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言文中的“之”字,用法极其复杂,用上“之”字的句子,结构也是变化多端。仅“动一之一名”的格式就很有些使人眼花缭乱,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把“动”、“之”、“名”三者的搭配关系搞清楚,才能掌握“之”字的用法。现将这种格式与句子成份的结构形式对应起来试作考析。一、在“谓(动)—补(介〔之〕+名)”结构中“之”作介词,与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谓语的补语。例如: ①起临洮属之辽东。(《史记·蒙恬列传》)——“属之辽东”:连接到辽东。“之”,相当“于”,译为“到”  相似文献   

2.
汉语介词结构“在…下”构成介宾词组使用很广,该介宾词组在句子中作状语,与之对应的英语介词短语或分词短语在句子中作用相似。本文论述根据不同含义名词与“在…下”搭配构成的介宾词组在英语中的四种对等翻译。  相似文献   

3.
英语里有许多动介搭配的用法,有些动词和介词搭配时,介词是否紧跟在动词之后会对全句的意思有很大的影响,而学习者如不注意,就会误解甚至无法理解句子表达的含义。现就refer,search,substitute 和 add 四个动词与特定介词搭配时由于介词位置不同而引发的不同含义为例,来说明动介搭配中介词位置的重要性。1.referrefer 通常都与介词“to”搭配,但 refer to 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英语中 break in upon,hold out for,make off with,sit down under 等一类“动+副+介”短语,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动+副+介”短语在结构方面的显著特色,是形态一律。几乎所有这类短语,都由动词加副词,再加介词构成。构成“动+副+介”短语里的动词,短小精悍,充满活力,如 bear,break,carry,  相似文献   

5.
黄伯荣先生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框架核心分析法”,是一种解释力强、切合汉语实际、便于归纳句型、比较实用的析句法。黄先生在论述“框架核心分析法”时注重区分“动句”、“形句”、“名句”,这是抓住了分析句子、归纳句型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动句”、“形句”、“名句”的句子框架问题,应当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死海不死》一文有个句子;“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海海水的百分之二十三到二十五。”这个句子语病是不恰当地使用了介词“把”,造成该句主语残缺。“各种盐类”本应是主语,加上介词“把”,构成了介宾短语,“把各种盐类”就不能作主语了。改正的办法是,将“把”去掉,让“各种盐类”  相似文献   

7.
修改病句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语病。命题者常常在那些具有迷惑性的地方设置“语病”。如果我们能注意或识破命题者的这一“小花招”,就能慧眼识语病。一、出现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句子要注意注意因为用了介宾短语,而使句子的主语隐藏起来,这是命题者常设的迷惑点。例句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因为用了介词结构“从……中”,从而隐藏了主语,使句子成分残缺,应去掉“从”和“中”。注意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带的宾语较长,命题者便故意丢掉宾语中心词,使句子成分残缺。例句针对国际原油价格…  相似文献   

8.
在古汉语中,介词常插入“所·动”式中间构成“所·介·动”式,例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出师表》)(“所”与介词“以”、动词“兴隆”构成“所·介·动”式)(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所”与介词“与”、动词“熙”构成“所·介·动”式)(3)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为出。(《荀子·议兵》)(“所”与介词“为”、动词“出”构成“所·介·动”式)  相似文献   

9.
转词是《马氏文通》中的重要概念。文章梳理了《马氏文通》中提到的“动字后的无介转词”,并进行分类,认为它们对应于现在所说的补语和宾语。马氏力图用介词来区分止词和转词,但“动字后的无介转词”的存在让他很为难,他不得不用“介词省略说”来解释,他对“动字后的无介转词”的分析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词这一概念在马氏语法体系中的价值。然而马氏注意到的这种语法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注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的语法研究批判并发展了马氏的观点,对“动字后的无介转词”作了更好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在讲述“动字”时指出:“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常也。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引自汉语语法丛书版一六○页)马氏认为,及物动词的动作有施行者,有承受者,动作的承受者处于宾语位置是常规,如果承受者处于主语位置,动词就成了“受动字”,这样就可以突出动作的承受者了。马氏列举了六种“外动转为受动”的句式。马氏根据主语和动词的施受关系不同,把主语是动作行为施行者的句子叫“外动”,把主语是动作承受者的句子叫“受动”,这种“受动”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被动句。  相似文献   

11.
给文言文打标点符号,要做到句通意达,否则,令人费解。中师《文选和写作》课本中的《叙事》一文中就有标点不当的句子。原句是:“盖宜除跛者已下句,但云‘各以其类逆’”。“已”同“以”,“逆”,迎义。整个句子可译为:“应该除开跛者以下的句子,只要说‘各各用相类的情况去迎接(就可以了)’”。这里的“除”是个介  相似文献   

12.
同音删略是一种音系操作,它是语言经济性原则在音系层面的反映。通过对取得义双宾句中的同音删略现象的分析,说明了取得义双宾句并不是由相对应的单宾句去掉“的”转换而来的。单宾句和取得义双宾句的事件结构是不同的,单宾句只蕴含了一个事件,而取得义双宾句中蕴含了一个事件链。含有“的”的取得义双宾句可以分析为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3.
作偏句的“名则动”结构的形成有这样一个路径:一是它需要出现在“名动。+名则动+名动2”语境中,二是“名则动”与“名动。”关系疏离,三是“名动。”隐去,且“名则动”与“名动:”形成逻辑上的关联。“名则动”中主谓同词的“X则X”结构往往有一种弱化语义的力量,即说话人借“X则X”结构消减了“X”的语义分量,使“X”在句子语义结构中处于次要的位置。“名则动”结构蕴含有说话人的推断义,其假设和让步义是整个复句结构赋予的。  相似文献   

14.
造句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础训练,是作文训练的起步,所以指导造句要与作文挂钩,不但要“求对”,而且要“求好”,以充分发挥造句的功能.所谓“求好”,就是所造的句子不但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而且须意思完整.有思想意义,有感情色彩.例如学生用“显然”造句时,写了这样的句子,“显然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显然有人动过我书包里的东西了.”这类造句的问题是没有把意思写完整.我便要求学生写出“什么行为”明显错误,“哪个迹象”说明有人动过自己书包里的东西了.这样一添改,句意就完整明白了:“上课吃东西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我刚刚放在书包里的笔不见了,显然有人动过我书包里的东西了.”又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在“辨析并修改病句”条目下都规定“成分残缺”为考查内容。具体列举了“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缺关联词”,其实由于语法知识的淡化.在病句中。学生往往很难判断介词的缺失。一般来讲,对于只有一个介宾短语或有几个介宾短语但各自独立存在的句子,缺失了介词,还是比较容易辨识的。  相似文献   

16.
一般来讲,含有及物动词或某些不及物动词加介(副)词的主动句,在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都可以依据一定的规则变为被动语态。但英语中并非所有的主动语态句子都可以改为被动语态句子。在下列几种情况下,主动句一般没有被动形式。  相似文献   

17.
谈动词+“到”叶家旺现代汉语里,“动词+到”这一格式的句子很多.如,“等到半夜”、“跑到门口”、“火车一直开到北京”、“我走到公园里”等例句,有的教科书里把这类句子中的“到”与后边的部分合起来视为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补语,表示时间或处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企图另辟蹊径,对古汉语使动关系进行新的探索。(一)什么叫使动关系什么叫使动关系?我们来举例说明。《赤壁之战》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可烧而走也。”把省去的成份补上,即:吾可烧而走之也。我们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内部结构关系:主语“吾”发出一个动作“烧”,作用在宾语“之”上,使宾语也发出一个动作“走”。(“吾”代黄盖,  相似文献   

19.
一、“朝岱宗坊出发了。”(《雨中登泰山》)这个句子一读,叫人费解;作者是朝岱宗访走去,还是离开岱宗坊?若是朝岱宗坊走去,应改为“朝岱宗坊进发”;若离开岱宗坊,应改为“从岱宗坊出发”。“朝” 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表方向;“从” 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表处所。离开某地,我们习惯说“从某地出发”,前往某地,我们习惯说“朝某地进发”。到底作者是朝岱宗坊走去,还是离开岱宗坊呢?我们从本文第3自然段“我们才过了岱宗坊”中得知:作者是朝岱宗坊走去。既然如此,那么,将“出发”改为“进发”句子就通了。二、“煤炭,汾酒,老…  相似文献   

20.
文言“所〖KG-*5〗·〖KG-*5〗介〖KG-*5〗·〖KG-*5〗动”式的“所”的语法功能是附着在“介〖KG-*5〗·〖KG-*5〗动”这个状谓词组上起助词的语法作用,而传统观点却认为它是后面的介词的前置宾语,这是既不能自圆其说,又不符合文言文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