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子使楚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名叫晏婴,人称晏子。他身材矮小,但头脑敏捷,能言善辩,非常机智。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如果楚国是个人国,就该请我从城门进入。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叫他钻进去。你们齐国是没人了才派你这么矮小的人来吧?楚王听了晏子这番话,只好大开城门,按接待使者的规格,请晏子入城。齐国的规矩是: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国,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国。我是个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国了。我们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多条街道,人多得衣袖一展开把太阳都遮没了。怎么没人呢?那为什么把你派到这里来…  相似文献   

2.
比肩继踵     
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见晏子身材矮小,就傲慢地对他说:“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这么矮的人来呢?”晏子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们齐国的人比肩继踵,伸开袖子可以遮住太阳,  相似文献   

3.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极有才干,他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晏子运用自已的智慧,巧妙地反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文中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击是全文的难点。我在教这课时,注意运用了逻辑学的知识,分析晏子的语言,并辅以体会晏子的动作和神态,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晏子初到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开了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企图借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我教学这部分的  相似文献   

4.
《晏子故事两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他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与傲慢愚笨的楚王进行了针锋相对又极有分寸的斗争,最终以辞令回击了楚王的侮辱戏弄,维护了齐国尊严。晏子巧用推理,智斗楚王,值得品评。第一回合:运用演绎推理,回敬楚王“无人”之说。晏子身材矮小,楚王一见面就讥讽晏子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意思是说,齐国没有人才了?就  相似文献   

5.
《晏子使楚》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为什么能驳倒楚王?我们在阅读中往往理解为全靠晏子的聪明善辩。这样的认识我觉得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通过阅读来以文悟道。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开头和结尾的一些关键句子所蕴含的意思,真正领会课文。如文章开头指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这就点明了楚王想持强侮人,动机是极端不善的。文章结尾处的那句话:“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  相似文献   

6.
橘化为枳     
春秋时期,齐王派大臣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在宫殿里设宴接待他,这时有两个士兵押了一名罪犯在殿前走过,楚王叫住他们问。士兵回答说罪犯是齐国人,因为偷东西被抓住了。楚王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真是做贼的能手啊!”晏子听了,不动声色地说:“大王是否听说过,橘子树生长在淮南能结出可口的橘  相似文献   

7.
《晏子使楚》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而晏子勇敢而机智地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这个历史故事。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  相似文献   

8.
<正>《晏子春秋》中记载,齐国的晏子出访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并问道:此人哪国人,犯了什么罪?答:齐国人,偷窃罪。楚王即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都很喜欢偷盗吗?晏子回答:"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晏子用植物的生长受环境影响这一自然规律揭示出了环境育人的道理。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场所,师生的言行举止中处处体现文明礼仪素养,校园良好  相似文献   

9.
《晏子使楚》(六年制第九册)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其中第一个故事讲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关门开洞,想以此来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反驳:“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从而迫使楚王大开城门,迎接晏子。对此通过分析学生不难理解。因为,如果楚王仍不开城门,说明楚国是个狗国,楚王也成了狗王。楚王当然受不了这奇耻大辱。  相似文献   

10.
晏子使楚     
景昕桐 《辅导员》2014,(Z1):83-84
正时间:春秋末期地点:楚王大殿内人物:晏子、楚王、齐国随从、楚国门卫接待的人、楚国大臣、武士、囚犯第一幕【晏子来到楚国,接待的人照楚王之意让晏子从洞进去。】晏子:(看了看这个洞,不动声色)这个只有五尺来高的洞,不是城门,倒像是一个狗洞,我访问的是楚国,而不是"狗国",只有访问狗国,才能从狗洞钻进去。我先在这儿等一会儿,你去问问你们的楚王,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相似文献   

11.
晏子使楚     
景昕桐 《辅导员》2014,(13):83-84
时间:春秋末期 地点:楚王大殿内 人物:晏子、楚王、齐国随从、楚国门卫、接待的人、楚国大臣、武士、囚犯 第一幕 [晏子来到楚国,接待的人照楚王之意让晏子从洞进去。]晏子:(看了看这个洞,不动声色)这个只有五尺来高的洞,不是城门,倒像是一个狗洞,我访问的是楚国,而不是“狗国”,只有访问狗国,才能从狗洞钻进去。  相似文献   

12.
《晏子使楚》的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故事虽然短小,容量却很大,特别是其中所显示的逻辑力量。晏子使楚,一波三折“戏”楚王,在每一回合的较量中,他都自如地运用了推理作为论辩方式,第一次用的是必要条件推理,推理如下:只有出使狗国,才会从狗门入;我是出使到楚国来(非出使狗国);所以,我不从狗门入。该推理前提真实,形式有效,结论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据此,楚人一定要晏子从狗门入的话,那等于承认楚国是狗国。第二个回合的较量中,晏子开始极尽夸张,形容齐国人多,故意对楚王后半句置之不答,为后面的答辩埋下伏笔。当楚王表示晏子…  相似文献   

13.
听音识人     
晏子是中国古代的名人,提到他,我们想到的词就是"能言善辩"。这样能言善辩的人,古今中外不在少数,林肯就是其中的一位。晏子和林肯的故事都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妨从课文入手将两人进行一番比较,其结果颇有点意味。《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予以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  相似文献   

14.
橘树和枳树     
正晏子是春秋后期齐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有一次,他要去楚国访问。听到这个消息,楚王对大臣们说:"在齐国,晏子可是出了名的能言善辩。等他来了以后,我想找个碴儿羞辱他,你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吗?"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设计说明: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课文就是由“进城  相似文献   

16.
吴福雷 《小学语文》2014,(1):111-112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晏子的才干就浓缩在一个“辩”字上。  相似文献   

17.
(一)师 :让我们一起把课题朗读一遍。生 :齐读。师 :通过预习 ,结合自己的理解 ,同学们能说说课题的意思吗?生1 :晏子出使到楚国去。生2 :我认为这位同学讲得很正确 ,但如果把“出使”的意思解释出来 ,就更容易理解。晏子接受外交使命到楚国去。生3 :他们两个都说得没错 ,我觉得要是把晏子的身份讲出来就更好了。齐国大将晏子接受外交使命到楚国去。生4 :“晏子使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 ,也就是说晏子到楚国去访问。师 :同学们主动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很好。老师很高兴 ,说明大家预习得很成功。不过 ,你们想想 ,这…  相似文献   

18.
《晏子使楚》一文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挫败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和楚王的三次“口舌之战”是课文的重点,特别是晏子的三次反驳反映了他过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高度的爱国精神,是课文精髓所在。如果挖掘不出“舌战”中的精彩之处,语言内涵得不到充分展示,那么,课文就失去魅力,语言就失去光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也成了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9.
《晏子使楚》是一篇逻辑性很强的课文,它蕴含着三段论和类比推理的过程,通过对其推理过程的分析,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极有帮助.先看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他的论辩包含着一个三段论的推理过程: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大前提)我从狗洞进去.(小前提)所以楚国是狗国.(结论)“楚国是狗国”这一结论在文中虽未出现,但通过前面的推理,这一结论就不言而喻了.既然你楚国是狗国,那么你楚王就是狗王了.这样,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力地反驳了楚王.晏子第二次反驳楚王也包含着一个三段论推理过程: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大前提)  相似文献   

20.
《晏子使楚》是根据《晏子春秋》中的两段故事编写而成的一篇课文。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一次,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王仗恃国力强盛,想趁此机会侮辱晏子,以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