争议,尤其是其注引<史记>等史部文献,常常意译、错引,给阅读带来很大困难,现将其典型例子整理出来并校对之,还<史记>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