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霞 《甘肃教育》2002,(12):27-27
开展创新教育,关键在教师。陈至立说:“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求财会教师具备以下能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进射。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管理》2000,(8):48-48
1.“研讨会”研讨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学校管理与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2.“培训班”讲授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构建与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设计、如何进行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沟通家庭与社会的渠道、国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与经验。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求“新”、求“变”,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而创造力的发展,首先必须依赖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进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那么,怎样引导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呢?  相似文献   

7.
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型教育。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新型的创造型人才是当今教育的核心任务。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各学科的教学自身的特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我认为应努力作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真理是南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进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1世纪的教育呼唤的是改革,呼唤创新。新一轮教育课程的目标中明确提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创新教育成为国家教育基石的基础教育的重大使命,小学数学教育则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每位数学教师都必须从细节抓起,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抓起,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家泰 《中学文科》2005,(12):75-75
马克思有句名言:“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便会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让争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呢?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创新教育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桎梏,注重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主体精神,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所培养出的学生多是“高分低能”,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差;而创新教育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本质是“创新教育”,创新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变革,其最终目的在于开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四川教育》2000,(4):10-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怎样理解创新教育?为什么要提倡搞创新教育……带着这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实践教育”的教育观是:充分重视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倡学以致用。通过创设既富有教学价值,又带有感情色彩的实际操作情境,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从而强化实践成果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教育”强调:真正的学问应当在不断的实践运用中体会、消化,进而形成能够灵活运用的个性化智慧。“实践教育”是佳木斯市实验学校根据第三届全教会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而进行的具体操作,是佳木斯市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虽然一切都还刚刚开始,但种种迹象表明,“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15.
时代进步呼唤创新,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勇于进取,富于创造力和开拓型人才。朱镕基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的期望。  相似文献   

16.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结构,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型目标结构。首先,教师在确定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导意识,就能自觉地做到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个核心来确定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明确“培养创新精神”是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等为基础的,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指导,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理清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育目标,并有意识地强化能力目标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新课标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  相似文献   

18.
更正     
颜发栋 《青海教育》2004,(12):39-39
我国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这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9.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各阶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就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来渗透创新教育。下面,笔者根据本课程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善于归纳总结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作为教师应着重研究探讨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确立相应的培养策略。下面笔者总结了几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方式、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