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只要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去掌握他,并力求参与该活动。数学学习也是这样,只要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对你的数学教学感兴趣,你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关键是让学生爱上数学课。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担任多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感慨颇多,归纳起来重点表现了“三个重”。  相似文献   

3.
美,字典上解释:“好看”“令人满意的”“好”“得意”。数学美应是“数学中能带给人愉悦的东西”。学生学习数学枯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体会到“数学美”,不懂得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因此,充分挖掘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欣赏数学美。  相似文献   

4.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美作过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实践证明,数学美对于人们进行数学创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数学美感的追求是人们进行数学创造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智力不算差的学生之所以沦落为“差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宁愿将智力投入到电子游戏上也不投入到学生上,而学生未能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如同水太清难于养鱼的道理一样,教师讲课过于单传,只孤立的研究课文本身,而忽略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就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如何结合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强调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把之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教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思考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提出“门坎效应”,即一个人若接受了别人某一方面的一个要求,也往往容易接受这一方面的更高的要求。“门坎效应”对中学数学解题教学的启示是:当学生被一道“气势汹汹”的数学题唬住时,我们不妨先降低题目的要求,先只要求他们“进门”,逐步引申,最终将题目解出。长期这样训练学生,不仅可以使一部分学生逐步由“惧怕”数学变为“喜欢”数学,改变他们学习数学的心态,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撩拨他们求知的情感,提升他们数学思维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从“再创造”的概念和意义出发,根据课堂实践总结经验。数学“再创造”是一种教学策略,意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追寻探索的内部动力。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让学生更多更好地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培养学生有数学“再创造”的信心,激发学生数学“再创造”的动机,发展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学学校数学教育目标应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由“漠不关心”变为“积极探索”,达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在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使未来世纪的中国公民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农村中学大多学生都来自农村,这些学生有自卑感,对学习没有兴趣。因此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克服自卑感,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  相似文献   

10.
据澳大利亚教育、技能与就业部消息,近期,约110名女孩将参加为期4天的“奇思妙想暑期夏令营”(Curious Minds Summer Program)。“奇思妙想暑期夏令营”由澳大利亚数学信托基金会(Australian Mathematics Trust)提供支持,旨在激发女孩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简称STEM)的兴趣及参与。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数学教育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数学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师情感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学、乐学、善学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浑厚兴趣.任何情感态度均产生与深化,都是以情绪体验为先导的,没有对客观事物的情绪,人的激情就无法产生,也就无法有浓厚情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将学生的情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就是遵循了这样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张灵静 《云南教育》2005,(26):15-16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多次提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与知觉的随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数学,逃避数学课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数学课的良性发展。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感兴趣了.才能用心去认真地学好它。那在数学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棱柱”的教学片段为例,探讨通过“做数学”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大胆猜想,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鱼渔欲”三位一体优化数学教学意指教学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和“授人以欲”。“授人以欲”即激发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愿学和乐学。以“变化率问题”为案例,探讨“鱼渔欲”三位一体优化数学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觉得枯燥,数学知识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往往会觉得乏味,但教师只要试着把数学问题融人生活,就会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渭“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王光明在其所著《数学教学效率论——走向高效率的数学教学》中指出:“高效率数学教学与其说激发学生求知欲,不如说激发求识欲。”“识”是领悟了某一问题的思想、方法,更是一种思维品质:寻找、抽象出隐含在数学材料中规律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诸多因素,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一直满足于“满堂灌”、“讲清”、“教会”的目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培养了不少高分低能的人。如今,新课程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向我们大声疾呼“培养具有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9.
王均 《小学生》2011,(5):45-46
新课改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当今,恰当、正确地使用多媒体为数学这一“思维的体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表演平台”,使数学教学获得“效率高、印象深、氛围雅、感受新”的效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改革课堂教学中我从三个“勿让”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一、勿让学生惟“师”是从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牵着学生的思维往解题思路上转。长此以往,其结果势必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如今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我常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你觉得该怎么办?”、“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还有什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