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在今天,精心构思一个别出心裁的书名已经成了著者和出版社的习惯,但子安宣邦的书名却始终简洁明了,直指论述对象的核心。这本《福泽喻吉<文明论之概略>精读》也不例外,明确地指出了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对福泽喻吉的  相似文献   

2.
福泽谕吉的近代观对日本近代的发展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在公共图书馆事业中也不例外。在福泽谕吉的近代观中,对教育的重视与民族主义的观念成为他接受与宣传西方“文库”的基础。福泽的西方“文库”见闻通过《西洋事情》传播于日本,形成了日本近代最初的“文库”印象。此后,岩仓使节团的出访记录为福泽传播于日本的“文库”印象加入了更多的细节,强化了福泽的“文库”印象。福泽谕吉所主张的公共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政府职责,以及日本近代中后期的民族主义演变为国粹主义后要求公共图书馆所具备的思想善导功能,都在日本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中得到体现。参考文献24。  相似文献   

3.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享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严复的《天演论》的翻译出版对近代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他所遵循的"信达雅"和择善而译的翻译原则,推动了中国译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是在做两件事情,一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本质、规律;二是尽力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人类用上火,于是文明开始了。我更愿意接受另外一种观点:文明总是与水相伴。1973年至1974年,英国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解释“文明”一词为:一种先进民族在生活或某一历史阶段中显示出来的特征之总和。  相似文献   

5.
出版与近代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近代新式出版对于近代文明的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近代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兴起,为近代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列强入侵无疑是近代出版的外在压力,出版救国则成为近代出版的内在动力。研究中国近代出版是在探索中国近代文明再造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马笋 《大观周刊》2012,(18):17-17
柏拉图是古希腊杰出的政治法律思想家,他的代表作有《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思想,为后世法律文明的进步奠定了思想基础,可以说柏拉图是古代、中世纪和近代所有思想家中少数最具有影响的人之一。  相似文献   

7.
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周谷城先生主编的“世界文化丛书”,现在已出版20余种。丛书中收有一种日本中村元著《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阐述东方民族文化的特点,是很值得阅读的。 中村元是日本著名的研究东方文化与思想的学者,曾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50年代被聘为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客座教授,现为日本东方学院院长、东方研究会理事长。他的著作颇丰,纫《世界思想史》、《亚洲佛教史》、《印度思想史》、《亚洲与日本》等。  相似文献   

8.
黄建农 《兰台世界》2012,(24):48-49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著有《新学伪经考》、《康子篇》等名著。康有为的著作内容大多反映了他本人的救国爱民思想和策略,也是他实践救国爱民活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早在17世纪,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就在其著作《论出版自由》当中,提出了出版自由的理念,为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基础.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也在其《论自由》当中,阐述了言论自由的意义.新闻自由虽然与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两种思想的出现,为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以他的“日心说”宣告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恩格斯高度评价他的贡献,指出:“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哥白尼于1543年病逝于他的故乡波兰。他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于他临终前出版了。这是在历史上有确凿记载的。不料,近来竟然有人改写了这段历史。今年4月,北京的一家刊物在论述记  相似文献   

12.
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在政治学说史上,是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这本书自1532年印行后,迄今450多年,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被列为“影响近代世界的十大名著”之一。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潘汉典同志的新译本后,即被抢购一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马基雅维里和《君主论》,开始从大学的课堂进入社会,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和重视。如何看待《君主  相似文献   

13.
张伯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碑帖研究学者。他的《法帖提要》是目前刻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堪称近代法帖考释著作翘楚。2006年整理出版的《张伯英碑帖论稿》是近些年出版的一部最为全面重要体现张伯英先生碑帖研究思想和成果的著述,不仅对碑帖学研究的完善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还对书法史论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分3册,前两册为张伯英手稿墨迹,第3册为前两册  相似文献   

14.
灵魂的救赎     
有三位高尚的人,都曾为自己的著作出版规定了出版日期。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其《忏悔录》里,对后人留言,嘱咐他们等到 1800年后,再发表这一作品;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在其遗嘱中称,他的《秘密日记》要等他死后 100年才能出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将其《莫斯科日记》藏之高阁, 50年以内不得公之于世。   这三部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真实,真实地记了自己和别人。真实成了这些著作推迟出版的原因。   我们从三位高尚的人身上似乎看到了一个矛盾:他们既追求真实,但又用推迟出版回避真实。真实是一个烫山芋,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苏秉传教授在其生命的最后时段撰写的一部考古学著作。苏秉培教授是中国考古学重要奠基者之一,是中国大学考古学教育的主要创始人和新中国考古学的最重要指导者。他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奠基及其壮大、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把中国考古学推进到了一个新时代。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他晚年为使中国考志学扎根于公众之中而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认识,带头做了很多工作。《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的写作,是他使中国考古学扎根于广大公众之中而作出的一次最重要的努力。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除《开头的…  相似文献   

16.
朱德著作的出版最早见于1933年。《谈几个战术的基本问题》,曾收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3年6月出版的《红色战场汇刊》。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著作较多,其中包括:《抗战到底》,救亡出版社1938年出版。《八路军半年来的抗战经验与教训》,收入汉口新华日报馆1938年印行的《我们怎样打退敌人》一书中。《论抗日游击战争》,是朱德的一部重要军事著作,详细地论述了游击战在抗日自卫战争中的重要意义,抗日游击战争的要素以及抗日游击战的战术等问题。当时部分章节曾在抗日根据地的一些报刊上刊载,延安解放社1938年11月出版了单行本,新华社、新华日报馆于1939年3月,东北书店于1947年先后以《论游击战》、《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术问题》等书名印行。这部著作与1938年5月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著作交相辉映,对于坚定人民群众的抗战信心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论解放区战场》,是朱德的又  相似文献   

17.
张弛 《大观周刊》2012,(7):22-23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君主论》等作品都是影响后世的经典之作。他所强调的.“胜恶论”,以及由此而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使他在历史上背负恶名,成为误读的源头。现实中的马基雅维利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在他的喜剧作品中,无处不体现着他对人类理性的赞美和歌颂,与他的政治思想截然不同。只有结合二者,才能客观地认识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8.
长江文明的历史画卷──读《长江文化史》寄墨我国学术界十几位学者共同执笔,李学勤、徐吉军主编的大型著作《长江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是一部带有填补学术空白性质的开拓性著作,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工作者以新的视角研究长江文明所取...  相似文献   

19.
叶再生著《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1~4卷)系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系统论述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出版历史,填补了出版史著述在这方面的空白。为华文世界第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著作。本书资料丰富,观点鲜明,信息密集,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和鲜为人知的史实。本文系作者重写稿,并补充了最新发现的新史料和新内容,我们发表在这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日本沙伊玛鲁出版社新近翻译出版了许力以的著作《中国文化与出版》。内容包括中国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国出版业的过去和现在,编辑出版干部的培养和训练,中国文化出版的国际交流以及作者在日本的考察和感受等。全书25万字,书名还署副题《新时代的创造》。书的装帧十分考究,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