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辞书是供人们查检、为人们解疑释惑的工具书,提高辞书出版质量,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出版者,如果把出版辞书与出版一般图书相等同,不了解辞书出版的特点,就可能忽略某些特殊环节,而影响辞书出版质量。在辞书出版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殊环节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2.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给学生开设了一门“中文工具书”课程;并组织学生就“目前我国辞书编纂出版的成就及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发表了很多见解,既肯定了近年来辞书编纂出版的成就,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还对我国辞书出版工作提出建议和希望,现归纳整理如下:一、辞书出版的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1.种类繁多,数量空前。1980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出版辞书300-400种,这是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辞书编辑,本文只想就怎样做辞书编辑工作谈些体会。辞书属于工具书,工具书和普通书是图书莲池中的两枝并蒂莲。二者的编辑工作,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而双方的个性之中,又颇多相近、相当甚至类似之处,彼此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4.
科技辞书是人们掌握科技知识的钥匙。它和语文辞书一样,也是一种工具书。与一般图书相比,工具书应该有更高的质量。由于科技辞书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而且新兴学科、新概念和新术语不断涌现,这就使科技辞书的编纂工作增加了难度。我社出版科技辞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科学出版社名词室的前  相似文献   

5.
一、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汉语辞书的概况商务印书馆是一家有着90多年历史的老出版社,一向以出版各种工具书著称。由于长期重视汉语辞书的编辑和出版,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辞书编辑队伍,因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辞书,逐渐形成了面向社会、强调实用、注重质量的风格,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其中有不少成了我馆的拳头产品,如《新华字典》重印几十次,累计印数超过了一亿册,《现代汉语词典》超  相似文献   

6.
谈辞书编辑的十项基本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些同志认为,辞书也是图书,所以凡是图书编辑就都可以编辑辞书,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辞书不同于一般图书,它是以条目为单元,按一定方式编排和检索的工具书,形式包括字典、辞典和百科全书.由于辞书的编纂具有自身的规律,所以辞书编辑工作也就不同于一般图书编辑工作,辞书编辑除具备一般编辑人员应有的各项思想和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其特有的基本素质,如果一个编辑不具备这种基本素质,可以肯定他是编不好辞书的.那么一个辞书编辑应该具备那些基本素质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辞书是工具书中读者面很广的一类。近年来,辞书持续畅销,各出版社竞相出版各类综合性、专业性辞书,形成了一股小小的“辞书热”。本文拟就一些年来从事辞书编辑工作的点滴积累,提出几个问题,就教于前辈和同行。辞书究竟包括多大范围,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依笔者之见,它至少应包括百科全书,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词汇、词典,地名录、人名录,以及传记辞典和传记百科等。这类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都是以词条作为独立单位;词条的相对独立性和知识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辞书编纂出版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全国一天之内,可能就要出版好几种工具书。作为一个辞书工作者,迫切需要知道信息,以进一步规划选题,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与撞车,如果有谁好心地为出版单位编辑出版一份《全国辞书(工具书)出版信息月报》,那就真是功德无量的事。在涌向读者的几乎如潮般的工具书中,有多少是优质书,它将传之后世而能永葆其魅力?辞书界有识之士提出:工具书的出版也存在着“打假治劣”的问题,初听,不免耸然。但细想一下,不合格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9.
“小小辞书架”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套为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学生量身定做的小型工具书,出版才三个月就已脱销了,一向以大中型工具书的出版为重头戏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对辞书的小读者市场也给予关注,“小小辞书架”,赢得了教师、家长和中小学生的好评。  相似文献   

10.
这几年,随着读书热带来了工具书热。于是乎,各出版社纷纷出版各种各样的辞书。但是,在工具书热中,也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已出版的有些辞书,质量实在不怎么样。一是辞书编写工作中抄袭现象严重。《文汇读书周报》1987年8月1日,曾揭露福建人民出版社在1987年3月出版的《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小学教师丛书”之一)一书的  相似文献   

11.
本刊第11期的“辞书质量专栏”,刊发了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3年辞书质量专项检查”的有关情况,约请了有关辞书专家对伪劣辞书的危害、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治理的建议。这组文章刊出后,在业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本期我们又编发一组文章,一方面约请两位资深编辑结合自己的工作,介绍了编辑、修订辞书的经验和体会,以对出版界如何打造真正的辞书精品有所启示和借鉴;另一方面又约请了两位专家对如何净化辞书出版环境、提高辞书出版质量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条目及内容主题词索引是辞书、百科全书等大型工具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工编制索引不仅费时费力,且易出错。随着编辑工作电脑化、出版数字化的普及,如何充分利用电子文档资源,运用电脑编制索引,提高索引编制质效,缩短大型工具书的出版周期,是索引编制工作者值得探讨的课题。着重介绍如何应用方正BD排版语言和FoxPro数据库管理软件,快速编制大型工具书的汉字笔画笔顺、汉语拼音、外文索引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我国工具图书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出现了可喜的现象。先后翻译出版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编辑、出版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多卷,《汉语大词典》第一册,《辞海》第二、三版等一类部头大质量高的工具书,其他中、小型工具书其数量更是相当可观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年鉴的编辑和出版出现了好势头,先后编  相似文献   

14.
借着出席《出版词典》词条编纂工作培训会的机会,我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就教于各位同仁。首先,怎样看待工具书编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般地讲,工具书、辞书与其他图书比较起来,至少有几个特点:它具有更多的普遍性品格。一般图书往往服务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某一个门类、某一部分读者群,而工具书、辞书的服务对象则具有全局性、全面性、广泛性、整体性。工具书、辞书具有更多的长期性品格一般图书尽管较之报纸刊物的寿命要长但总体讲还是一个相对短的时段而工具书辞书的  相似文献   

15.
期刊编辑环节的工作是期刊出版工作的核心环节.编辑环节的工作包括策划选题、组织稿件、案头编辑、整体设计、审校工作、终审签付印.编辑环节的质量关没有把住,提高期刊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其他出版环节做得再好也难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全国出版会议的精神,我社进一步审议了1981年至1990年的事业发展规划。我社在八十年代的奋斗目标是:“月出一典”(平均每月出版一本词典),即在八十年代内出版120部词典。这个指标不包括其它工具书,如手册、年表、索引等。如果加上这些工具书,力争达到200种,为填补我国辞书和工具书领域的空白,开创辞书事业的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我社出书的指导思想是:辞书与其它工具书同时并举,以辞书为主;大中小辞书同时并举,以中型辞书为主;专科词典与语文词典同时并举,以专科词典为主;文化积累与经济积累同时并举,以文化积累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上海辞书出版社是我国第一家出版工具书的专业出版社。它的前身是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78年元月改为现名。十多年来,该社从修订《辞海》到出版各类工具书,从“月出一典”到“月出二典”,为读者提供各类工具书250多种,印行4400多万部。一、以文史哲经为重点的大型辞书形成系列  相似文献   

18.
工具书是一种特殊图书,在汇总一个时代的知识体系、传承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工具书的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工具书的编辑出版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更是值得关注.对此,近代学者曾提出十分独到的见解,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词源>,陆尔奎在"词源说略"中谈到"编纂此书之缘起",曾引友人的话精辟地概括说:"一国之文化常与其辞书相比例.……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也."1917年蔡元培先生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植物学大辞典>作序也深刻地指出:"一社会学术之消长,观其各种辞典之有无多寡而知之.各国专门学术,无不各有其辞典."两位学者虽然是针对当时新式辞书的编辑出版而言,实际上也指出了工具书编辑出版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并将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借助于前辈的深邃眼光,我们也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考察工具书编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1985年起,我国出版界涌现一股“辞书”热,确切地说是工具书的出版热。通过“辞书”热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感到,当代知识的生产也面临着生产方式的革新和生产工具的变革,就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而言,这一变革任务显得尤为紧迫。我国辞书的出版虽热,但其中仍有疏偏,即知识性和史实性介绍充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编辑创新与编辑学的学科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出版创新,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内容创新。出版的内容创新怎么做?说到底就是编辑创新。因为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创新当然也是出版创新的中心环节。如果编辑创新这一环节被忽略了,那么,内容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出版物的内容是经由编辑选择和加工呈现的。如果编辑在内容上不能创新,其他环节即使有创新,效果也会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