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代,由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时人的主体情绪体现为感伤。这种感伤情怀包括两类,一类是对政治动荡的“怨以怒”,一类就是对生活流离的“哀与思”。这感伤情怀其实可以是中国种种感伤模式的滥觞。它包括爱恋的、怀归的、人生的等诸种模式,表现在“诗三百”中则是《蒹葭》式的,《东山》式的,《君子于役》式的,《氓》式的,《黍离》式的……这些都为中国学独特的感伤特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感伤主义强调通过对人的感情活动的描写袁现人性与现实的矛盾,借以打动读者,唤起他们对苦难者的同情。读者对不同的感伤作品有着不同的体会,此不同恰恰反映出不同感伤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伤效果的差异。通过评析《田纳西的伙伴》与《万卡》两篇小说中不同的感伤效果,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的欣赏与评价感伤作品。  相似文献   

3.
"诗佛"之称,让我们对王维其人其诗产生了很多误读,实际上他并不是一直如《辋川集》中所表现的那般安然恬淡,感伤情绪在他的作品中时有流露。其感伤情绪或者表现为人伦上对亲友分离的感慨和悲伤,或者表现为个人政治遭际中名声受累的失意和愧疚。诗人投身山水、寄身宗教,以消解感伤,但终其一生,也未能解开情感之结。同时,感伤情绪的融入,也让王维诗作中增添了"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4.
情绪心理学认为,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一种弥散而持久的忧伤与无奈。《长恨歌》是希代之事与出世之才、多情之人在中唐的遇合,它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时代的感伤情调,弥漫着对悲剧命运忧伤无奈的感伤气息。通过臣妾意识和死亡意识的抒写,诗人将这种世俗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完成了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  相似文献   

5.
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生活中,在汉乐府诗歌的影响下,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品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一种人生的艰辛和对命运的悲叹。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体的成熟。一、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不得的感伤汉末文人思想观念、人生观念的改变有着政治时局的恶化,文人仕途的阻塞,经学衰落诸因素作背景。世人以前的仕宦之途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要入世便要依附权贵,这使以前以道为重,注重气节操守的意识发生了变化。这是受传统文化训导的世人不能容忍与接受的。诗人们重视生命价值,积极去体现…  相似文献   

6.
感伤是庐隐作品的一贯风格,《归雁》体现了这一风格,揭示了五四时期一代知识女性不断漂泊的人生悲剧背后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动因。庐隐通过深入刻画纫菁复杂的心理活动,洞悉了一个丧夫的女子在开始新恋情的时候所遭受的来自礼教和自身的双重阻力,从而让读者看到女性在追求个性自由和生命尊严的道路上所要面临的重重困境,让读者为她向命运抗争、不断追求自我的人生态度所打动。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忧郁、感伤情怀几乎贯穿在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过程中,其具体体现在生活中真"我"的忧郁、感伤和人生的自我忧郁、感伤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离骚》是一部伟大的抒情长诗,也是一部"感伤的诗",屈原通过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以及"香草美人"意象群的方式为作品注入了浓浓的感伤意蕴。屈原的感伤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政治极度黑暗的客观现实和自身所具有的崇高理想与执着追求的精神。他感伤的使命或者说感伤的目的是追求美政的理想和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9.
十八世纪后期,在欧洲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便是感伤主义文学,其鼻祖为英国的作家斯泰恩。1768年他出版了《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也叫《感伤的旅行》),感伤主义一词便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10.
感伤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特殊形态,它自然也是文学中的一种情感要素。郭沫若的小说无不体现着感伤的情绪,不管是对人生行路难的感慨,还是男女之爱的呓语,甚至是天伦之乐的诉说,都夹杂着伤感的旋律。感伤,是郭沫若小说的基调,也是理解郭沫若小说的钥匙和门径。本文通过对郭沫若小说主题的剖析,展示郭沫若在穷愁与幻美之间流注的感伤情绪.进而揭示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瞿佑的《剪灯新话》在其“自伤与伤世”的创作原则影响下,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这种感伤特质不仅影响了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更与小说主题建构息息相关。这种心态的成因可追溯至瞿佑的早年经历,又与元末明初东南文坛文人的普遍心态有所契合。  相似文献   

12.
感伤说肯定唐玄宗、杨贵妃感情,但不主张歌颂或同情,而强调感伤、惋惜、慨叹,包括对时代、人生、生命的终极意义等诸多方面的体验和探索。感伤说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爱情说与讽谕说巨大的分歧难以统一,因而有必要另辟溪径,寻找新的解释。不过,由于感伤说比较虚幻、玄奥,往往游离《长恨歌》文本较远,有些近于汉儒解经的无限引申、比附或搜求,所以赞同者并不多。  相似文献   

13.
王统照、郁达夫和废名同为20世纪上半叶以诗化手法表达对个体生命的感伤体验的小说家,但他们各有其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王统照专注于对死的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感伤;郁达夫着力表现个人生的意志(包括性的欲望)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属境遇感伤;废名的小说别逐步实现了对于感伤的超越,中后期的作品侧重发现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乐趣。正是创作方法上这些与众不同的个性,使他们具有了无可取代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情结,悲秋意象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传统意象。究其源头,在《诗经》、《离骚》等作品中已见端倪。真正开始大量使用悲秋意象始于宋玉的《九辩》,一系列动植物、山川、地理、天文都被赋予了情感的内涵,特别是秋天衰飒的景物成为文人表达失志、感伤等人生悲情的重要载体。从表达意象上来看,宋玉的《九辩》开创了文人悲秋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苗文晟 《海外英语》2011,(9):305-306
斯托夫人所著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19世纪中期废奴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它真实无情地揭露了南方奴隶制度的残暴与罪恶,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极高的文学价值。那么,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么小说的成功问世?小说本身又蕴藏着怎样的文学感染力?该文从"感伤"这一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答案:与创作原动力联结在一起的,正是作者心中亘古的感伤情怀;而作品本身表现出的感伤痕迹,又贯于作品始末,激荡人心。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因感伤来,携感伤去"的惊世之作。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解读吴伟业的传奇<秣陵春>,可以了解明末清初感伤主义文艺思潮已经在其中有所体现.而<秣陵春>一剧之所以凝结着这样深刻又多层次的感伤主义色彩,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也有作家个人遭际经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顾太清其《东海渔歌》的莲花词作可以看出顾太清身上体现出的文人士大夫的一种共同特性:以佛道来缓解心灵的压抑,而这种特性可以看作是顾太清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顾太清在这共同性之下却最终得出"但求无事是安居,成仙成佛何须慕"的人生感慨,词作也正是体现顾太清人生况味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百合花》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的小说成名作。感世伤怀的创作动机,感伤哀婉的人物塑造,感伤清丽的艺术格调,使这部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广泛的时代共名话语下显示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感伤的美学风格,这在建国后30年的小啊说创作中都是难能可贵的,因而也确立了其"文学精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清代小说<林兰香>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它以忧伤、衰婉的形式去肯定生活中的美,在柔弱中暗含着对理想的执着.这种感伤色彩一方面通过女主人公燕梦卿的悲剧来表现,另一方面与小说的色空观念也密切相关.特别是小说中所表现出对"梦"的充分描绘,对人生如戏的描写以及对"死亡"和"坟墓"的大量描述,使得小说的感伤色彩更加浓厚与伤感.而这种感伤色彩正是清初文人心灵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理查生是18世纪家庭小说的代表人物,以其作品《帕米拉》和《克拉丽莎》最为著名.他的小说多关注平民百姓,特别是中下层女性的婚姻、家庭问题,将婚姻自主与中产阶级温和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模式.他独特的、以描写个人生活和情感、心理变化的书信体的叙述方式,更为其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中充满感伤的情绪,被称为“感伤小说”,理查生也因此是最早将感伤主义文学引入美国,乃至欧洲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特点,对18世纪及后世的英国和欧洲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